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李伯相籌議海防事宜疏

《代李伯相籌議海防事宜疏》是薛福成所著作品,出自於《薛福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代李伯相籌議海防事宜疏
  • 作者:薛福成
  • 作品出處:薛福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奏為海防要圖分別緩急,遵旨妥籌,恭折密陳,仰祈聖鑒事。竊臣承準軍機大臣密寄十一月初二日奉上諭:梅啟照奏請整頓水師擬定各條開單呈覽一折,所稱請飭船政局及江南機器局仿造鐵甲船、預籌購買外洋鐵甲船及槍炮等件,推廣招商局船赴東西洋各國貿易,添設海運總督,設立外海水師提督,裁改海疆各種笨船,嚴防東洋練習水戰,長江水師添撥中號輪船各節,係為自強起見,著李鴻章、劉坤一按照折內所陳悉心籌商妥議具奏,原折單著鈔給閱看等因。欽此。仰見聖主整飭海防,虛衷博訪至意,曷勝欽服。從來御外之道,必能戰而後能守,能守而後能和。無論用剛用柔,要當豫修武備,確有可以自立之基,然後以戰則勝,以守則固,以和則久。自泰西各國競起爭雄,陸兵以德國為最精,水師以英國為最盛,至其船堅炮利,則無論國之大小,莫不精益求精。蓋外洋以戰立國,分爭互峙,實有不能不尚武之勢。萃千萬人之心思才力,以治戰艦槍炮,遂月異而歲不同。日本雖蕞爾彈丸,近亦思學步西人,陵侮中國。夫以中國風氣較遲,地廣民眾,為各國所環伺,即使俄與日本暫弭釁端,而濱海萬餘里,必宜練得力水師,為建威銷萌之策。揆之事勢,固難再緩。梅啟照所謂講求船炮,誠思患豫防、綢繆未雨之至計也。
查原奏單內第一第二條,請令船政大臣及江南機器局仿造鐵甲船。從前閩滬輪船多系舊式,以之與西洋兵船角勝,尚難得力。閩廠後來所造“揚武”等數船,則漸漸合用矣。然欲仿造鐵甲船,尚恐機器未全,工匠未備,不若西洋購材制料,取攜較便,廠肆既多,可以任意選擇。惟是中國製造之法,宜漸擴充,果使所造行駛之速,鋒棱之利,不遜於洋廠,雖需費稍多,亦可免洋人之居奇,開華匠之風氣。擬請敕下船政大臣詳查該廠仿造鐵甲,究須添備機器若干,船長廣及吃水若干丈尺,鐵甲厚若干,仿照何項新式,每點鐘能行若干里,約須造價若干,詳細酌估具復。如能合算,即以應購鐵甲之費,附入該廠,剋期造辦。至滬局製造槍炮彈藥各項,工器太繁,經費支絀,已飭停造輪船。同治十三年,試造小鐵甲船,不能出海,炮位布置,亦不合法。雖該局機器略備,而無精熟此道之員匠,於西洋新式,隔閡尚多,似可緩議也。第三條請俟俄事定妥,仍速購鐵甲船。臣前奏明南洋與台灣購鐵甲船二號,北洋購鐵甲船二號,合共四號,斷難再少。現據電報,已在德國船廠訂造鋼面鐵甲一隻,匯集各國新式,核開價目。船炮兩宗,約需規平銀一百四十萬兩。而添購魚雷、電燈及回國運費,尚不在內。蓋既購利器,須擇其最新之式樣。親歷英、德各廠,再三悉心考校,始行定議,自必確有所見。惟臣初次請撥兩船之款,僅得福建六十萬兩,出使經費兩次借撥六十萬兩,部餉三十萬兩。本多短絀,今需價稍昂,計兩船不敷已一百數十萬兩。至續請兩船所指淮南鹽捐及招商局官款,即使如數撥濟,尚短百萬,焦灼莫名。臣已函告,商令此後定船,如能較前價稍減,或此間籌足款項,方可續訂。第已定之一只,除先匯英銀二十萬磅,合銀七十七萬五千餘兩外,將來分期續匯,只有盡借撥出使經費,及部餉三十萬,酌量勻湊。若續訂一隻,所短百萬以外,應請赦下總理衙門、戶部迅為籌撥的款以濟要需。至南北洋經費,短解日多,臣於三月六月間兩次奏催,請比照京餉章程,預定延欠處分。經戶部議復,奉旨俞允在案。惟尚無分別藩司督撫明文,各省報解,仍不及八成之數。今梅啟照擬請將藩司照貽誤京餉例議處,督撫於藩司處分上減一等議處,實與前次部議相符。