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公山傳說

仙公山傳說

仙公山傳說,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民間文學,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仙公山傳說起源於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的南齊年間(479—502年),相傳何氏九兄弟煉化成仙,雲遊至此,見山奇景秀便降靈長居,普渡眾生,因而有關於九仙濟世救民,揚善懲惡的故事。仙公山傳說將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觀與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有機地融為一體,在眾多的傳說中,既讚揚真、善、美,又鞭韃假、醜、惡,承載著閩南文化陶冶情趣和教化的作用。

2007年,仙公山傳說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序號: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仙公山傳說
  • 批准時間:2007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
  • 項目序號:1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雙髻山位於泉州市洛江區,因山上奉祀何氏九仙,俗稱仙公山。又因仙公信仰的傳播,尤其是仙公山祈夢的靈應故事,使得仙公傳說在民間廣泛流傳。
仙公山傳說起源於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的南齊年間(479—502年),泉州先人在雙髻山(仙公山)上建豐山洞(雙髻寺),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相傳何氏九兄弟煉化成仙,雲遊至此,見山奇景秀便降靈長居,普渡眾生,因而民間流傳九仙濟世救民、揚善懲惡的故事。

文化特徵

仙公山傳說將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觀與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有機地融為傳說中,既讚揚真、善、美,又鞭韃假、醜、惡,承載著閩南文化陶冶情趣和教化的作用。
仙公山傳說內容涉及古今中外,既有神話傳說,又有現實生活故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相傳五代時期的出米石傳說是仙公山最早的傳說,在此後的宋、元、有關仙公的各種傳說應運而生,流傳下來彙編成冊達56個,有宣揚九仙眾生道教精神的“真神仙也”“神兵救暗林”“仙水治病”“雙龜聽法”等;有“半天子游山”“學子無夢卻有成”“取名致謝仙公夢”“林啟芳求夢明政局”“乞夢還債”等夢文化;仙公山作為閩南著名的祈夢勝地,有些傳說與泉州的歷史名人相聯繫,亦真亦幻,讓人浮想聯翩,體現人們對美好願望的一種寄託和精神慰藉;還有“海里撈針”“回頭是岸”“功名在掌中”“日月雙輝”“發貨往香港”等許多膾炙人口的傳說,傳承著優秀的大眾文化。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仙公山傳說以民間口頭傳承為主,是歷代泉州地區社會生態的一種反映,其內容宣揚行善濟世、改惡從善,蘊含深刻的思想哲理,故事傳說中的詩詞、對聯、謎語盡含其中,語言的口語化、方言化、通俗易懂,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研究價值。
仙公山的傳說是人們街頭巷尾、茶前飯後消遣的話題,老少皆宜,泉州當地民眾耳熟能詳,在閩南民間中廣泛流傳,在港澳台及東南亞有重要影響,同時也是泉州當地一筆寶貴的文化旅遊資源。

傳承人物

黃文群,男,漢族,1971年4月出生,泉州洛江區人,泉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仙公山傳說”。黃文群小時就聽外婆黃店治及家鄉的老人講述仙公山的傳說,對仙公山傳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04年2月調仙公山管理處工作以來,多次接待省、市領導到仙公山視察,詳細匯報、講解仙公山傳說及其保護規劃,因而可以自當“導遊”,嫻熟地講述仙公山的所有民間傳說,其講述繪聲繪色、生動活潑。並多次幫助、參與仙公山傳說的整理和彙編工作,關注仙公山傳說的傳承,曾出版《九仙傳說》一書。為加強對仙公山傳說的保護,曾舉行九仙傳說研討會,進一步探討仙公山傳說的歷史淵源及其文化內涵。受其家傳和影響,其孩子都會講述仙公山傳說,仙公山傳說在馬甲鎮廣泛流傳。

社會影響

衍生作品
1995年元月出版《雙髻仙山志》,該書初胚為1992年泉州市鯉城區建設志編輯委員會整理的《仙公山傳說》,以後經過不斷充實資料,重訂篇目,重新編纂,四易其稿。內容含有“半天子”游山、海里撈針、功名在掌中、“真神仙也”等傳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