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遊山

仙遊山

仙遊山位於仙遊縣西部,與永春德化接壤,平均海拔80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仙遊山
  • 外文名:Xian You Shan
  • 別名:縣山
  • 行政區類別:基點村
  • 所屬地區:福建省仙遊縣西苑鄉
  • 地理位置:仙遊縣西部
  • 面積:60 km
  • 下轄地區:仙東村、仙西村、仙山村
  • 政府駐地:海洋尾、官渡尾、後墘
  • 電話區號:0594
  • 郵政編碼:351267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人口數量:6000 人
  • 著名景點:木蘭源、抱芋上書、仁山寨、烏石獅、厚德宮、布達拉、麂翻跟斗
  • 火車站:仙遊站
  • 車牌代碼:閩B
  • 方言:莆仙話
  • 山脈:戴雲山脈東南坡
  • 人文景點:鄭紀故居、天馬寨、清源林、銀山
地名簡介,相關景點,相關文化,

地名簡介

因傳說太乙天尊雲遊至此而得名。仙遊山分布西苑鄉仙東、仙西、仙山三個行政村,有人口6000人。據唐《元和郡縣圖志》載:“仙遊山,在縣西三十里,縣因以為名”。清源縣於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因仙遊山改名“仙遊縣”,仙遊縣名一直沿襲至今。 《仙遊縣誌》載:“木蘭溪為福建省八大河流之一,發源於仙遊縣西苑鄉仙西村黃坑橋頭。”經勘查,仙西村黃坑頭的泉源與仙東村仁山寨流出的泉水匯於雙溪,流向後埔溪,為莆田市木蘭溪最上游的溪流。2012年5月,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陳至立題寫“木蘭溪源”。據仁山厚德宮載,仙遊山在明時已形成聚落,有“七鄉十六角”之稱。七鄉:洋頭、海洋尾、後埕、坑西、半林、官渡尾、硎頭。十六角:仁山、來埔、大洋坑、熊宿、橫硎、嶺頭宮、邦山、只洋、黃坑、黃坑頭、下岐、石鼓、新岑坑、後塘、頂厝坑、蘇宮。有的村落今已湮沒不存。 解放初,仙遊山設為仙山鄉,分為仙東、仙西、仙山三個行政村,這裡古風蘊藉,風景秀美,人傑地靈。據傳,明臣鄭紀出生於仙西官尾紀氏人家。當越來越多的人們循著母親河木蘭溪長長的足跡來到源頭這裡,他們驚訝這裡的山是熱的,水是冷的,民居是原生態的,他們終於找到了“夢裡老家”,被濃濃的鄉愁感動得一塌糊塗。仙遊山,一座莆仙人必讀的山。

相關景點

仙遊山
仁山龍寨
仁山龍寨
仙遊山
仁山寨觀瀾台,可一覽木蘭溪出山的壯麗景觀。
仁山龍寨位於仙東村境內。海拔950米,是木蘭溪源頭最高點,站在觀瀾台上,可觀看木蘭溪水出山的浩浩蕩蕩的壯麗景觀,也是觀看日出的最佳位置,上面立有星雲法師題寫“龍泉流長”的碑石。
登上仁山寨,四面八方的山風呼嘯而來,讓人頓覺心曠神怡。舉目遠眺,整個仙遊山區氣勢恢宏的地形盡收眼底,群山逶迤,山脈縱橫,雲遮霧繞,如同仙景……華東地區有名的仙遊抽水蓄能電站庫區的高山湖泊也一覽無遺,木蘭溪水從此流向東西鄉平原,流向興化平原,流向興化灣,流向大海,流入世世代代莆仙人共同的血脈之中。
仁山寨上散落的牆基依稀可見,為過去鄉人躲避匪患、逃避戰亂的避難所,適合今人緬懷往事。
不遠處有一片數十畝的草原,仿佛天空隨手可觸。綠草青青,碧水藍天,這山上的小小湖泊卻有著千年從不乾涸的溪水,澄澈、乾淨、透明。