且邊防海防,無分軒輊,陝甘既比例京餉,則海防豈可歧視?擬請旨敕下該衙門申明舊例,行知各省,自此次定章以後,倘再有拖欠遲逾,均即照例議處。惟原撥經費四百萬兩,除去福建、廣東截留之款,即使解足八成,合南北洋不過得二百萬餘兩,每處僅得百餘萬。目前添購後膛槍炮及水雷、電線等項,需用繁巨,以後船隻到齊,歲費實苦不支。是欲購大宗船械,非隨時另籌不可,鐵甲船尤非另籌不可也。第四條請推廣招商局船,赴東西洋各國。夫欲自強,必先裕餉,欲浚餉源,莫如振興商務。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損一分之利,即中國益一分之利。微臣創設招商局之初意,本是如此。近來該局“和眾”、“美富”兩船,已往舊金山、檀香山等埠。明春擬派“海琛”船運載兵弁赴英,驗收碰快船回華。均足為商船出洋之先導。然此事須逐漸擴充,非倉卒所能收效。至日本自設輪船公司,關稅獨減。中國商輪前往,榷稅加重,故局船因虧耗而停行。所請酌派“豐順”、“保大”試行東洋之處,應暫緩議。第五條請添設海運總督。查運河為黃水梗阻,每歲止能運十萬石,而百萬石斷不能運,誠如梅啟照所言。然往時河運,費多弊重,以有倉場,有漕督,上下各衙門,層層鈐制也。今海運百萬石,招商局與沙船、寧船分運,毫無貽誤,經費較省,流弊尚少。若於煙臺添設總督,多一衙署,即多一重胥吏丁役需索之繁,恐經費漸難撙節,弊端仍難淨除。如慮海上有事,固非空設一大員所能為力。如令其節制沿海水師,則既有南及各省督撫,又有添設外海水師提督,又設漕督,未免號令紛歧,事權不一。應請無庸置議。第六條請將海疆各種笨船一律裁改。臣於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三年十一月,兩次奏請將各省紅單、拖罟、艇船舢板等項,分別裁併,抵養輪船。前福建撫臣丁日昌亦嘗奏稱:裁併五十號艇船,可養給一號大兵輪船;裁併十號闊頭舢板,可養給一號根缽輪船。臣於去年十一月,議復丁日昌條陳折內,奏稱:艇船兵餉較儉,間能捕盜於淺水之處,以輔輪船所不逮,雖未可盡裁,請擇其窳敗無用者,量加裁撤。今梅啟照請將各種笨船,除多槳可以逆風者,暫留少半,余皆裁改,與臣等前議大致相同,意在騰出餉項,化無用為有用,實為救時要政。擬請敕下沿海各省督撫悉心酌度,力任怨謗,認真辦理。第七條請嚴防東洋。查日本國小民貧,虛㤭喜事,長崎距中國口岸不過三四日程,揆諸之義,日本狡焉思逞,更甚於西洋諸國。今日所以謀創水師,不遺餘力者,大半為制馭日本起見。至朝鮮為東三省禁止,關係尤巨。臣前勸其與西人立約,並導以練兵購器,無非望其轉弱為強。他日如該國有警,或須派兵應援,或別有救急之方,固當惟力是視也。第八條請設立外海水師提督。從前丁日昌有設立北洋、中洋、南洋水師提督之議,與前督臣所陳沿海七省、沿江三省,歸併設防之說,大旨略同。北洋俟鐵甲二船購到,海上可自成一軍。擬請添設水師提督額缺,其體制應照長江水師提督之例,節制北洋沿海各鎮,按期巡洋會哨以專責成。南洋船隻,亦尚未齊,或如梅啟照所議,暫將統領輪船之松江提督,改為蘇浙外海水師提督,節制蘇浙沿海各鎮。擬請敕下,察酌情形,隨宜妥辦。惟閩、粵、台灣,與松滬相去遼遠,勢難兼顧。且福建統領輪船之提督彭楚漢,與松江提督李朝斌,望均勢敵,難相統攝,似應與廣東聯為一氣耳。第九條請令海疆提鎮練習水戰,大致即是設立外海水師之說。梅啟照謂水能兼陸,陸不能兼水,敵船可以到處窺伺,我挫則彼乘勢直前,彼敗則我望洋而嘆,洵系確論。夫水師所以不能不設者,以其化呆著為活著也。今募陸勇萬人,歲餉約需百萬兩,然僅能專顧一路耳。若北洋水師成軍,核計歲餉,亦不過百餘萬兩。如用以扼守旅順、煙臺海面較狹之處,島嶼深隱之間,出沒不測,即不遽與敵船交仗,彼慮我斷其接濟,截其歸路,未必無徘徊瞻顧之心。