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仙井鄉有24個行政村,318個村民小組,8185戶,31190人,其中,農業人口30592人,非農業人口598人,土地總 面積74.2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1914.43公頃。其中水田1682.83公頃,旱地231.6公頃。 鄉域內有小型
水庫1座,小R型
水庫9座,山塘12口,水渠149條,電排57處,有效灌溉面積1346公頃,旱澇保收面積1464公頃。
鄉內有
中學2所,
國小23所,
幼稚園2所、衛生院2所:防保站1個,村級醫療點20個。人口出生率10.07%。自然長率4.36%,計畫生育率99.的%。
鄉內有
關王廟、
福興寺兩處佛教聖地,革命烈士塔一處。村村通程控電話,沿公路磁卡
電話已開通,同時,境內有移動公司、聯通公司信號發射塔。
歷史沿革
1998年11月,鴻仙鄉和漂沙井鄉合併,取名仙井鄉。境內的鴻仙嶺,海拔282米,是附近三座名山之一。唐時山上建有佛寺,相傳為唐鴻仙修煉之處,故名鴻仙鄉。漂沙井鄉駐地王竹村有一漂沙古井,泉水常溢,甘甜無比,眼見白沙從泉口向外翻騰,舀水卻不見沙粒,傳說常有仙女前來沐浴,故取名漂沙井鄉。仙井是一座沒有圍牆的歷史
博物館,這是不過譽的。
仙井的古蹟很多,
古寺廟、古宗祠、
古建築隨處可見。有關王廟、
福興寺兩處佛教聖地有六千年歷史的磨山文化遺址。1925年,該縣境內第一個中共支部在該鄉
關王廟誕生。1927年8月,醴陵北二區蘇維埃政府在千弓塘村成立,成為湘東地區大革命時期農民革命運動的重要策源地之一。1997年,為了緬懷捐軀革命的240名烈士,仙井鄉建成了高9.7米、寬2.4米的
烈士塔,供後人瞻仰。
下轄村莊
文化建設
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核心內容之一,其中,農村文化建設又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掌握當前 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現狀,摸清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探索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思路和對策。 一、仙井鄉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
1、鄉鎮、村領導文化意識有所增強。鄉鎮、村的領導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識已逐漸增強。
3、農村文化活動較為豐富。
4、部分民間文化得到傳承和弘揚。鄉鎮廟會文化都較為豐富,洲坪鄉每年
端午節都搞一次頗具特色的
龍舟賽。
5、送文化下鄉活動深受喜愛。
二、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新農村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對照國家、省、市對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要求,差距很大,問題不少,現狀不容樂觀,甚至令人擔憂,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對農村文化建設重視不夠。
2、對農村文化建設投入不足。
3、農村文化陣地嚴重缺失。一方面,農村文化陣地流失嚴重。另一方面,已有的文化陣地已難以滿足農民文化生活的需要。隨著人民
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強烈,已有的文化陣地因規模、基礎設施、管理等因素的限制,已無法滿足農民朋友的需求。
4、農村文化生活仍很匱乏。
5、農村文化建設體制不順,隊伍缺失,職能錯位。
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
1、提高思想認識,加強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
農業現狀
2006年9月26日,仙井鄉再次作出決定:投入513萬元,改造中低產田1130公頃。1995年以來,該鎮已累計投入6 270萬元,改造中低產田1.2萬公頃,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有力支撐。 仙井鄉有
耕地2740公頃,其中
水田2440萬公頃。雖然早在1995年該鎮的雙季稻田就已成建制畝產過噸糧,但這些農田的生產條件很不穩定,受天氣制約,難排難灌,易澇易旱。仙井鄉王竹、黃霞壠兩村有稻田260公頃,一場暴雨,良田就成澤國;連晴幾天,稻田就會開裂,作物豐歉只能聽天由命。
1995年,該鎮被列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鎮。該鎮抓住機遇,將中低產田改造列為項目重點。10年來,每年投入近900萬元資金,大力改善農田生產條件。水利建設上累計硬化渠道46公里,修建
攔河壩3座,建排灌機站12座,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積960公頃、除澇面積320公頃;同時新修機耕道80公里,採取工程措施改良土壤700公頃,營造田間防護林80公頃。
經過治理的農田,生產能力大為提高,使用範圍大為拓寬,既可種植優質稻,也可植棉種豆栽
玉米。2008年在該鎮太湖低改項目區里,種的不再是單一的
水稻,
高粱、玉米、
甘薯、藥材等作物也大面積種植,預計農民人均可增收110元。
老問題,成功化解了斑竹園村等因村級賬務問題引發的非正常上訪。2008年以來,鄉機關幹部下訪農戶213次,解決矛盾糾紛71個,將不穩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
助農增收
仙井鄉通過
招商引資做活水果開發文章,引進項目投資建立了南方早熟梨、椪柑、
草莓基地,該鄉水果面積已達4000餘畝,水果種植大戶50餘戶,水果產業年收入可達900餘萬元。
在水果產業方面,
仙井鄉主要採取以下幾方面,來推動農民增收:
(一)堅持政府引導。
(二)給予資金支持。
(三)進行科技扶持。
地圖
仙井鄉處於株洲的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