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理種群為單元的中國臭蛙類兩棲動物系統分類》是依託河南師範大學,由陳曉虹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以地理種群為單元的中國臭蛙類兩棲動物系統分類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陳曉虹
- 依託單位:河南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臭蛙是亞洲特有兩棲動物,已知55種,中國有33種。由於臭蛙多棲息於亞熱帶和熱帶的林澗溪流,生活範圍狹窄,樣本採集困難,一個多世紀來在種級階元上存在著複合種、隱存種、同名、異名等現象。建立在當前種級分類基礎上的臭蛙類系統關係存在較大爭議。 . 本研究已積累臭蛙近61%的種群樣本,將以地理種群為進化單元,從解決大綠蛙複合種Odorrana graminea和廣義花臭蛙O. schmackeri地理種群的物種界限、地理分布和分類組成入手,依據經典動物分類學原理,綜合運用形態、分子生物學、生物地理學等方法:(1)建立中國臭蛙類的自然分類系統;(2)探討臭蛙類種群分布格局、形態結構、適應進化、起源擴散、物種形成的歷史和機制;(3)命名、描述新物種,厘定、修訂已知物種;(4)基於多個關鍵SNP位點的關聯研究,探討表型性狀分岐與基因分型的關係。
結題摘要
由於存在複合種、隱存種、同名、異名等現象,一個多世紀以來建立在種級分類基礎上的臭蛙屬系統關係存在較大爭議。本課題以地理種群為進化單元,從大綠臭蛙複合體(Odorrana graminea species complex)和廣義花臭蛙(O. schmackeri)的分類組成、物種分化入手,(1)探討大綠臭蛙複合體和廣義花臭蛙各地理種群的物種界限、分布格局;(2)厘定、修訂已知臭蛙物種的分類地位;(3)重建臭蛙類的分類系統;(4)揭示臭蛙類的起源和擴散機制。 基於68個地理種群439號樣本研究表明,大綠臭蛙複合體對應3個有效種:盧氏臭蛙、大綠臭蛙、龍頭山臭蛙。雲貴高原以東、湘江以西以及四川盆地周邊8個省市的大綠臭蛙應修訂為盧氏臭蛙;湘江以東、珠江以北9個省區的大綠臭蛙應厘定為龍頭山臭蛙;狹義大綠臭蛙僅分布於珠江以南的廣東、廣西、海南3省。大綠臭蛙複合體分化於晚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由於第四紀青藏高原的劇烈隆升、氣候波動、古水系的變遷,經歷了快速的種群擴張。 基於中國16個省區101個地理種群1181號樣本研究結果,廣義花臭蛙包含花臭蛙、合江臭蛙、黃崗臭蛙、天目臭蛙4個已知物種及2個隱存種O. sp1和O. sp2。狹義花臭蛙僅分布於四川盆地以東、贛江以西、南嶺以北6省市。合江臭蛙主要圍繞四川盆地周邊分布,陝西、甘肅原認定的花臭蛙應修訂為合江臭蛙。黃崗臭蛙廣泛分布於貴州、湖南、廣西、廣東、江西和福建6省。天目臭蛙集中分布於江南丘陵東部、浙閩丘陵東北部,江蘇、浙江、安徽境內的花臭蛙應修訂為天目臭蛙。隱存種O. sp1主要分布於雲貴高原東部貴州、廣西和四川。隱存種O. sp2分布範圍包括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6省市。 基於線粒體和多核基因研究推斷,臭蛙屬起源於早中新世的雲貴高原,受青藏高原持續隆升的影響,第四紀冰期與間冰期氣候波動以及西南地區冰期避難所的形成,更新世以後臭蛙屬經歷了快速的物種分化,一支向東南丘陵、台灣和琉球群島擴散,另一支由於橫斷山的形成,為臭蛙向南北擴散建立了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