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林橋直街

仙林橋直街

仙林橋直街位於中山北路之東,宋屬安國坊,因有仙林寺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仙林橋直街
  • 位置:中山北路之東
  • 著名景點:仙林寺
  • 長度:176 m
歷史沿革,歷史背景,

歷史沿革

仙林寺建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隆興元年(1163),孝宗賜額曰“隆興萬善大乘戒壇”,淳?三年(1243),理宗賜額曰“飛天法輪寶藏”。元至正年間,張士誠嘗據為軍器局。明洪武四年(1371)重建,置僧綱司治,有司即其鐘樓為郡城昏昕之節。明正德年間,徙其鐘更鑄置朝天門(即鼓樓)。民國18年(1929),寺內辦起學校,即今下城二小前身。仙林寺西,清代有梅花禪院。

歷史背景

仙林橋直街東起中河北路,西至中山北路,長176米。宋名安國坊、北橋巷,因對北橋而得名。清稱仙林橋河下、仙林橋直街,因東端有仙林橋,故名。仙林橋,以仙林寺得名。仙林寺,1927年闢為學校,即今下城二小。仙林橋直街1966年曾名長慶路,1981年恢復原名。《西湖遊覽志》:安國坊,與保全坊對,俗稱北橋巷。宋有文思院、吉祥寺。
《鹹淳志》:仙林(慈恩普濟教)寺,在鹽橋北。紹興三十二年(1162),僧洪濟大師智卿造,賜今額。《康熙府志》:淳祐中,理宗賜額曰“飛天法輪寶藏”,又制鐘銘賜之。元至正間,張士誠據為軍器局。明洪武四年(1371)重建,置僧綱司,建鐘樓,有司即其地為昏昕之節敲鐘報時辰。每歲迎春,祈禱晴雨,鹹有事於此。正德間,移其鐘,更鑄置朝天門(即鼓樓)敲鐘鼓報時。
南宋文思院,在北橋東,屬工部。置提轄官與監官,掌製造金銀、犀玉等器物,並加彩繪、裝鈿等裝飾,供應宮廷及各官署所需儀物、器仗、權量、輿服。分上、下二界,上界造金銀珠玉,下界造銅鐵、竹木雜料。
杭州東郊迎春廟會始於南宋,分宮禁與郡縣兩類。郡縣迎春,據《西湖遊覽志余》載,仁和、錢塘兩縣輪值,分別以仙林寺、靈芝寺作為籌辦場所。縣令命坊甲籌辦迎春之物,選擇演員排練節目、塑造春(泥)牛。立春前一天,郡守率僚吏打著旌旗,吹著笙吶,號鼓為先,優人、歌妓扮如“昭君出塞”、“學士登瀛”、“張仙打彈”等節目緊隨遊行,謂之“演春”。隊伍最後,抬泥塑的春牛,浩浩蕩蕩地行走在人群之中,此時“士女縱觀,闐塞市街”,眾人以麻、麥、米、豆拋打春牛。迎春遊行隊伍行至東郊慶春門,由郡守禮祀芒神。祭畢率隊回府,郡守設宴招待鄉賢士紳,親自鞭碎泥牛,並將泥塊分送給屬吏士紳,作為吉祥之物。
白珽(1248—1328),字廷玉,號湛淵,錢塘人,居北橋。自幼聰慧過人,雅好詩文,博通經史,與仇遠同以詩名於世。中年出遊中原,以李衎之薦,授太平路儒學正,遷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儒學副提舉,轉任淮東鹽倉大使、蘭溪州判官。仕運坎坷不達,晚年歸居西湖棲霞嶺下。著有《湛淵集》等。
戴進(1389—1462),字文進,號靜庵,居仁和安國坊。《嘉靖仁和志》:資性聰警,恬淡寡慾,自幼喜作畫,志欲超邁古人,不屑凡近。常曰:“丹青有理,舍理而學畫,畫之下者也。”雖兼學諸家,而於理之有趣者則從之,是以一舉筆,而風神氣運自然出群。善山水、人物,而翎毛、草木莫不奇。中年猶循畫法,晚歲縱筆揮灑,若有神助。友人得之者珍藏如寶,不肯輕售。死後身價百倍,成稀世之寶。
榮獲第23屆奧運會跳馬金牌的運動員樓雲,是下城二小(仙林橋國小)校友。
《康熙仁和志》:仙林山,在仙林寺內,僅小培,高丈許。今諸僧環山築室,漸湮廢。按:仙林山,俗呼狗兒山。
北橋巷還留有歷史軼事,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建炎三年(1129)三月五日癸末,御營副都統苗傅、劉正彥令中大夫王世修伏兵城北橋下,等簽書樞密王淵退朝路過於此,即拉下馬,誣以結宦官謀反,正於市。
仙林寺以荒年施粥聞名杭城,《康熙錢塘志》: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七年(1303)、十一年(1307),皆大飢,官府設粥仙林寺中,然人多粥少,百姓大量餓死。何長者敬德,得同志五六人,又在菩提寺設粥,日鬻米七八石或十石,始六月至八月,前後總計七十日,期間饑民無餓死現象。仙林寺寒冬施粥,一直延到解放前夕。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夏,琉球國詩人崔斗燦與朋友航海,遇風暴,船飄到明州(今寧波)一帶,有司撫恤,將送歸國,寓杭州仙林寺。崔有極好的漢語素養,一口流利的漢語,還會寫古詩,自稱“海東漂客”,或署“江海散人”,嘗寫《詠懷》一律:“萬里三韓遠,蒼茫問室家。乾坤原逆旅,漂泊等泡花。憶弟心難握,思親發易華。臨安居自好,中夜起長嗟。”杭州詩人余慈柏和李堂聞詩過訪,敘情論詩,相見恨晚。崔斗燦詩興大發,贈詩云:“西湖誠勝慨,東國是吾家。百嶂地蒸霧,雙林天雨花。乘槎同漢使,博物異張華。幸有新知樂,自無大耋嗟。”又《題寺樓壁》兩首,云:“籃輿薄晚入江城,西見重湖耿忽明。誰把煙霞都管領?卻教荷桂未忘情。”“越中山水盡精神,最愛明湖景物新。卻似東家賢處子,隔牆相望不相親。”余慈柏聞詩大喜,依韻和之:“三面環山一面城,湖光遠映寺樓明。移舟若傍蘇堤住,楊柳千條系客情。”“蜇客殊鄉若愴神,恰教眼界一時新。明朝風便乘槎去,應憶僧窗笑語親。”兩國詩人和詩敘情,一時成為佳話。仙林寺遂成了杭城詩人敘會之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