以誰為師?

以誰為師?

《以誰為師?》是2009-6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加藤嘉一

基本介紹

  • 作者:加藤嘉一
  • ISBN:9787506035255
  • 頁數:278
  • 定價:32.00元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6
  • 副標題:—個日本80後對中日關係的觀察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日本80後青年才俊加藤嘉—留學北京大學5年,在全球重要媒體頻頻發表對世界主要國家時政的見解2008年加藤嘉—首次以專著形式坦率表達一個日本青年“知華派”對新時期中日關係的認真思考中國人近代以來一直以日為師,面對侵略,救亡圖存;日本人面對中國的和平崛起,心情如何?他們要向中國學習什麼?中國人從日本的現代化進程中領悟到什麼?兩個鄰國到底如何相處?
本書的意義在於它不僅反映了一位智慧過人的年輕人對中日關係的看法,而且體現了他與關心中日關係的眾多中外青年進行深入而頻繁的交流的成果。

作者介紹

加藤嘉一,1984年生於日本伊豆;前長跑運動員;2003年起公派赴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留學,現正就讀碩士學位,曾任北京大學日本留學生會會長;6年來熱衷於中日交流,多次為國際會議擔任同聲傳譯、談判助理,創立北大一東大學生互訪交流機制“京論壇”;曾在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新京報》、《環球時報》、《國際先驅導報》、《法制晚報》、《中國新聞周刊》、《環球》、人民網、NHK電視台、《朝日新聞》、《讀賣新聞》、《東洋經濟周刊》、共同社等媒體發表文章或接受訪談;在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嘹望東方周刊》、《看天下》、《人民中國》、鳳凰網等擔任專欄作家;出版過《七日談——來自民間的中日對話錄》(合著)、《日本走向何方》(譯著)等。現任中日合作電視劇“滴淚痣》副導演,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教師,大型教育政策談論節目《問教》特約評論員。
以誰為師?

作品目錄

序自序第一章:體驗篇 胡錦濤主席“溫厚”的手 親眼目睹福田康夫訪華 《京論壇》座談會:中日偏見究竟由何而來? 中日“辯證戲” “中國老變化,日本要計畫”的困境 TGC北京:中日“共創”新時尚 北大是自由、民主的地方嗎? 北大是中國“走出去,引進來”的象徵 我為北大驕傲 文化交流中的“跨角色”合作 中日兩國青年的“角色” 從青春到社會——獻給中日大學生 我參與出版《七日談》的目的 “反日遊行”給予的教訓 被政治關係犧牲的文化關係 中日女足賽的欣慰 北京——最需要“耐心” 北京——走向東方“新天地” 北京——和不文明說“再見” 文明素質:中國“新百年夢” 2008年8月8日感言 畢業思考(一)——艱苦的72小時第二章:感受篇 溫家寶的魅力何在? 福田辭職改變中日關係了嗎? 張藝謀“第一印象” 小泉純一郎為何沒有參加早餐會? 評《岩松看日本》——媒體報導對中日比任何時代都重要 王旭明“下課”了 中國記者 我眼裡的毛澤東 王毅、日本、外交官 我看王毅當國台辦主任 張光北的人格魅力 與《靖國》導演李纓對談 鄧小平是如何“觀察”世界的? 學習鄧小平的對外戰略思考 偉大中國觀察家費正清給予的啟示 我眼中的華人:神奇而美麗 中國人是創造奇蹟的民族 我為我學生驕傲:“師生緣”是超越國界的 亨廷頓逝世:21世紀思想論爭將開始 日本為何沒有“范跑跑”? 福原愛拿的旗幟和一口流利的東北話 偉大教練——郎平和井村 劉翔是我們的驕傲 假設麻生當首相,中日關係將怎么變? 畢業思考(二)——為什麼選擇“毒餃子”作論文選題?第三章:觀察篇 2008年最大的新聞 “向外看”還是“向內看”? 中日改革背後的差異-_“心態” 中日民眾的“心”還在掙扎中 中日圍繞自衛隊運輸機的“挫折” 中日公民要擺脫“弱國心態” 中日韓向全球傳達政治決心? 中國是如何運用“外交藝術”的? 我看當代中國的國家利益 “日本楊佳案”告一段落了? 中方對“春曉”有讓步嗎? 奧運前夕關注後奧運時期 日本代表隊拿著的中日兩國國旗代表什麼? 從“毒餃子”到“毒奶粉” 長野奧運聖火傳遞“安全”完成的背後 四川地震拉近了中日情感嗎? 北大學子如何看待日本和日本人? 日韓“鴻溝”的北京觀察 四川大地震“災後重建”不該一次性,應該綜合性 北京人為什麼闖紅燈? 居安思危:中日必須謹慎對待“暖春” 中國人有必要了解自己如何被外界看待 中國人應該理解日本人二戰觀的“兩難” 中國人必須吸取“家樂福風波”的教訓 中國的對外傳播要“光而不耀” 期待中國能夠堅持到底,走自己的路 畢業思考(三)——觀察“毒餃子”第四章:思考篇 第三雙眼為何重要? 為何日本人不看好中日關係? 為何中國人的對日感情好轉? 胡錦濤訪日的4點思考 日本人應該珍惜胡錦濤 日本首相為什麼老換? 日韓竹島(獨島)爭端對中日釣魚島之爭的啟示 如何讓高中生體驗對方國家? 中學生不僅要學習歷史,還要思考歷史 日美關係與中國因素 我眼中的美國和日美關係 研究東亞為什麼要到美國? 冷戰後中日“共同戰略基礎”何在? 什麼是真正的“精英”? 謀事在於精英,成事在於草根 我對學生交流的總結思考 “曖昧”和“不透明”產生的不信任和危險感 反思“2005年” 思考中日關係的5點視角 “陳冠希事件”:反思網路時代 靖國神社的“複雜” “靖國神社”是否是中日關係的“底線”? 畢業思考(四)——思考“毒餃子”第五章:探索篇 中日關係:走過30年 中日民眾需要超越思維的局限 假設日本失去中國 中日決策者不一定要“親”,但一定要“知” 環保:無國界的機遇 誰真正在監督媒體? 東海問題需要全民討論嗎? 需要“雙向”努力的歷史“認識” 中日面臨的是“兩種”歷史認識問題 歷史認識問題-二中日關係的“象徵” “表揚對方”比“張揚自己”更重要 日本對華ODA有償部分結束了 從“語言”看未來中日未來的實力格局 動機是利益,友好是結果 前所未有的“兩強”時代 東亞前景和日本的角色 中國應該加入“富國俱樂部”嗎? 中國應否反對日本“入常”? 政治家能解決多少問題? 官僚能解決多少問題? 媒體能解決多少問題? 商人能解決多少問題? 文藝人能解決多少問題? 學者能解決多少問題? 青少年能解決多少問題? 畢業思考(五)——回答“毒餃子”編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