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熙治汴州

《令狐熙治汴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令狐熙治汴州》
  • 作品出處:《隋書·令狐熙傳》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

作品原文

令狐熙,字長熙,敦煌人也,代為西州豪右。熙性嚴重,有雅量,雖在私室,終日儼然。不妄通賓客,凡所交結,必一時名士。博覽群書,尤明《三禮》;善騎射,頗知音律。起家以通經為吏部上士,尋授帥都督,轉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以母憂去職,殆不勝喪。其父戒之曰:“大孝在於安親,義不絕嗣。何得過爾毀頓,貽吾憂也!”熙自是稍加飯粥。及武帝平齊,以留守功,增邑六百戶。進位儀同,歷司勛、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當時之譽。
高祖受禪之際,熙以本官行納言事。尋除司徒左長史,進爵河南郡公。時吐谷渾寇邊,以行軍長史從元帥元諧討之,以功進位上開府,後拜滄州刺史。時山東承齊之弊,戶口簿籍類不以實。熙乃曉諭之,令自歸首,至者一萬戶。在職數年,風教大洽。開皇四年,上幸洛陽,熙來朝,滄州吏民恐其遷易,悲泣於道。及熙復還,百姓出境迎謁,歡叫盈路。
及上祠太山還,次汴州,惡其殷盛,多有奸俠,於是以熙為汴州刺史。下車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開門者杜之,船客停於郭外星居者,勒為聚落,僑人逐令歸本,其有滯獄,並決遣之,令行禁止,稱為良政。上聞而嘉之,顧謂侍臣曰:“鄴都者,天下難理處也。”其年來朝,考績為天下之最,賜帛三百匹,頒告天下。
上以嶺南夷、越數為反亂,征拜桂州總管十七州諸軍事,許以便宜從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補授。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帥更相謂曰:“前時總管皆以兵威相脅,今者乃以手教相諭,我輩其可違乎?”於是相率歸附。先是,州縣生梗,長吏多不得之官,寄政於總管府。熙悉遣之,為建城邑,開設學校,華夷感敬,稱為大化。

注釋譯文

令狐熙,字長熙,敦煌人,他家世代都是西州的豪門大族。令狐熙生性嚴謹持重,有寬宏的度量,即使是在家裡,也終日莊重。他不隨便與賓客交往,凡結交的,都是當時的名士。他博覽群書,尤其精通《三禮》;他擅長騎馬射箭,精通音律。因為通曉經典,從家裡被徵召出來,擔任吏部上士,不久被任命為帥都督,繼而調任為夏官府都上士,都有能幹的名聲。等到周武帝平定北齊,他因留守京城有功,增加食邑六百戶。他先後擔任司勛、吏部二曹中大夫,很得時人的讚譽。
高祖即位時,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納言之事。不久他被授為司徒左長史,晉爵為河南郡公爵。當時吐谷渾侵犯邊塞,他以行軍長史的身份隨元帥元諧討伐敵人,因功升任上開府知府,後來接任滄州刺史。當時山東地區沿襲了北齊的弊政,住戶人口大都不按照實際情況來登記入冊。令狐熙就曉諭百姓,讓他們各自回鄉,當時回鄉的就有一萬戶。他在任幾年,風尚教化遍及滄州,被稱為好刺史。開皇四年(584年),皇上來到洛陽,令狐熙前往朝見,滄州的官吏百姓怕他被調走,在路邊悲痛飲泣。到令狐熙又返回滄州時,百姓出境迎接,歡呼叫喊聲充滿整條道路。
皇上祭祀泰山回京,臨時在汴州停留,對當地因商貿富庶繁盛,不法之徒眾多的社會風氣很厭惡,於是任命令狐熙擔任汴州刺史。令狐熙一到汴州就嚴禁百姓遊手好閒、不勞而食,抑制手工業和商業,百姓有向街開門經商的,就禁止他們,凡停留在城外分散居住的船客,都勒令他們聚居到村落里,在外鄉居住的百姓,都趕他們回鄉務農,有積壓或拖延未審結的案子,都審判發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被百姓稱為良政。皇上聽說後嘉獎他,回頭看著侍臣們說:“鄴城,是天下難治理的地方。”這年令狐熙來京朝見皇上,考定政績,他是天下第一,皇上賜給他布帛三百匹,並頒告天下。
皇上因為嶺南夷人、越人多次反叛作亂,就調令狐熙去總管桂州等十七州的軍事,同意他隨機行事,刺史以下官員,他可以按制度補授。令狐熙到桂州,大施恩典,講究信譽,那些居住在溪洞中的部落首領互相交流說:“以前的總管,總是以武力來威脅我們,如今的總管有事卻是親筆寫信相告,我們怎能違背他呢?”於是一起歸附朝廷。
注釋
豪右:豪門大族
齊:指南北朝時的北齊
次:停留
僑人:在外鄉居住的百姓
吐谷渾:也稱吐渾,中國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國名。
渠帥:武裝反抗者的首領或部落酋長。
總管府:朝廷設定的區域性軍事管理機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