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代北州老翁答
- 作者:張謂
- 創作年代:唐
- 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代北州老翁答
負薪老翁往北州,北望鄉關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兩人已向黃沙死。
如今小兒新長成,明年聞道又徵兵。
定知此別必零落,不及相隨同死生。
盡將田宅借鄰伍,且復伶俜去鄉士。
在生本求多子孫,及有誰知更辛苦。
近傳天子尊武臣,強兵直欲靜胡塵。
安邊自合有長策,何必流離中國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北州:唐無北州,此泛指北方。
②鄉關:指故鄉。
③黃沙:指北方沙漠地區,也指人死後的葬地。
④零落:衰敗。
⑤鄰伍:周制,每鄰五家。漢劉熙《釋名·釋州國》:“五家為伍,以五為名也。又謂之鄰。鄰,連也,相接連也。”引申為鄰居。
⑥伶俜(pīng):孤單。
⑦靜胡塵:靜,使。胡塵,胡人兵馬揚起的沙塵,喻胡兵的凶焰。
⑧長策:長久的謀略。
⑨流離:因戰亂而使人流轉離散。中國:上古時,中國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而把周圍地區稱為四方,故泛指中原地區。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砍柴負薪的老翁住在北州,北望家園心生出旅居鄉愁。
老翁說自己原有三個兒子,兩個已在黃沙戰場上戰死。
如今小兒子剛剛長大成人,卻聽說朝廷明年又要徵兵。
確知這離別家門必然衰敗,不如相隨逃往異鄉共死生。
將薄田陋宅全借讓給鄰伍,姑且躲避孤單地離開鄉土。
生在世上本想求多子多福,誰知有了兒子卻更加辛苦。
近來傳聞皇上喜推崇武將,讓他們率大軍要掃蕩胡塵。
使邊地安寧自應當有長策,何必要流轉離散我中國人。
創作背景
《代北州老翁答》作於天寶十二年(753年)前(《河嶽英靈集》已提到此詩)。天寶(742年—756年)年間,唐玄宗好大喜功,進行了長時間的黷武戰爭。張謂長年從軍,對黷武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深有體會。他路遇一位負薪的老人,從交談中得知這個老人的遭遇,引起詩人莫大的哀憐與同情,遂作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最早揭露戰爭罪惡的詩。此詩揭露了統治者窮兵黷武帶給百姓的災難,表現了詩人對廣大百姓的哀憐同情。
此詩可分為兩部分。前十二句為第一部分,敘述老翁的悲慘遭遇。首四句為第一層,首句言其住地,以采樵負薪為生。次句“北望”,言其流落他鄉,有家難回,生出無限鄉愁。接二句言老翁有三子,其中兩個已戰死沙場,何其悽慘。何其悲痛。次四句為第二層,言老翁第三子初成人,又面臨被抓丁的威脅。一個“又”字,見出徵兵抽丁的頻繁,給百姓帶來深重災難。為此,老翁決定逃亡。“定知”“不及”二句意謂:守土分離,是死;逃往他鄉,也是死。與其別離而死,不如死在一處。這平淡自言,更見其悲痛之極也。再接四句為第三層,敘其流落異鄉的辛苦。其苦有三:一是拋棄了家園田宅,二是孤獨地離開故土,三是在異鄉勞作辛苦。人生本來是求子多福,二子均戰死,第三子又遭威脅,一點福都談不上了。此層敘語慘惻,令人酸楚,一個老實忠厚馴良的老翁形象如在眼前。當你見到這垂暮老人含淚吞聲、北望鄉關時,不禁會哀憐而憤然。最後四句為第二部分,似寫老翁所抱的幻想和希望,又像是詩人寬慰老翁的話。“尊武臣”“靜胡塵”,似乎戰爭真要結束了。然而,前此接連不斷的戰爭,絕不是因為武臣未尊、軍力不強。這裡暗暗指責朝廷開邊的國策,正如杜甫所言的“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兵車行)》)。此二句正是正中蘊含反義、希望中暗示著失望。《老子》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還是“止戈為武”為好。故結二句詩人禁不住疾呼:“安邊自合有長策,何必流離中國人。”這吶喊,這呼籲,雖未能喚醒沉醉黷武的玄宗,卻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聲聲迴響。此詩是一首具有“人民性”價值的作品,用語平實、質樸、真誠,風格新鮮,十分感人。
名家點評
唐代殷璠《河嶽英靈集》:“《代北州老翁答》及《湖中對行酒》,並在物情之外,但眾人未曾說耳。亦何必歷遐遠,探古蹟,然後始為冥搜。”
明代高棅輯、桂天祥《批點唐詩正聲》:“如此詩自是一格,杜工部《垂老》、《新婚》等篇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