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傳外科集驗方

《仙傳外科集驗方》,外科著作,又名《仙傳外科秘方》,11卷。明代楊清叟編述,趙宜真集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卷1總論癰疽發背證治;卷2~4論溫、熱、涼性外用藥方用法及其他通用方;卷5~9論述癰疽、疔瘡、瘰癧等病證治;卷10~11為雜病治方,其中包括許多民間驗方,對癰疽陰陽虛實論述甚詳。

基本介紹

  • 作者:楊清叟編,趙宜真集
  • 成書年代:明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書名(異名),流傳版本,作者簡介,書評、序言,章節目錄,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書名(異名)

《仙傳外科集驗方》 《仙傳外科秘方》

流傳版本

現存明刻本、明抄本、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與《秘傳外科方》《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合訂本、明正統《道藏》本,1991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據明正統《道藏》本點校出版。

作者簡介

楊清叟,元代外科學家。禾川(今江西吉安西南)人。編有《仙傳外科集驗方》(又名《仙傳外科秘方》),論述癰疽陰陽虛實甚詳,並保存有不少民間驗方。此書後傳至吳寧極、吳有章父子及李生生、趙宜真,由蕭鳳岡捐資刊行(1378年)。
趙宜真,元明間道家。號原陽子。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少習儒,見方書之善者,輒喜傳錄。常自製成藥,施以濟人。嘗謂:“雜病有方,傷寒有法。兩者兼盡其道,乃為良醫。”主張習外科者宜通大方(內科),始能全美。後因兵火,所匯方書多散失,僅存楊清叟《仙傳外科集驗方》。

書評、序言

趙序
余少讀書,嘗聞先哲云: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於是遇好方書,輒喜傳錄,累至數十帙。見有疾者,如切己身,常製藥施與。一日,先君子訓曰:施人以藥,不若施人以方,則所濟者廣。從而有已驗之方,必與樂善之士共。及冥棲方外,悉棄舊學,況經塵劫,煨燼無遺,僅《外科集驗方》一帙,乃禾川楊清叟所編述,以授吳寧極。寧極之子有本以授西平善觀李先生。先生以授於宜真者,其方簡要,惜未版行,故獨存之。昨來游金精福地,道經雩都,吾徒蕭天倪鳳岡,本西昌望族,自幼學道於紫陽觀二十載,前嘗從予游,亦能召風雨濟旱澇。蓋道緣深重,履踐端恪之所致也。其師弟劉致柔順川,數年間遍身苦瘡癤,服荊煎湯、敗毒散諸藥俱不效。予因以外科方授之,用返魂湯未終劑而愈。天倪乃欣然捐己資繡梓,散施流通。其慧濟之意如此,則雨 之應禱也。宜哉。雖然,予有故人曾害鼓椎風,往來寒熱,數月伏枕,諸藥不能療,最後一醫士診之曰:雖成痼疾,而有客邪在少陽經未解,若曾服五積散則誤矣。詢之果然。因授小柴胡湯數服,寒熱頓除,卻用本科追風丸等藥理其風證,而全瘳矣。夫雜病有方,傷寒有法,二者兼盡其道,乃為良醫。若以大方、外科各專其一,正恐或有所誤,而不自知,則又豈能全美乎。此外科論證處方,雖極其造理,校於諸方為獨優,在圓機之士,臨證之時,尤當加審焉。
洪武戊午九月朔日浚儀原陽子趙宜真序
吳序
醫之為藝尚矣。自神農氏始嘗百草,辯溫涼寒熱之性,以濟民於夭枉,其功莫大焉。厥後扁鵲、華佗,最精於技,治療之法,效驗如神,惜其術不盡傳。今之外科,乃其緒餘也。外科之證,癰疽為甚。蓋疽有陰陽虛實之不同,用藥稍差,則立至殆。其次如疔瘡、咽喉之屬,尤易以殺人。世之工外科者,固為不少,求其能精,類不多見。浚儀原陽趙練師,以通儒名家,學於老氏,道行高潔,超邁輩流,處心切於濟人,以平昔所獲奇異方書,匯聚成帙,中經兵火散失,唯外科方僅存。戊午秋挾其書游金精,寓雩都之紫陽觀。蓋二十年前,嘗以道法授其觀之高士蕭鳳岡,今而重過,又能愈其徒劉順川積年不治之瘡疾。鳳岡即欲版行,以廣其扶危救急之意,而雩都谷邑,艱於得匠。因循至壬戌夏五月,而原陽仙化,遺命囑其徒劉淵然終其志。淵然佩服不敢違,仍將所授秘方,總編為一卷。復遇釜江謝安達,慨然任其事,凡工匠供饋之費,悉出於己。其子允原、允恭能如父志,與一門少長互相讚美,誠可嘉尚。觀原陽之自敘,與鳳岡之捐資版行,其用心皆極其忠濃。然非淵然次第集錄,則不能就一全書。淵然游心方外,屏絕俗紛,獨拳拳篤於濟人,信可謂賢矣。若非安達力為玉成,則鳳岡雖欲廣其傳,亦不可得。安達豈不尤賢矣乎。是書之行,可以拯危急,利倉卒。使凡為人子者,皆得此書,可不陷於不孝。使凡為醫者,皆得此書,可不墮於不仁。則仁人孝子之心具在此。吾鄉前輩申齊劉先生本草單方序語也。予故為淵然誦之,庶幾不負其編輯之勤也。
洪武陽復月廬陵友蘭父吳有壬序

章節目錄

敘論癰疽發背第一
服藥通變方第二 榮衛返魂湯
用敷貼溫藥第三 沖和仙膏
敷貼熱藥第四 回陽玉龍膏
敷貼涼藥第五 洪寶丹
合用諸方第六
黃礬丸
柞木飲子
三石散
栝蔞散
真君妙貼散
追風丸
搜損尋痛丸
復煎散
神鋒散
烏金散
索血散
葛根湯
散血散
通血散
雞鳴散
麝香輕粉散
神異四七膏
住痛一黑散
神效復元通氣散
增添別本經驗諸方
治癰疽發背
治諸疔瘡方法
治瘰神效方法
經驗治咽喉方法
經驗治瘋狗咬人方法

內容簡介

本書由外科集驗方和增添別本經驗諸方兩部分內容組成。“外科集驗方”分述癰疽發背證治,服藥通變,敷貼溫、熱、涼藥及合用諸方六篇;“增添別本經驗諸方”分別論述癰疽發背、疔瘡、瘰癧、咽喉、瘋狗咬人等內外治法,共五篇。全書載87方。在瘍科病因上沿襲宋代陳無擇所倡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並提出五種癰疽病因:天行時氣,七情內郁,體虛外感,身熱搏於風冷,以及食炙煿、飲法酒、服丹石等熱毒。在瘍科辨證上,除癰為陽證,疽為陰證外,強調癰疽有“陽中之陰”“陰中之陽”“陽變而為陰”“陰變而為陽”的傳變。在治療上,注重癰疽疔瘡的辨證求因,審因論治,處方隨證加減變通用法;外治方面主張按局部陰陽見證,分別投以溫、熱、涼不同藥性的外敷藥。所載方劑如飛龍奪命丹、回陽玉龍膏、洪寶丹等,多為後世外科常用之方藥。

影響評價

本書繼承了宋代外科成就,並有所創新,是一部內外治並重的外科專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