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平原的古民居中,有一種集生活與防禦於一體的寨堡式建築落,如今能完好地保存下來的,大都是明末清初時代的建築,年齡約為群300至500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仙槎古寨
- 群落:寨堡式建築
- 時代:明末清初
- 年齡:300至500年
發現,建築與歷史,
發現
2008年底,揭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在調查申報廣東省古村落時發現,榕城區仙橋街道辦事處槎橋村有一座建於明代永樂年間的古寨—仙槎,迄今有近600年的歷史。更可喜的是,仙槎古寨雖經長達近6個世紀風雨的侵蝕,但其建築格局、寨門、圍牆、宅院、巷道,甚至連建在多個寨門上的更樓都較好地保存下來,並保存有為數眾多的文化古蹟。
建築與歷史
深秋的一天,記者走進了這座明代古寨。在槎橋村楊氏宗祠理事會一位老年人的引領下,我們首先參觀了“大寨門”,這是一座亭式建築,座北朝南,門楣上書“仙槎”兩個大字。石門框粗糙厚重,高大的寨牆從大門向兩側伸展。四角各有一門,加上東寨牆中間2座門,共有7座門,其中東北角的寨門俗稱“柿腳門”,座北朝南,門前就是寬闊的水溝,溝邊一溜洗衣石,每天清晨,全寨婦女在此浣衣,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村民們說,“四水”流經此門,是個“吉祥門”;另外,西北側一門較小,俗稱“水門”。古時,寨場四周環水,大寨門前是一口大池塘,約有五六畝地的面積,其餘3面均有水溝環繞。目前仍可見大池和東、西兩側的水溝,碧波蕩漾,極富水鄉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東西寨牆,為創寨時所築,仍堅實無比。其下部啟遍布槍孔。另者,東南角、西北角寨門和2座東門,門上均保存著古時守夜人住宿的“更樓”,每座更樓底部以石條或杉木架在寨牆和民房之間,凌空建在巷道之上,每座小樓只有1人多高,四面開窗,視野開闊。古寨的建築結局是“三街六巷”。我們進了大寨門,迎面看到的是3座一式的“三廳通”民宅,每座“三廳通”後又並列著6座同類宅院,院落與院落之間有4條巷道,在東街和西街一側又各有一條半載子巷,令人嘖嘖稱奇!據說是風水先生為了構建6條巷,才有如此獨特的設計。多數宅院門楣上都塑著“大夫第”或“翰苑舊家”匾額。
走在被稱為“翰林街”的中街上,所見宅院門楣上也有此匾額。帶領我們採訪的槎橋村老人會會長楊練坤說,槎橋村有“歷代院台三翰林,一門文武五進士”的榮耀,“大夫第”是為了紀念始姐、中順大夫楊元素(名楊繪),“翰苑舊家”是為了紀念楊繪、楊宗瑞、楊鐘岳,宋、元、清三位“翰林”,所以匾額既有紀念意義,也包含著村民重視詩書禮儀的思想意識。楊練坤就居住在“翰林街”西側的“大夫第”里,他是道光進士楊朝寶第5代孫。這是一座三進宅院,中廳與後廳之間的天井裡,擺了許多花木盆景,使古老的民宅煥發出無限生機。
關於仙槎寨的創建年代,我們從槎橋《楊氏世系族譜》(古本)里查到有關記載:“睦橋宮後(仙槎), 十四世祖東野公因東洋祖宅被亂殘殺,永樂十四年丙申移創於此,至清順治年間孝廉柳主公修改風水更名為槎橋。”從上述推算,仙槎已創寨592年了。據寨內老人說,宋末元初兵荒馬亂,盜賊擾民,很多子孫搬到潮汕及全國各地創居。槎橋村始創於北宋熙七年(1074),先創村西川(又名前鄉)和東洋。西川村在元初戰亂時被毀;明代再創仙槎,此時人口繁衍漸眾,加上創寨後社會環境相對穩定,寨內開辦了許多書齋、私塾,讀書風氣很濃。
在街巷中穿行,舉目可見“來紫軒”、“勅書樓”、“靜遠樓”、“紹知書屋”等帶有書香氣的門匾,使人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氣息。“勅書樓”是槎橋二十七世楊德恭的讀書處,他是歲貢生、特授中憲大夫。
“靜遠樓”坐落在後巷中間,大門朝南,門楣上有灰塑“靜遠”兩個大字,右側可見兩行小字:“靜讀六經典籍,遠觀五嶽山色”。門亭上塑有一對牛角形的灰雕,氣勢非凡。這裡原是清道光年間歲進士楊進寶(又名楊敏慎)的舊居,他是楊德恭的孫子。據傳,公孫兩人常在燈下苦讀至半夜三更,楊朝寶在祖父的循循教導下,在鄉試、會試中聯捷,考中舉人、進士,青出於藍勝於藍。他創建靜遠樓,與勅書樓相連,成為仙槎寨一處獨特的風景。靜遠樓門亭上的匾額及冠首聯均出自清康熙辛酉科舉人、順德縣教諭楊聯長之手。此門極有文物保護價值,其影像曾作為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楊建東著的《潮汕古村探源》一書封面,深受讀者喜愛。后街東側就是“翰苑舊家”, 民眾稱為“後樓”,裡面一座二層古建築,今日仍可見其堂皇,據說就是進士楊朝寶的舊居。現為進士的裔孫居住。
仙槎古寨人文倡盛,自明永樂年間創寨以後,據不完全統計,在清順治、康熙、雍正、道光年間科舉考試中出有進士楊鐘岳、楊長發、楊朝寶等;舉人楊萬寧、楊聯長、楊集喬(聯長子)等人;貢生則有20多人。清順治十四年舉人、十八年進士楊鐘岳原籍槎橋,先遷澄海,後徙潮州,先後任職翰林庶吉士、兵部方司朗中、福建提督學,有“國家賢才大略之士和潮州名賢”的美譽,精通詩文書法,作品頗豐。他與槎橋始祖、北宋御史中丞楊繪,元代翰林侍讀學士楊宗瑞並稱為槎橋“三翰林”。清代中葉,是仙槎古寨人才輩出時期,康熙十七年(1678),楊萬寧考中第三名舉人;二十年,有楊聯長、楊長發同時中舉人;三十五年,有楊長發、楊珍(出生於榕城西門,遷揭西鳳湖)同時考中文、武進士;四十二年楊集喬又考中舉人。道光年間,又有楊朝寶考中進士;還有清代各朝進國學(太學和國子學)的生員就更多了。
採訪臨結束,楊練坤先生贈送記者2冊由市文管會編印的《楊繪集》、《潮汕楊氏三賢集》,輯錄的均是槎橋村先賢楊繪、楊宗瑞、楊鐘岳的詩文。捧讀之餘,我們再次感受到這個古村古寨深厚的文化積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