仙遊山
抱芋上書
抱芋上書
抱芋上書景點位於仙西村境內。“興化人傑地,木蘭歌水頭”,該景觀是為紀念莆仙母親河木蘭溪的源頭而設計,由中共莆田市委駐北京流動黨員工作委員會和北京仙遊商會於2017年6月捐建。三塊奇石為附近民眾在耕作時發現,主石長6.1米,寬2.2米,正面鐫刻人民網總編餘清楚題寫的《詠源》詩——“仙遊山毓秀,千嶂臥石牛。興化人傑地,木蘭歌水頭。”另一面刻著畫家買鴻鈞書寫的題記,介紹莆田市和木蘭溪的歷史情況。主石形似“筆毫”,雄起昂立;兩旁的兩隻圓石形似 “小山芋”,如稚依偎。清華大學原副校長余壽文題寫“抱芋上書”,創意取自明臣鄭紀為仙遊百姓上書減賦的典故,正是“海濱鄒魯眾朝紳,獨有吾村鄭紀真。抱芋上書輕賦稅,何須青史識孤臣?”。
仙遊山
木蘭源碑
木蘭源碑
位於仙西村境內。因碑石形似一滴水,也稱“一滴水”。碑石正面刻有“木蘭溪源”四個大字,為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陳至立親筆題寫。
龍過隔瀑布
位於仙西村境內。景點距仙西村黃坑自然村2公里,水流湍急,多峽谷險灘,落差較大,總高度200多米,有三級瀑布,中級瀑布有100多米,常年流水,雨後更為壯觀,可與“九鯉飛瀑”相媲美。
仙遊山
麂翻跟斗瀑布群
麂翻跟斗瀑布群
位於仙東村境內。“麂翻跟斗”為地名,離仁山寨源頭不遠,有大大小瀑布二十多個,形態各異,這裡水美石奇,深幽靜寂,是涉溪探險的好去處。有詩讚曰“曲徑逶迤,嶺水爭分路轉迷;蒼崖環翠,蔥蘢古樹暗山溪”。
仙遊山
仙獅祖殿
仙獅祖殿
位於仙西村境內。烏石獅山位於仙西村半林自然村,傳說為太乙天尊坐騎九頭獅子所化。仙獅祖殿位於烏石獅山腰上,祖殿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平方米,主殿分上下兩座,主殿供奉張聖君、蕭公和章公神像,左右牆為張聖君生平事跡壁畫。據傳祖殿始建於清朝,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2003年開始多次修建,遂成現在規模。殿西有觀音山張聖君斬蛇處,不遠處有張聖君犁石圳的遺蹟等;殿東有一口千年泉眼,相傳其水可治老人咳嗽和少兒生瘡發癢等皮膚病,仙遊、永春、莆田等地民眾聞名遠道前來取水治病,附近二三十里的民眾也曾到此取水回家飲用。每逢元宵佳節和七月廿三日張聖君誕辰,仙遊、永春、德化等地的50多個宮廟都要到此殿請香取火。仙獅祖殿入編《閩台張聖君信仰文化》一書。
仙遊山
仙獅祖殿一角
仙遊山
清源林
清源林
位於仙西村境內。2012年7月在莆田市委駐京黨工委和北京市仙遊商會的倡議下,在京企業界人士捐資100萬元在黃坑頭源頭四周的山坡、田野和道路旁植造“清源林”, 種有紅豆杉、桂花、香樟、樂昌含笑等多種樹木,面積達24700平方米,樹木鬱鬱蔥蔥,蔚然成林。
觀音丹貌
位於仙西村境內。此山皆懸崖峭壁,石層上面似有斑斑血跡。懸崖夾縫的張公洞就是傳說的張公斬蛇處,洞口不足1米見方,洞內寬敞透亮,寬3米,高3米,深8米。傳說蛇妖入侵張公洞,被張公揮劍斬成三截,兩截滾落在路兩邊的山坡上,一截飛到百米開外的低洼田野里,都化為巨石。
銀山礦址
位於仙山村境內。在銀寶山上,開採遺址尚存。礦井入口通道高1.8米,寬1.5米,長15米;有一通氣孔直徑1.8米,高7米,圓形天窗,通氣透光。礦井最深處達100米左右。
仙遊山
坑西古樹
仙遊山
白鷺嶺古道
白鷺嶺古道
