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代王城鎮
- 外文名稱:Daiwangcheng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下轄地區:東李家碾、東劉家莊、石家莊等
- 政府駐地:代王城村
- 電話區號:0313
- 郵政區碼:075700
- 地理位置:蔚縣中部
- 面積:69.1平方公里
- 人口:29557人(2017年)
- 方言:晉語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代王城古鎮
- 車牌代碼:冀G
簡介,地理環境,歷史沿革,沿革,建置,古鎮遺存,地圖信息,
簡介
代王城鎮位於河北省蔚縣境內的中部,鎮域面積69.1平方公里,全鎮30個行政村,常住人口29557人(2017年)。2008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6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96.5元。代王城古鎮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民俗研究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
鎮政府駐代王城村。面積69.1平方公里。轄30個村委會:代王城一、代王城二、代王城三、代王城四、代王城五、大水門頭、小水門頭、東李家碾、東劉家莊、石家莊、張南堡、張中堡、張北堡、馬西莊、新家莊、馬家寨、馬家碾、趙家碾、水北一、水北二、水北三、君子疃、大德莊、富家堡、南門子、北門子、城牆碾、史家碾、四碾、北窪。
地理環境
代王城鎮屬河川盆地區,東徑115°,北緯40.20′,海拔高度908米。坐落在代王城古城內,壺流河(古稱祁夷水)由西南向東北繞城而過,鎮北為淺山丘陵區,鎮南部30華里為東西橫亘的恆山余脈由晉入蔚,形成古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在這崇山區分布有眾多的古關隘,其中最為著名的太行八陘之一的——飛狐古關,位於鎮南,形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及連線冀中平原與塞外的通商樞紐。
代王城鎮區四堡四莊四街及所轄的三個行政村馬家寨、北門子、城牆碾均坐落在古城內戰漢遺址之上。周圍為漢代城垣環繞,為代王城城址,是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沿革
北宋樂史著的《太平寰宇記》中記:“代地本瞿、姜姓之國,周末強大,在七國前稱王”。明人尹耕的《兩鎮三關志》記載:“代商湯所封”。《史記·趙世家》記載:“趙襄子北登夏屋(今山西代縣草垛山)誘代王,使廚人操銅斗以食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斗擊代王及從者,遂興兵平代地,封伯魯(趙襄子兄)子為代成君”。《史記,始皇本記》記載:“秦王賁滅燕,還攻代,虜代王嘉”。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以雲中,雁門、代郡五十三縣為諸侯國,立兄宜信候劉喜為代王,國都即今代王城古城區,劃分出了宮殿、宮邸、商業區和居民區。代王城成為漢王朝鞏固北方軍事勢力,加強防禦匈奴入侵的一道重要藩屏。但堅固的城池,也未能擋住北部匈奴的滾滾鐵騎。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匈奴大舉入代,代王劉喜棄國逃回,被劉邦降了兩級,廢為合陽侯。
《漢書》記載:“代地居常山之北,與夷狄邊,趙乃從山南有之遠,數有胡寇,難以為國。”同年封劉恆為代王,遷都晉陽(太原),從此短暫的藩王都邑——代王城,僅僅立國一年間,就被北方強悍的匈奴鐵騎滅掉了。
建置
古鎮遺存
(一)現存狀況
代王城鎮區文化遺存可分為兩大類,1、商周、戰漢形成的古遺址、宮殿區、古道路、王室貴族墓葬群等地下遺存的文化內涵;2、明清戰爭防禦及商貿興起繁榮,所形成的地上四堡四莊四街以及所包括的民居、寺廟、戲樓等古建築。
1.代王城鎮四周為西漢初所築的代國都邑城垣,現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呈橢圓形,東西寬3400米,南北長2200米,全城周長9256米,牆為黃土夯築,夯層堅硬清晰,厚250px,夯窩密集,呈梅花狀。九門位置尚可辯出,根據史料記載,分別為榮陽門(通向九宮口峪),興隆門(通往飛狐關),寶源門、迎海門、富農門、文勝門、興圃門、鐘秀門、崇德門,現今出入鎮區的主幹線依舊為戰漢時期的古道路。
城鎮西南為戰漢時期王室貴族宮殿區,占地面積近5萬平方米。宮殿區在層層迭高的台地上,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斷崖處可見宮殿基址,祭祀的人骨,灰坑,建築的筒板瓦瓦當,生活用的盆、缽、鬲、罐、豆等器皿,隨處可見,堆積甚多,宮殿區文化層厚達3米多,城區內戰漢陶片,遺物俯拾皆是,是研究探討代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城牆保存尚完整,高3—12米不等。南部城垣保存最好,牆外可見成排的圓孔,為築城夾棍留下的痕跡。牆外分布有禦敵防守的馬面11座。這種城牆上置馬面的建築形制,最早始於漢初,根據文獻記載結合實地考古調查,表明代王城其城築於漢初高祖時期是毫無疑問的。
