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聚居的道真地處貴州高原北部向四川盆地過度地帶,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眾多植物生長、動物繁衍的良好環境,藥物資源非常豐富。1985~1986年,縣組成普查工作隊對全縣中草藥資源進行了普查,查出常用中草藥529個品種,隸屬154科330屬。其中低等植物藻類4科4種,苔蘚類1科1種,果子植物5科7種,單子葉植物16科47屬95種,雙子葉植物105科278屬407種,礦物2種,動物類藥材13種。大宗常用品種蘊藏量115萬公斤,初步摸清了全縣大宗品種的資源及分布。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仡佬藥
- 類別:中草藥
- 種類:529個品種
- 生長氣候: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所屬部族:仡佬族
基本簡介,藥材介紹,
基本簡介
仡佬族聚居的道真地處貴州高原北部向四川盆地過度地帶,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眾多植物生長、動物繁衍的良好環境,藥
物資源非常豐富。1985~1986年,縣組成普查工作隊對全縣中草藥資源進行了普查,查出常用中草藥529個品種,隸屬154科330屬。其中低等植物藻類4科4種,苔蘚類1科1種,果子植物5科7種,單子葉植物16科47屬95種,雙子葉植物105科278屬407種,礦物2種,動物類藥材13種。大宗常用品種蘊藏量115萬公斤,初步摸清了全縣大宗品種的資源及分布。
藥材介紹
重點藥材有黃連、天麻、洛黨、五倍子等。
黃連繫1957年引種成功,主產三橋鎮,面積800餘畝,一般年產量2000公斤左右,大發展時期的1981年收購10872公斤。
天麻主產三橋槓村,年產2000公斤左右。1993年開始開展天麻人工栽培的研究,1984年人工栽培天麻30畝,野變家種80畝獲得成功,成為道真大宗外調名貴商品之一,銷售省內外和港澳東南亞地區。
洛黨主產道真洛龍鎮,年產量2000公斤左右。1984年栽培50畝,野變家種100畝獲得成功。其商品根條肥大、粗實、皮緊、油潤,在廣交會和貴州對外出口商品展銷會期,深受外商和國內同行讚譽。
五倍子主產雲豐、大矸、槓村、接龍、群樂、龍橋。最高年產量為5900餘噸,除藥用外,還廣泛用於各個領域,遠銷歐美等10多個國家。
其餘大宗藥材尚有白芍、山藥、牛膝、麥冬、紫菀、杜仲、厚朴、黃柏、金銀花、菊花、夏枯草、南沙參、半夏、前胡、苦參、紅花、龍膽草、桑白皮、土茯苓、蜘蛛香、苦金盆、牡丹皮、續斷、通草、淫羊藿、葛根、何首烏、見血清等品種,分布縣內各鄉鎮,年產量1000公斤至5000公斤不等。
道真縣對藥物的開發始於1957年,是年,率先在大矸鎮蛇尾壩、金竹山、三橋鎮的永錫、接龍等地發展種藥場。1959年,藥物普及到全縣各區社,占地少則10餘畝,多達70餘畝。每場均有專職藥工5~10人,並配有耕牛農具。1980年,集體藥場發展到127個,種藥面積達1000餘畝。1981年隨著農村承包制的實行,藥材種植多由個體經營,1985年,藥材種植專業戶有28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