有4460個石磴,是仙遊山未通公路前與外界聯繫的主要“運輸線”。古道是用山石一塊一塊壘起來的石板小路,與厚重堅實的大山相比,倒更有一種輕動 、靈秀,曾有外鄉人驚異於那條山道的美麗,見泛白的石塊在綠樹叢中若隱若現,遠看似有白鷺在林中飛動,便冠以一個詩意的名字——白鷺嶺。 “古人不見今時道,今道曾見故人面。”它記載見證了過去山區人民辛酸生活的歷史。
厚德宮
位於仙東村境內。仁山厚德宮為仙遊山戴氏始祖於嘉靖年間肇居於此所建,“以至仁為德”,“藉神靈厚子孫仁德之基”。據說宮建成後,永春、德化一帶出現了“雞莫啼犬莫吠”異象,後經高人指點尋至此處,為踐行“厚德”, 應客方請求,宮隨後遷建於現址。因文革期間毀壞,現建築為新建。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林加國分別為之題寫宮名。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黃信陽為之題寫“厚德載福”。
仙遊山
厚德宮
在厚德宮前方公路旁,有一塊書本形狀的石碑即仁山碑。上刻中國佛教協原會長學誠題寫的“仁山”,“書脊”是莆田市政協原主席楊鵬飛題寫的“仁山記”,碑另一面鐫刻西苑鄉中心國小原校長戴元渭撰寫的賦文,用雅致筆墨簡約介紹了仁山村的來歷和該村五百年來的文化傳承。
仙遊山
仁山記
見賢古橋
位於仙東村仁山古渡口。明正德二年(1507年)鄭紀卸任尚書歸田後倡建的最後一座便橋,為石樑石墩橋,橋樑兩節,橋長6.50米,寬1米。傳聞鄭紀曾遇賢者遂名之。後因大水沖毀,僅存一塊石橋板(花崗岩石,色赤,長3.36米,寬0.29米,厚0.12米),清道光年乙酉(1825年)一位紀姓人士因仙人託夢而捐資修葺,再行鋪設拼補三塊橋板(花崗岩石,色青,橋墩東兩塊橋板長3.1米,寬0.41米,厚0.20米;墩西拼一塊橋板長3.36米,寬0.41米,厚0.20米)而成,免除來往行人擺渡、繞遠道之苦。古橋保存完好,現存船形橋墩一座(溪底至地面2.2米,寬2米,厚1米),橋面四塊條石兩兩鋪就,橋石斑駁滄桑,字跡依稀可辨。有流傳勸學詩一首:“逆水行舟勿分心,一篙不力退千尋。讀書如渡君如篙,一寸光陰一寸金 ”。因位於木蘭溪源頭,有“木蘭溪第一橋”之美譽。
仙遊山
清華大學原副校長余壽文題寫
仙遊山
見賢橋(明)
天馬寨
位於仙西村境內。與官尾鄭紀故居相對而立,地勢險要,山上有一百二十間石屋遺址,值得資深探險者一去。
仙遊山
天馬寨
布達拉
位於仙東村境內。距離黃坑源頭1公里,原為上園農場,因有一座像藏族的寨子,引起媒體網路關注,被稱為“布達拉”。
“ 終於到了,就在霞光萬丈處。一汪清泉從林下石縫汩汩而出,流入一汪清湖。近在眼前的母親她眼含清泉,髮髻如雪,正向著我頻頻招手。我不禁掬水而飲,一股山泉順著喉嚨咕咚咕咚流入我的肺腑,流遍我的全身,頓時爬山的疲憊已被這清冽的甘泉滌盪乾淨。我想要的純淨,便是一汪這樣的清泉,透明、清澈,在世外的桃源里,白日甘甜,月下溫暖。水的源頭,有一山一湖一屋舍,山上有牛有羊,湖裡有魚有舟,屋舍上有裊裊炊煙……門前還有一犬,守護家門。一貓與它嬉戲。”
仙遊山
布達拉
“夕陽下的上園農場猶如西藏的布達拉一樣,靜謐、神秘。”
“他在這裡養一群牛,在山上自由出沒,不問人間事;他在這裡養一群羊,徜徉草山之上,與山上白雲相互追逐不管江湖風;他在這裡養一池魚,小舟輕劃,只收放一網屬於自己的一山一水;他在這裡養狗養貓養山養水,只為靠近母親河的乳房,吮吸那一滴從未污染的乳汁!”
