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山(自貢市榮縣境內古蹟)

仙人山(自貢市榮縣境內古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榮縣“仙人山”又名“仙人寺”。據《榮縣通志》記載:“仙人寺縣北七十五里。唐寺也,崇禎十五年(一六四二)新之。崇岡之顛,奇礓森立,寺握其鍵。殿後舊有鐵瓦塔,石板上有仙人腳掌形。”這裡記載的仙人寺就是我們所說的榮縣、威遠、仁壽、井研四縣交界處的仙人山。

得名由來,外觀形態,規模體量,主要景點,詩文作品,保護措施,

得名由來

傳說就是該山曾因仙人相助躍躍欲試與峨眉山競長比高,後因當地人說錯話致使道法失靈,仙人一腳踏死靈山,惱怒而去,上山一塊巨石上還有清晰的巨大腳印,仙人山由此得名。

外觀形態

仙人山屬於地文景觀主類自然景觀綜合體亞類丘陵型景觀基本類型。外觀形態與結構:仙人山位於越溪河旁,海拔約800米,相對高度約500米,大致呈南北走向,像一條沖天飛龍。由廊道上山可見摩崖石刻、觀景台、仙人腳掌、一線天、仙人床、佛光門、守山獅、山門、劈山石、佛光岩等景觀。

規模體量

據《榮縣誌》載,仙人山上有2龕4尊宋代道教造像,明末崇禎年間簡敕題寫的“佛日仙風”,字高1米,寬0.8米,楷書陰刻。還有雙鉤陰刻“唐仙遺蹟”、“賽峨亭”和“慈光普照”等。對“賽峨亭”的讀法有爭議,一般資料記載都是“賓峨亭”,其實應為“賽峨亭”,與仙人山的傳說隱喻與峨眉山賽長高相吻合,可能現代人對崖邊刻和繁體字不是很熟悉多被誤認為“賓峨亭”。從榮縣晚清舉人劉炳勛到仙人山留下的兩首詩之一也可以得到佐證。《偕友遊仙人山》其一:群山突起一峰高,危蹬摩天取徑遙。僅有煙霞供古佛,難從碑碣問前朝。仙家丹熟空留灶,石嶺雲橫不鎖橋。幾度憑欄怕惆悵,賽峨亭畔竹蕭蕭。”。

主要景點

山上原有仙人寺,始建於唐代。明崇禎十五年(1664年)重建,寺內有鐵瓦塔等。如今2龕4尊宋代道教造像,由於長期在荒野中任其風吹雨打,風化後只剩3尊殘破的雕像,令人扼腕嘆息。鐵瓦塔也在“5·12”地震中損毀。

詩文作品

沿途古時文人騷客留下的詩刻仍依稀可辨,民間流傳的“仙人洞”、“仙人腳”,亦有蹤可尋。1912年,詩人、書法家趙熙游此。據《榮縣通志》記載:清亡後,趙熙至寺,寺僧烹茶,請題山門雲“明月來投玉川子,曉雲遮遍仙人山”,因紀長句:“蒼龍瘦脊抉天(空)飛,蛻骨靈山掛石扉。我是德雲前世住,仙朝珠館幾年歸。松搖古徑生千籟(花濃細徑香千劫),天敞群峰壓大圍。若有人兮空際下,上清風冷五銖衣。”應該是《榮縣通志》記載有誤,括弧內是實地石刻內容。如今山門破舊,石刻對聯尤存。

保護措施

1992年開始當地人士劉婆婆組織募捐修建仙人寺,自願自費守護,1993年仙人山石刻被榮縣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