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求索住房與土地財政之路
- 類型:社會科學
- 作者:秦暉,李昌平,等
- 著作權:中南博集天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緊扣“兩會”熱點,透視經濟周期與政治周期!秦暉、陶然、張曙光、李昌平、陳昌華、劉煜輝、陸磊、胡祖六、盛洪……中國最具影響力智庫年度建言書。
反思中國模式,尋找改革途徑;分析當前焦點問題,釐清社會和未來發展迷局!
《以利為利:求索住房與土地財政之路》關注住房、土地、戶籍改革等焦點、熱點話題。
作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人口城市化過程。
從1995年到2007年官方公布的數據來看,城市化率從29%迅速增加到45%,但目前具有城市戶口的人口只占全國人口的35%左右。——這么大的差距意味著,現有戶籍制度下許多人並沒有得到城市戶口,仍然處在無法實現永久遷移的“半城市化”狀態。
雖然近年來很多地方政府都宣稱已經進行了各種類型的戶籍制度改革,但如果仔細考察這些改革,就可以發現中國的戶籍制度不僅仍然存在,而且還在繼續發揮作用。除了主要大、中城市的戶籍制度沒有真正放開外,跨省區的戶籍制度改革更是困難重重。
從承包制開始的那一天起,農村的土地流轉就開始了。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土地流轉,受承包期短的限制,土地流轉一般在村組內農戶之間或親戚朋友之間進行,流轉費為200~300斤/畝穀子或玉米。
9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農民負擔日益加重,不少農民種地虧本,撂荒現象日益嚴重。各地政府為了禁止農民撂荒,普遍向撂荒農民加征100元/畝左右的撂荒費。於是出現了兩種形式的流轉:一種是虧本轉包,另一種是承包農戶為逃避沉重的負擔,將承包地一撂了之。
在提高剛性支出背景下,地方政府具有持續“開源”的內在衝動——信貸和土地成為籌資的兩大模式。
於是,我們觀察到一種土地與信貸循環往復的交易流,通過土地,財政和金融再度實現相互捆綁,成為地方政府的融資聖經,並把房地產徹底改造為一種金融資產,所謂“大金融板塊”。
一旦出現土地財政,且地方財政支出剛性,則房地產價格泡沫化,決策當局等於騎上了老虎背,只能隨其狂奔而騎虎難下。因此,解決上述問題的核心還在於設計某種機制,促使地方擺脫土地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