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奏為疊奉寄諭,分別籌議,恭折密陳,仰祈聖鑒事。竊臣欽奉光緒五年六月初七日上諭:都察院奏代遞貴州候補道羅應旒敬呈管見一折,所陳整學校以新吏治、練兵民之武技以自強、精機汽之器械以利用、參西國之法例以謀遠、握朝野之利權以儲費,各條有無可采,著李鴻章、沈葆楨體察情形,悉心妥籌具奏等因。又奉九月三十日密諭:翰林院侍讀王先謙條陳洋務事宜一折,所奏審敵情、振士氣、籌經費、備船械各節,不無可采,著李鴻章、沈葆楨即將海防事宜,並該侍讀所陳備船械一條切實籌議,先行具奏。王先謙所稱任將擇使二事,亦為儲才起見。李鴻章等如有所知,著隨時密行陳奏,以備錄用。此外各條是否可行,並著分別妥議具奏,等因。又奉十月二十四日密諭:丁日昌遵議復奏各折不無可采,現議整頓輪船水師,自非擇將帥、精器械不可,西人熟習輪船操練,應如何設法訪訂之處,著李鴻章、沈葆楨與出使各國大臣函商辦理。至學堂、練船、出洋諸舉,皆為豫儲將才之計,尤當擴充精選,以備異日之用。丁日昌片內所奏各節,除減額兵、停武科二事均無庸議外,所稱擴充礦務、裁撤水師及凡非極要處所,只須防以水雷,暫可停造炮台,並裁汰腹地勇營,著李鴻章、沈葆楨妥議具奏。至所奏稍寬厘稅以杜洋票一節,於餉項有無裨益,著一併籌議具奏,等因。欽此。並先後鈔錄原折給閱前來,仰見聖主虛衷聽納,博訪周諮,曷勝欽服。臣於十月二十七日,業將海防、購船、選將各節,切實籌議,密折復陳。此與丁日昌之所謂擇將帥、精器械,王先謙之所謂振士氣、備船械,大致尚不甚歧異,現可無庸贅論。
伏思近來時事多艱,朝廷深思遠慮,廣開言路,內外臣工,得以抒其蘊蓄,暢所欲言,嘉謨異策,原可輻湊並進。惟是言者之精粗深淺,既有不同,即所言甚當,或礙於成例,或阻於浮言,或絀於經費,或乏於人才,往往難見諸施行。而凡一事之利弊,又非確有見聞,難遽懸斷。其事之關涉他省者,尤非南權力所能及,耳目所能周,往返行查,跡近推宕。茲臣謹將確鑿可行者,籌定一二。其於事理稍疏,與格於時勢,暫宜緩行者,不復置議,以附實事求是之義。即如礦務一節,丁日昌、、羅應旒皆言之。今直隸之開平,湖北之當陽,安徽之貴池,台灣之雞籠,均已試辦,冀有數處稍著成效,即可逐漸擴充。洋藥酌加厘稅,與機器製造、輪船招商各節,、羅應旒皆言之。除洋藥厘稅並征,應由總理衙門與英使威妥瑪商辦外,其織造機器,已創辦於蘭州,輪船攬載,已設局於津滬各埠。招商借款,目下辦法,原不出此,若辦理日有起色,商情自更踴躍,官本亦較易籌。要之此數端者,仰賴朝廷主持於上,臣等乃得審度機宜,妥為經營。既須臨事變通,尚難豫設成法。又望各省大吏意見相同,呼應無甚隔閡,各處輿情歷練既久,賢才因之奮興,則風氣漸開,富強之基可立矣。至羅應旒之條議,如兼課西學以資實用,鼓勵巧工以新製造,獎勸巨商以握利權,均可節取而酌行之。將來遇有此等事件,應由臣等隨時請旨核辦。之條議,以日本吞併琉球,藐視中國,意在整軍經武,大張撻伐,讋彼強鄰。斯事關係較重,必深籌乎彼此進退之機宜,熟審乎本末輕重之分數。日本國小財匱,其勢原遜於泰西諸邦,惟該國近來取法西人,於練兵制器各務,刻意講求,頗有振興氣象。中國水師尚未齊備,餉需亦未充足,若彼不再肆鴟張,似仍以按約理論為穩著。但倭人性情桀驁,設令狡焉思逞,亦不可無以待之。中國自強之圖,誠難一日稍緩矣。他如墾闢荒田、嚴汰冗員、整頓厘榷,皆各省應辦之政。擇使一事,亦系要務,俟有所知,隨時密陳以備錄用。丁日昌之條議,洞晰中外情勢,多閱歷有得之言,與空談無實者不同。所議購船及延西人教練一節,山東、浙江及閩粵各省,均須暫備蚊船。前奉旨飭臣代為經理,俟各該省籌款解到,或仍交赫德承辦以資熟手。若購辦鐵甲船,經費果能湊齊,應函商出使大臣等設法訪購。其續延教練西人,亦請、等就近物色,必須專門名家,才能出眾,而又恪聽調度者,始敢決計延訂。赫德如有所知,苟繫上品,亦可招用。但中西教法不同,上等人材,肯來中國者頗少,只能懸其格,尚難遽得其人也。海口非極要處所,防以水雷,即可停造炮台,既節糜費,又示敵以不測,固為合算。惟水雷事理頗奧,各省真能講求者頗少。厘稅宜稍崇寬大,以廣招徠,是在多選廉平之員,專司榷務,必於餉項有裨。至腹地勇營,及沿海紅單艇船之類,原可酌量裁撤。惟各省地勢遼闊,伏莽尚多,非有得力防營,不足以資控制。艇船弁兵額餉,較輪船勇餉為儉,間能捕盜於淺水之處,以輔輪船所不逮,恐亦未可盡裁。應請敕下各省督撫參酌時宜,認真淘汰,凡艇船之窳敗無用者,勇營之虛弱不得力者,量加裁撤,既昭核實,又不至偏廢矣。抑臣更有請者,邇來各國環伺,外侮交加,未雨綢繆,正在今日。閱丁日昌之議,令人憂危之意,悚然而生。償蒙聖主堅持定見,激勵人才,勿為浮議所搖,勿為常例所格,內外臣工,同心戮力,以圖自治自強之要,則敵國外患,未必非中國振興之資,是在一轉移間而已。所有疊奉寄諭分別籌議緣由,恭折由驛密陳,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人。清同治四年,入兩江總督曾國藩幕。光緒元年,上疏力陳海防大計,始知名於世。同年入直隸總督李鴻章幕,襄助辦理外交事宜。五年,撰寫洋務思想代表作《
籌洋芻議》。十年,授浙江寧紹台道,參與浙東抗法鬥爭。十五年,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公使,致力於設立領事,保護華僑。與英國交涉中緬南段劃界事宜。屢遷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二十年四月任滿回國,旋病逝。清廷下旨將其事跡宣付國史館立傳。編者簡介馬忠文,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晚清政治史研究。撰有《時人日記中的光緒、慈禧之死》、《張蔭桓、翁同龢與戊戌年康有為進用之關係 》等論文。
任 青,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圖書情報系,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文獻資料整理工作,參與整理《張蔭桓日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曾協助許恪儒先生整理《許寶蘅日記》(中華書局,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