城區內分布有古泉多處,皆為壺流河的小支脈,其周圍是古人類生活的重要區域。其中密河源於城內西南,流經古城鐘秀門(西門)匯入壺流河,金波泉流經文勝門(北門)經大水門頭流入壺流河,門轉泉源出迎海門,經水北村匯入壺流河。
古城東、南、西三面分布著63座漢代封土墓,皆為當時王室貴族墓群。
2.代王城鎮區由東、南、西、北四條商貿大街及四堡、四莊所組成。分別為南堡、東堡、大堡、西堡。東南莊、小東莊、西莊,辛莊。鎮區共占地面積約134.24公頃。
三堡形成於明中早期,一堡、四莊、四街形成於明末清初。
其街市布局為四條集市貿易街位於鎮區,呈“口”字形分布,歷史上沿街皆為商肆店鋪。莊堡布局圍繞街區分布,北部為三堡一莊,由東向西分別為東堡(代三村),大堡(代二村),西堡(代一村),西莊(代一村),其餘一堡三莊,分別為位於東南的東南莊,正東的小東莊,正南的南堡,西南的辛莊,其北部三座古城堡歷史悠久,建於明正德、嘉靖時期,其歷史背景是為了防禦北部韃靼、瓦剌殘元勢力的入侵而築,據《蔚州志》記載:正德、嘉靖時的韃靼是無歲不犯,邊無寧日。到清初全國統一後,這些城堡便失去了昔日的功能,繼而的是南北茶馬商道的開通,商業貿易的興起、繁榮。由於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多,四莊及集貿市場在清初逐漸形成。建於清初的財神廟,三面戲樓、水晶宮均位於街市鬧區,明中葉,那金戈鐵馬、烽煙戰火消逝了,繼而代之的是戲樓上的歌舞昇平景象。從側面也反映了清初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繁榮。
四堡四莊及四條商貿街區,由於其歷史、文化源淵的不同,均保存了獨特的風貌,反映出明清農耕、商貿、宗教文化的多元性,現分別擇要介紹如下:
東堡:建於明中期、堡平面呈方形,邊長200米,堡牆黃土夯築。堡門位於南牆正中,已圯毀。南北一條主街位於中軸線上,街東三巷、街西二巷,堡內現存一街五巷,古民居四處,多為一進四合院格局。建築形式為硬山頂、卷棚頂,其中明代1處,清代9處。位於街東前排的張家大院,是七甲張家的一處四合院,張家歷史上以農耕為主,富甲一方,其始祖張文范樂善好施,順治年間曾出資修繕後寺,其祠堂位於堡外南牆下,祠堂所供一為其祖宗,另外供奉的還有一位曾在張家幹活的長工。這位長工傳說為“黑龍轉世”,頗具傳奇神秘色彩。從側面反映出張家對下層長工的尊重。
位於后街西北角的馬家巡撫大院,是堡內現存唯一的一處明代民居,現存過庭、正房建築用材宏大,過庭三間六檁卷棚頂,正房五間硬山頂,平面為倒“凹”形布局。
大堡(二村):為州堡,位於一台地上,是四堡中年代最悠久的古城堡,堡呈方形,邊長250米,堡牆黃土夯築,開南門,磚券結構,三伏三券,券上鑲石匾,陰刻楷書“古代”二字,小款為“正德二年原建,嘉靖十年重修”。南門外原有一座瓮城,開東門,現已毀。城堡南現存座北朝南關帝廟一座,清康熙、雍正石碑各一塊。其中雍正聖諭碑為雍正年間查處江南貪污稅賦案,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堡內南北一條主街,東西六巷,呈魚骨式分布,堡內現存有16處古民宅,其中明代3處,清代13處,其中位於后街東巷的明代兵部尚書郝傑的故居,現存三進院落。主體建築為硬山布瓦頂前出廊,過庭為卷棚頂,是郝傑未出仕之前宅院。其餘古民居為一進四合院的居多。
堡內正北主街有一株數人合圍的古槐樹,枝繁葉茂,樹齡近千年。
西堡:城堡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50米,東西寬180米,一街八巷呈魚骨式分布,南堡門已毀,正北堡垣上原建玉皇閣一座,台基尚存。堡東有地藏寺一座,建於明嘉靖年間,堡南右側有倒座觀音殿、龍王廟各一間,硬山布瓦頂,呈前後鴛鴦式,對面有清代戲樓一座。
城堡始建於明嘉靖年間,乾隆二十四年重修城堡樓。堡內現存明清古民居35處,明代4處,清代31處。以一進四合院為主,建築結構硬山、卷棚頂居多。其中前街西的一處四合院,大門臨街,三檁廣亮式,門外置上馬石,栓馬樁等石刻構件,充分顯示出主人的顯赫地位。
南堡:南堡建於清初,由於其地理位置的原因,堡為倒座式,向北開堡門,南牆主街正中建倒座觀音殿一座。堡呈方形,邊長200米,堡門磚券結構,三伏三券式,一條南北主街,東西六巷呈魚骨式,堡內現存古民居四合院9處,均為清代建築。
其餘四莊形成於明末清初,除東南莊尚保存有10餘處大戶四合院外,其餘三莊皆為近現代建築。
清初所形成的四條主街區位於鎮中央,呈“口”字形分布,是代王城的重要商貿店鋪集市。西街現存“水晶宮”一處,清代建築座東朝西。“劉把式”藥店一處,建於民國年間,是一處中西合璧式古建築。東街現存臨街古店鋪6處。均為清代建築,硬山布瓦頂。
