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李伯相張尚書籌議懾服鄰邦先圖自強疏

《代李伯相張尚書籌議懾服鄰邦先圖自強疏》是薛福成所著作品,出自於《薛福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代李伯相張尚書籌議懾服鄰邦先圖自強疏
  • 作者:薛福成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薛福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遵旨復陳,仰祈聖鑒事。竊臣等承準軍機大臣字寄八月初三日奉上諭:給事中鄧承修奏朝鮮亂黨已平,球案未結,宜乘此聲威,特派知兵大臣駐紮煙臺,相機調度,厚集南北洋戰艦,分撥出洋梭巡,為扼吭拊背之謀,其駐朝鮮水陸各軍,暫緩撤回,以為掎角,責日本以擅滅琉球,肆行要挾之罪,日人必有所憚,球案易於轉圜等語,所奏不為無見,著李鴻章、張樹聲酌度情形,妥籌具奏等因。欽此。仰見聖主恢擴遠謨,周諮博訪至意,曷勝欽佩。竊惟跨海遠征之具,莫切於水師;而整練水師之要,莫先於戰艦。中國閩、滬各廠自造之輪船,與在洋廠訂購之輪船,除商輪僅供轉運外,如北洋之“鎮東”等六船,南洋之“龍驤”等四船,福建之“福勝”、“建勝”,廣東之“海鏡”、“清海”、“東雄”,俱系蚊船式樣,專備扼守海口,難以決戰大洋。此外,北洋之船凡七:分駐旅順、天津者,曰“揚威”、曰“超勇”、曰“威遠”、曰“操江”、曰“鎮海”,駐煙臺者曰“泰安”,駐牛莊者曰“湄雲”。南洋之船凡十五:駐江寧者曰“靖遠”、曰“澄慶”、曰“登瀛洲”,駐吳淞者曰“測海”、曰“威靖”、曰“馭遠”,駐浙江者曰“元凱”、曰“超武”,分駐福建之台灣、廈門各口者,曰“伏波”、曰“振威”、曰“藝新”、曰“福星”、曰“揚武”,近因越南多事,由船政派赴廉瓊洋面巡防者曰“濟安”、曰“飛雲”。合計兵輪二十二號,其中有馬力僅一百匹內外,未可充戰船者,如“泰安”、“操江”、“湄雲”等船,只可轉運糧械,“馭遠”則已朽敝,須加修理。惟北洋之“超勇”、“揚威”兩快船,南洋之“超武”、“揚武”、“澄慶”等船,較為得力。此中國戰艦之大略也。自本年六月朝鮮亂黨滋事,日本興兵報怨,臣樹聲遵旨迅派“揚威”、“超勇”、“威遠”三船東渡,復調“澄慶”、“威靖”、“登瀛洲”與“泰安”等船陸續前往。今朝鮮雖事局粗定,一時尚難撤回。鄧承修之意,欲請特派知兵大臣,進駐煙臺,相機調度,厚集戰艦,更番出巡,自為整軍經武,讋服強鄰起見。然既思厚集其力,則必有得力戰艦十餘號,乃足壯聲勢而敷調撥。近日南洋僅有“測海”、“馭遠”、“靖遠”三船,臣鴻章前過江寧,晤左宗棠,面稱長江要口,乏船分布,礙難再調,自系實情。北洋天津等處,僅有“操江”、“鎮海”兩艘,往來探送文報;煙臺則無駐守之船,均甚空虛。今中國所有戰艦,惟閩、浙兩省七號之中,或尚可抽調一二,然彼所駐,皆屬要地,實虞顧此失彼。且所謂知兵大臣者,無夙練之水師,無經事之將領,以為之用。船少力孤,情見勢絀,不能服遠,轉恐損威。萬一日本窺我虛實,悉簡精銳,轉向他口蹈間抵瑕,為先發制人之舉,尤宜豫籌所以應之,此臣等所不能不躊躇審顧者也。查日本兵船在二十艘以外,而堅利可用者約十餘艘,其中“扶桑”一艦,號稱鐵甲;“比睿”、“金剛”兩艦,號半鐵甲;“東艦”一船,號次等鐵甲,雖非上品,究勝木質。以彼所有,與中國絜長較短,不甚相讓。況華船分隸數省,畛域各判,號令不一,似不若日本兵船,統歸海軍卿節制,可以呼應一氣。萬一中東有事,勝負之數,尚難逆料。是欲制服日本,則於南北洋兵船整齊訓練之法,聯合布置之方,尤必宜豫為之計也。自古兩國相持,或乘藉勝勢,專以虛聲相恫喝,或隱修實政,轉恐密議之彰聞。務虛者聲揚而實不副,終有自絀之時;務實者實至而聲自遠,必有可期之效。從前日本初行西法,一得自矜,輒敢藐視中國,台灣一役,劫索恤款,後更廢滅琉球。中國方以船械未齊,水師未練,姑稍含忍以待其敝。
然比年以來,臣鴻章與內外諸臣熟商禦侮之要,力整武備,雖限於財力,格於浮議,而購船制械,選將練兵,隨時設法,粗具規模,復創設電線以通聲息。茲值朝鮮有釁,臣樹聲欽承廟謨,調派水陸雄師,飆馳電邁,既藉電報之力,事事得占先著,遂能綏靖藩服。日本見中國赴機迅捷,不似曩時之持重,亦稍戢其狡逞之謀,與朝鮮議約尋盟,言歸於好。雖所索償款略多,然日人初意,實尚不止此。其所以知難而退者,未嘗不隱有所憚。至彼國議論洶洶,群疑滿腹,恐中國乘機責問球案。聞初議募債洋銀二千萬圓,添購船艦,今雖尚未舉行,敵情豈雲無備。中國地大物博,但能合力以圖之,持久以困之,原不患不操勝算。然苟於此時揚兵域外,彼或鋌而走險,以全力結納西人,多借洋債,廣購船炮,與我爭一旦之命,猶非策之上者,固不如修其實而隱其聲之為愈也。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人。清同治四年,入兩江總督曾國藩幕。光緒元年,上疏力陳海防大計,始知名於世。同年入直隸總督李鴻章幕,襄助辦理外交事宜。五年,撰寫洋務思想代表作《籌洋芻議》。十年,授浙江寧紹台道,參與浙東抗法鬥爭。十五年,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公使,致力於設立領事,保護華僑。與英國交涉中緬南段劃界事宜。屢遷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二十年四月任滿回國,旋病逝。清廷下旨將其事跡宣付國史館立傳。編者簡介馬忠文,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晚清政治史研究。撰有《時人日記中的光緒、慈禧之死》、《張蔭桓、翁同龢與戊戌年康有為進用之關係 》等論文。任 青,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圖書情報系,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文獻資料整理工作,參與整理《張蔭桓日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曾協助許恪儒先生整理《許寶蘅日記》(中華書局,2010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