“夕陽緩緩落山,當我與木蘭溪母親告別時,忽然想到倉央寫的一首詩:“在東邊的山澗上,白亮的月兒出來了。‘未生娘’的臉兒,在心中漸漸地顯現。”不用再苦苦尋覓了,我心中的“未生娘”就在這裡(備註“未生娘”是倉央心中最聖潔的母親,也是“佛”)。木蘭溪母親,好多年了,您一直在我的生命中幽居,今天在這裡得以一見,您那聖潔的臉兒終於在我心中也漸漸顯現。”(以上文位元組選自吳翠慈《巍巍仁山寨,仙遊布達拉》)
(以上供圖:陳若平、徐國雄、雨巷獵人、清流急湍、吳翠慈、紀福星、李明育)

相關文化

故鄉有座神仙遊過的山
文/戴雲山
導語
高高的山上,有幾座像藏族的寨子,大家都叫它“布達拉”。山上流下的泉水,叮咚作響,是168公里木蘭溪母親的“第一滴奶”。山腳下的村子已有500年歷史,一座“厚德宮”,“以至仁為德”傳承至今。學誠大法師為之題寫——“仁山”。 當越來越多的人們循著母親河木蘭溪長長的足跡來到源頭這裡,他們驚訝這裡的山是熱的,水是冷的,民居是原生態的,他們終於找到了“夢裡老家”,被濃濃的鄉愁感動得一塌糊塗。
仙遊山
木蘭碑源
我的故鄉仙遊山少有人知,地處福建戴雲山脈東南麓,與泉州市永春、德化二縣毗鄰,故有“雞啼三縣,狗吠四鄉”之稱,為縣西北邊陲之地。傳說很早很早以前這裡曾是汪洋一片,所以好多村名至今還保留著濕漉漉的名字,如洋頭、海洋尾、官渡尾。因為曾經是海,所以留下了許多神仙飄洋過海的傳說。大仙太乙天尊的座騎九頭獅子就是因為渡海的原因留在了這裡。他的“奧迪”現在成了鎮守一方的名山,被鄉人喚作“烏石獅”,我小時也與小夥伴一道去看過,驚詫於它的逼真、威武、陰森。近年來,隨著莆田市母親河木蘭溪上游的植被保護越來越受到關注之後,故鄉山麓汩汩而出的泉水匯成的一道淺淺的小溪流才聲名鵲起,引人注目。兩岸逶迤相隨的群山本沒有什麼動人的造型撩人情懷,沉默至今,哪曾想這裡是洋洋數百里母親河流出的“第一滴奶”,可謂“不顯山、不露水”。專家、記者、驢友接踵而至,飲水思源,追宗溯祖,一種對自然生態和自身生存環境的關注與重視,人們對這方靜寂的邊遠之地好奇心頓起——究竟是先有山,還是先有縣?山曰仙遊山,縣是仙遊縣。
仙遊山
仁山碑
傳說神仙遊歷處,故山得名。那縣呢?唐朝宰相李吉甫著有《元和郡縣圖志》:“仙遊山,在縣西三十里,縣因以為名”。公元699年仙遊置縣時名清源縣,43年後因郡縣同名,更之為仙遊縣,乃因有了“仙遊山”之故,而後千餘年來仙遊縣名一直沿襲至今。根據仁山厚德宮記載,仙遊山在明朝時已形成聚落,有了“七鄉十六角”之稱。