鎮內還分布有多處古寺廟、古戲樓,歷史上曾有8座古戲樓,現尚存3座。這些寺廟、戲樓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三面戲樓在蔚縣眾多戲樓中是一座孤例,現正申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面面對廟宇,設計巧妙合理。戲樓座西朝東,正東面對財神廟為主台口,九月十七日唱戲。南北為副台口,面南火神廟五月初五唱戲,面北龍王廟,六月初八唱戲。
正北的龍王廟,建於明初,懸山頂,五架梁前出廊,置三踩斗拱,額枋有較高藝術價值的彩繪。該殿是代王城古鎮現存最為久遠的一處木結構建築。
(二)價值特色
1、代王城城址1982年被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區內古遺蹟隨處可見,宮殿區遺存豐富,是研究、探討代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2、代王城鎮區坐落在古城城址之上,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村堡建築,街巷商肆布局保存了明清格局。
3、鎮內現存的三面戲樓,明初木構龍王廟、地藏寺、財神廟、雍正聖諭碑,大小堡城,大量的古民宅等遺存,均蘊藏著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歷史遺址保護規劃
古鎮街區的價值及重要性不僅在於它的每個單體建築,更重要的是它的原始格局及其所包含的城堡、街巷、民居和民俗在內的整體風貌,及其古代國、代郡文化在內的古城址,宮殿遺址等相關遺蹟。鎮黨委、政府對保護管理工作十分重視,2005年成立了文化名鎮保護管理機構,並將文化名鎮的今後發展,保護管理等工作納入到領導班子的議事日程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古鎮的保護管理實施條例,並聘請河北農大城鄉建設學院已經出台了《代王城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將文物保護納入到城市發展規劃中去。對今後古鎮的保護、發展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管理辦法。
古鎮保護規劃對歷史街區保護項目要求是:1、以保護古鎮街區整體風貌為核心內容;2、以街區基礎設施建設為基本內容,包括街巷道路,給排水,環境整治等。3、劃分出重點保護街區和建設控制地帶;4、保護歷史遺存,劃出點、線、面三個保護區域,點即重要的文物遺存點,線即主要的文化古街巷,城垣,面即成片的古民居,寺廟建築群落,宮殿區大遺址等。5、以保護舊鎮,建設新區和人口控制、行業引導為長期方針。
民俗、民情
蔚州歷史上形成的大集鎮,各有特點,其中代王城的集市是逢二遇七趕集,因位於河川區,以做白麻交易為主,歷史上開設的白麻店鋪10餘處,天津、北京、保定、壩上一帶的販麻客商雲集代王城,全縣的白麻也紛紛湧向代王城。四條大街店鋪林立,行商坐賈,熱鬧非凡,再加上滿街的餅鋪、酒店、肉房、鐵房雜貨攤,一應俱全。時至今日代王城的集市貿易在溝通商品經濟,物資交流等方面還起著重要作用。
蔚縣歷史上十年久旱,人們祈雨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村村堡堡多建有龍王廟,代王城鎮的祈雨民俗活動由來已久,而且保留了遠古的文化遺韻,是一項神秘罕見的民俗活動。代三村七甲張家為明清大戶人家,相傳七甲張家曾僱傭了一位南山的長工,長工生的面色鐵黑,人高力大,能吃能喝,幹活十分勤快,工期將滿,長工臨走時對張家說如遇天旱,可到南山閣上黑龍潭取水。這名張家的長工就是傳說的黑龍轉世,東家張清泉為五穀神下凡。當然傳說終歸傳說,可見張家發財後,對窮苦長工的尊重,張家歷史上樂善好施,他們從清順治年間至今保留下來的行雨方式,每遇天旱張家帶上祖傳花瓶,並用轎抬上龍王爺,由七甲張家兩個小童作陪,經南楊莊到南山閣上黑龍潭求雨,用小瓶將水裝回,放在龍王廟供奉,不出三天必降甘霖,據說十分靈驗。張家保存有祈雨的花瓶,祭祀六神的牌位。
最為獨特的民俗是每年的二月初七敬雹神,相傳已有600年的歷史,每年的二月初七晚上8時必在鎮西南方向燃放煙火,以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這兩項古老的民俗一直延續至今。這些歷史上形成的民俗民情,從側面反映了代王城古鎮重視農業生產,以農耕文化為主的傳統,一方面要祈雨防旱,另一方面又得敬雹神防雹災,人們所祈求風調雨順,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在民俗上顯而易見。
總之,代王城古鎮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雖歷經多年,現仍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古蹟,是研究古代國文化、明清商業貿易、北方城堡建築、寺廟、民宅建築的重要實物資料。
地圖信息
地址: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代王城鎮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