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本發,1958年出生。隨州市高城鎮七里塔村高位截癱的農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付本發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隨州市高城鎮七里塔村
- 出生日期:1958年
- 職業:農民
- 主要成就:1985年被團省委授予“新長征突擊手”稱號
“十佳黨員標兵”、“勞動模範”、“十佳明星”等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簡介,經歷,青山作證,
簡介
付本發,隨州市高城鎮七里塔村高位截癱的農民,1958年出生,國中文化程度,1986年入黨。
經歷
1975年,中學畢業後被選入“青年突擊隊員”,1976年被選為“基幹民兵”。1978年1月20日在“三治”工地上因公導致高位截癱。付本發身殘後,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克服了高位截癱帶來的種種磨難,用一年的時間逐步鍛鍊學會了坐、立和拄著雙拐挪動,被醫生譽為“創造了醫學史上的奇蹟”。他拄著雙拐,不論嚴寒酷暑,二十多年如一日,在高城鎮七里塔村椿樹坡上植樹5000多棵,絕化荒山200多畝,培育樹苗10萬餘株。並向村民無償傳授種植經濟林技術,使周邊村、鎮200多農戶掌握了致富技術。
付本發身殘志堅綠化荒山的感人事跡,得到各級的獎勵。1985年被團省委授予“新長征突擊手”稱號、1997年5月被評為“全國自強模範”,並進京參加了全國殘疾人先進人物表彰大會,受到了江澤民總書記的接見,參加了座談;從1980年到如今,他先後多次被市、鎮授予“十佳黨員標兵”、“勞動模範”、“十佳明星”等榮譽稱號。1997年,付本發植樹的山坡,被市委組織部掛牌定為“全市黨員鍛鍊基地”。2001年4月22日在北京由中國環保總局授予其“地球獎”稱號。
青山作證
1977年冬,湖北省隨州市高城鎮七里塔村回族青年付本發也融進了“農業學大寨”劈山造田的洪流之中。一天,“轟”的一聲炮響,正在“三治”工地上勞動的付本發一下子被壓在了被震塌的橋底下。經搶救,付本發活了過來,卻留下了高位截癱的終生殘疾。命運把這位當時20齣頭、精力充沛、體格健壯的農村青年無情地推向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面對殘酷的現實,付本發拒絕治療,對未來的人生絕望了。得知這一情況後,原公社團委書記送來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歐陽海之歌》等書籍,保爾的故事點燃了他心中的燈火。領導多次來看望,極力安慰他,和他談人生、談理想,開導他要頑強地活下來,做一個有用的人;村里決定擔負他的醫療費,每年發給他250元的生活補貼。絕望中的付本發在組織和親朋好友無微不至的關懷下,心裡豁然開朗,找到了人生的支點,他決心重新站起來,開創新的人生。
他在日記中寫道: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精神的動力卻是無窮的,只要持之以恆,從小事做起,就會有所收穫。當他從收音機里得知河南省伏牛山有3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植樹造林的事跡後,聯想到村里大面積的荒山坡地,他決心嘗試著植樹。他把美好的願望寄托在樹木身上,渴望有一天自己能真正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1978年,付本發在原隨縣醫院住了3個月後,便迫不及待地回到家裡。
萬事開頭難。挖窩、栽樹對一個不能站立、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殘疾人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祖輩吃苦耐勞的秉性,使他下定了決心,不怕吃苦。他相信堅持下去,總會成功。經過長達半年多時間的無數次努力,無數次的鍛鍊,付本發終於學會了坐、立和用雙拐“行走”,生活基本自理。這更堅定了他植樹造林的信念。父親理解兒子,他沒有拒絕兒子那近乎天方夜譚的奢望和要求,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為付本發特製了鐵鎬和鐵鍬。