是此項水師,果能以全力經營,將來可漸拓遠島為藩籬,化門戶為堂奧。北洋三省,皆在扞衛之中,其布勢之遠,奚啻十倍陸軍。即此以觀,而南洋之利用水師,亦可想見。然所以議之數年尚無成者,以無大宗經費購辦鐵甲船快船也。竊查定製,各省綠營兵數六十餘萬,歲餉約二千萬兩。邇者直隸、河南、兩江、閩、浙、湖北等省,皆加餉練兵,其餘歲發兵餉,自五六成至七八成不等。然自剿辦粵、捻、回各逆,專倚勇營。迨內地肅清,各省復不能不酌留防勇以資彈壓,而綠營則竟無可調用,其兵糈則姑循守舊章,是多一倍餉額也。自海上防務興,而築炮台、造戰艦、購槍炮、練海軍,厥費甚巨。原所以代綠營、勇營之用,而綠營、勇營仍未少減,是又多一倍餉額也。中國財用本不甚裕,而有此三倍之餉額,所以愈形支絀。今海上如有水軍一枝,勝於陸勇數萬人;陸勇一枝,勝於綠營數萬人。值此多事之秋,勇營分防要地,尚難裁減。如欲實事求是,整軍經武,惟有稍汰綠營,積存餉項,以為購造船械、創立海軍之經費。擬請敕下各疆臣,查明該省綠營兵現存實數,除加餉練兵省分,及邊要各鎮,或難驟減,其餘酌度形勢,通減二三成。汰減之法:凡老病死亡斥革之卒,皆空其額,不復挑補;沿海營兵,可挑入水師者亦如之;每歲疆吏核明所減兵數,與所節餉數,咨報戶、兵二部。戶部即提出此款,撥歸南北洋,為籌辦海軍之用。如此數年後,或有成數可稽。夫今之議者,頗謂勇營亦有流弊,不如綠營經制之兵。若汰經制之綠營,而立經制之海軍,一轉移間,可收實用。且所減僅二三成,而又出之以漸,措辦尚無窒礙。裕餉強兵之道,舍此似無他術也。第十條請長江水師添撥中號輪船。查前侍郎臣奏請添造十七八丈之中號輪船十隻,為江陰以下海防之用。奉旨敕下兩江、福建、廣東各省籌辦,果使款項應手,剋期趕造,則江防聲勢較盛。惟需費已近百萬,現在閩、滬、粵三廠,餉項皆形竭蹶,能否認定分辦,尚難懸揣。梅啟照擬撥長江提督輪船二隻,沿江五鎮,每鎮一隻,計共七隻,已稍減於所請之數。與其無款而中輟,不如少造而有成。似宜俟閩、粵各廠參酌會商,量力分造,必令仿兵船之式,而不必豫定船數,亦防務之一助也。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人。清同治四年,入兩江總督曾國藩幕。光緒元年,上疏力陳海防大計,始知名於世。同年入直隸總督李鴻章幕,襄助辦理外交事宜。五年,撰寫洋務思想代表作《籌洋芻議》。十年,授浙江寧紹台道,參與浙東抗法鬥爭。十五年,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公使,致力於設立領事,保護華僑。與英國交涉中緬南段劃界事宜。屢遷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二十年四月任滿回國,旋病逝。清廷下旨將其事跡宣付國史館立傳。編者簡介馬忠文,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晚清政治史研究。撰有《時人日記中的光緒、慈禧之死》、《張蔭桓、翁同龢與戊戌年康有為進用之關係 》等論文。任 青,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圖書情報系,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文獻資料整理工作,參與整理《張蔭桓日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曾協助許恪儒先生整理《許寶蘅日記》(中華書局,2010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