洋頭、海洋尾、後埕、坑西、半林、官渡尾、硎頭已成鄉,仁山、來埔、大洋坑、熊宿、橫硎、嶺頭宮、邦山、只洋、黃坑、黃坑頭、下岐、石鼓、新岑坑、後塘、頂厝坑、蘇宮各占一隅。有的村落今已不復存在,偶爾從老人的口中還能聽到。解放前這裡設一個保,我村的戴加油擔任保長。他一生敢與土匪較量,死了兩個同胞兄弟和一個九歲的兒子,他自己也是九死一生,終於力擒匪首,縣署授匾“鋤奸功行”,慶功宴擺了整整一百桌,在當時著實是風光了一陣子。自此之後,他聲名大振,方圓數十里之內無人不曉,勢力範圍可直達到“嶺內”(指度尾潭邊橄欖嶺),直到解放後他才畏罪自殺。解放後仙遊山設為仙山鄉,我村裡的戴元華曾擔任鄉長,我至今還記得他面容黝黑,村里人一點也不顧忌,都當面喊他“烏鬼華”。不久這裡就分為三個行政村 ,靠東的叫仙東,往西的叫仙西,臨南的稱仙山,三點星互為犄角之勢。這裡方圓五十多平方公里生活的五六千個“土著居民”,大多姓紀、戴、李、林等。其中紀姓居多,據傳鄭紀就是鄭籍紀裔。以燒炭為生的紀父家貧如洗無力撫養他,就把他送給一家鄭姓富戶,他遂隨鄭家姓氏,原姓作名。仙遊山一帶殊異地貌的傳說就與這位明代名臣有關。
說是這裡到處是山,卻看不到一座突兀而起的險竣奇峭的山丘。有幾座稍顯威武的,卻失卻指點穹蒼的氣勢,山巒都像是被人削去一般。這到底是什麼回事呢?好奇的人就會聽到一個搞笑的民間傳說。說是明朝時有位縣太爺上京拜謁鄭紀大人,膽戰心驚的穿過好幾重大大小小的門院後,剛踏進客廳就聽到靴聲,趕忙埋首拜倒……卻久久不見這位民政部長受禮讓座,納悶地抬頭一覷,倒吸一口冷氣——面前站的竟是一條寵狗,也納悶直溜溜地瞪著他呢。原來是這條鄭府豢養的寵狗拖了個碩大的骨頭弄出的聲響,讓這位心慌的縣太爺以為是鄭大人的靴聲。這位惱羞成怒的縣太爺從京城回來後,就暗地裡找了個地理先生,把這鄭大人老家的山脊水脈全給破壞了,這些“無尾山”就是他做了手腳後所遺下的痕跡。自此之後,仙遊山元氣大傷,水土輕薄,一蹶不振。 也許是傳說的牽強附會,“外實無須斧鑿修”,它只是自然界大手筆的小傑作罷了。但這裡因偏遠、貧困、落後而少有人知,它們卻是無言的證人。還有一座叫銀山的山是和充滿誘惑和神奇色彩的傳說聯繫在一起的。山上的一口橫縱四五丈的摺尺形礦井,據說就是前人開採銀礦的遺址。傳說在銀山往東不遠有個叫後岐的小村子裡,地下就有七處埋藏著提煉出來的白花花的銀成品。 至於這乾井筒子究竟廢於何時,提煉出來的銀成品為何深埋地下而不及時運走,埋藏時是否留下了什麼讖語標識可供後人破譯勘探,早就湮沒無聞了,幾百年前的人們已經走遠了。如果沒有這些傳說,仙遊山會不會像一座古老的寺院沒有留下那些壁畫一樣,讓人覺得空白和暗淡?
仙遊山
探幽仁山寨
仙遊山
烏石獅
“斬山為刊木,荊莽付鋤燔”。先祖們手持砍刀開路,挈婦將雛,幾經遷徙,終於在這裡扎棚而棲墾荒而作,裊裊的炊煙就像在山間豎起的一把生活的旗幟。這群生活在母親河源頭的人勤勞、厚實、仁慈,被親切地喚作“仙遊山牛”。他們一年中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田間地頭的活兒,從未有過“興化人傑地,木蘭歌水頭”吟詩作賦之類的閒情,所以留傳下來的文史資料罕如犀角杯、夜光璧、明月珠。最刺激的也就是農閒時提著一把斧子揣上幾個窩頭上山"走穴",那些被放倒的樹木稍加收拾後,就被肩扛腿運,或扎木成筏從木蘭溪順流而下,給了山外的人家蓋房、做家具。賺了的“外快”,可以購置一些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換來一家人爽朗的笑聲。就這樣,山中度日月,耕織過人生 ,無車無魚,不哀不怨。八十年代後,經濟的熱潮和影響也一樣涌漲到這盲腸似的角落。他們靠山吃山,因地制宜,揮鋤大造果林,致力發展食用菌生產,封山育林,植樹種竹……但由於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所灑下的汗水卻始終不能給他們的生活質量帶來什麼質的變化。他們的致富夢只好撒手放開山的素材,於是,在全國各地的農民潮水般湧向南方,湧向城市,如沙丁魚般塞滿了火車廂,弄得火車不能正常運行的熱鬧景象持續了很久以後,這裡的人們也開始了傾巢而出,把夢想的實現放在了外面的世界。
仙遊山
仁山古民居
仙遊山和外面世界相連線的是二條似真似幻地穿行在山間峽谷之中的山道。山道一陽一陰,陽的叫“石獅嶺”,陰的叫“白鷺嶺”。石獅嶺因道路陡峭氣勢逼人而得名,是從仙遊抽水蓄能電站所在的半嶺經度尾後埔的一條出山的要道。這條山道也是通往鄉級政府駐地的必經之路,在當時公社建制運動湧起的年代,這條路上走滿形形色色的人,有趕去開會的村級幹部、有下來指導工作的領導幹部、有下送報紙信件的郵差、有偶爾下鄉的電影播放隊……當然也有一前一後衣褲嶄新、正要趕路去公社辦理結婚登記的倆幸福人兒,路上一遇熟人,就拿出香菸糖果來分發,可偏有那么幾個人明知故問,糾纏不休。那個時期可是行人絡繹不絕,喧鬧非凡。“白鷺嶺”是經度尾霞溪出口的另一條交通要道,跟“石獅嶺”相比,好象更大眾化些,是仙遊山主要的“運輸線”。它也是那種用山石一塊一塊壘起來的石板小路,與厚重堅實的大山相比,倒更有一種輕動 、靈秀。曾有外鄉人驚異於那條山道的美麗,見泛白的石塊在綠樹叢中若隱若現,遠看似有白鷺在林中飛動,便冠以一個詩意的名字——白鷺嶺。還有一條古道是經過“石鼓”、“狀元後”從度尾雲居出口的山道,那條路子走的一般都是往永春方向的,行人似乎少了點。
仙遊山
仙遊山的早晨
走在山道上,常常會看到鄉民為了飲啄為了生計而常年累月負重行走在石板上留下的腳窩印痕。這種用生命意志留下的痕跡,已經具備了歷史的靈性。當它們盛滿雨水的時候,就會讓人想起鄉民滴灑在這裡邊的苦澀汗水;當它們盛滿月光的時候,又會讓人想起當年鄉民溶匯在裡邊的艱難歲月。我曾把目光定格在他們高綰著褲管的小腿上——前面是龐大的山與無盡的路,腳下是一級接一級的石階,那一條條行走在石階上的黝黑結實的小腿肌肉凝結著,靜脈擴張,汗水從毛孔里往外滲……跋涉在這樣古老的山道上,其艱難,其酸楚,怕只有親歷者和路上的山神知道了。
仙遊山
村民秋收
仙遊山
百年天杉古樹
“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隨著二十一世紀投資數十個億工程浩大的仙遊抽水蓄能電站的竣工,故鄉仙遊山已是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蜿蜒的公路如白龍盤山來到村里,揚名省內。特別是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和生態人文的重視與重建,山外和外出的人們爭先恐後開著各種各樣的車子來到魂牽夢繞的高山之巔,滿足了卻那濃濃的高海拔的“鄉愁”。我生活過的小村子仁山寨因此屢見媒體網路,上園農場的幾座像藏族的寨子,被媒體人親切叫做“布達拉”。“布達拉”流出來的泉水從村里那座有著500年歷史的厚德宮前流過,向東南而去,一路浩浩蕩蕩,行程長達168公里,孕育了一座千年“海濱鄒魯”和哺育了歷史上2400多位進士。學誠大法師題寫的“仁山”大石碑與兩棵百年天杉古樹,就靜靜佇立在厚德宮邊上,迎來送往……
萬千愁腸
繞不出
一座山的思念
仙東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