1978年冬天的一個上午,付本發來到屋後的荒坡上,坐在地上,用鐵鍬把頂著肩胛窩,支撐著身體,雙手舉起鐵鎬,挖下了第一鎬。這一鎬並不輕鬆,他頓時全身針刺般的疼痛,幾次失去平衡倒下去又爬起來。他硬是咬著牙,用了3天時間,挖出了第一個樹窩。3天下來,付本發衣服汗濕了幾道,渾身多處擦傷,仍頑強地幹著。
接下來的一冬一春,付本發就這樣挖下了18個樹窩,載下了18棵白楊樹。第二年春,18棵白楊樹長出了新芽綠葉,這種意外艱辛的成功,使付本發忘卻了痛苦和煩惱,增添了勇氣和希望。付本發邁出了他第二人生的第一步。第一步是那樣的艱辛,他比常人更能領悟到收穫意味著什麼。從此他便把這幾百畝荒山當作他人生的希望,荒山披上綠裝就是勝利。1981年,為了解決上山勞動爬上爬下的困難,他要求親朋乾脆在山上搭了一個草棚,吃住在山上,一住就是10多天。
1983年年末,付本發開挖荒山、植樹造林已達50多畝,種樹1000多棵,他的事跡被報紙、電台、電視台報導之後,人們都用關注的眼光打量著他。村裡有人勸他別幹了:“等這些樹長成材了,你或許早已不在了,你這不是瞎折騰嗎?”有人還風言風語地說:“他這哪叫植樹?簡直是騙自己,消磨時光。”這些話像一瓢瓢涼水澆在他心裡。晚上,他和往常一樣,趴在草棚里的地鋪上,點燃煤油燈,開始寫日記。可他怎么也寫不出一個字,心裡十分矛盾。回想整天拄著雙拐艱難地挖呀、掀呀、栽呀,晚上躺在草棚里渾身的疼痛,種種辛酸,歷歷在目。他好不難受,好不苦惱!鬥爭之中,他打開了收音機,耳旁輕輕傳來一首歌: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你栽一棵留下一片蔭涼,我栽一棵留下一片蔭涼。我們來到地球上,怎么能夠白走一趟,可知還有許多地方,今天仍然一片荒涼。也許我們嘗不到果實,也許我們乘不上蔭涼,即使那樣又何妨,即使那樣何須惆悵,請留下一片蔭涼……“這歌唱得太好了,簡直說到我的心坎上了。”黑暗中,他雙眼露出了光亮,他興奮地翻過身,再次點燃煤油燈,在筆記本上記下了這段難忘的歌詞。多少年來,這首歌一直迴響在他心裡頭,使他忘卻了疼痛,忘卻了饑寒,忘卻了生與死,堅定了信念。
這一年,付本發收到了四面八方的來信,有工人、農民、解放軍、幹部,更多的是青年學生,在和他們的交流中,他感受到了充實和鼓舞,變得成熟和堅強。他決心不辜負大家的期望,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像保爾那樣,做一個剛強的漢子。
這年年末,河北省邯鄲礦務局一位60多歲的退休老幹部葛友達在報紙上得知他的事跡後,毅然來到付本發身邊,和他同吃同住,關心他幫助他照料他,並指導他開發苗圃,提高種植管理技術,使付本發的生活風帆揚得更高!
1986年,在鮮紅的黨旗下,付本發拄著雙拐,舉起了右手,莊嚴宣誓,成為中國共產黨一員。從此,他積極回響黨的號召,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參加政治學習,從不搞特殊,不搞例外,注意提高自身素質。在黨組織的培養下,付本發從自我的圈子裡走了出去,更深刻地認識到,給別人幫助,帶領大家致富才是更高的要求;不能因為自己是個殘疾人,便放鬆了一個黨員的標準,當一個“特殊黨員”;要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家鄉。
1990年,為給鄉親們找出一條致富門路,付本發利用栽培果木的專長,種植了一片紅梅李。從開始種植到如今,付本發共栽下白楊、濕地松、紅梅李6000多棵,近200畝,培植樹苗10萬餘株。可他總認為自己做得太少,他愛用愛因斯坦的一句話來形容人生的價值:評價一個人的價值標準,不在於他獲取了什麼,而在於他貢獻了什麼。1986年,付本發種植的紅梅李第一次獲得了1000元收益,這極大地促進了鄉親們種樹的積極性,如今已有20多戶貧困戶在他的幫助、指導下,靠植樹脫了貧。
他為村里其他人免費提供果苗,並且手把手地傳授技術。1995年,他砍了一批已成材的白楊樹,獲得了1200元收入,主動拿出600元交給村里。他認為樹是人種的,土地是國家的。
由於父親體弱,母親患有心臟病,生活中,每天挖窩種樹之餘,付本發總是搶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渾身像有使不完的勁。他的生活很清貧,但很充實。
只有心裡裝著大多數人的人,人生才會有價值,付本發堅信這一點,他拿出有關單位捐來的4000餘冊圖書,自己訂購十幾種報刊,為村民們辦起免費圖書室,還贈送給學校一批圖書;鄰里糾紛,他知道後總要去勸一勸;村裡的赤腳醫生要練習針灸,他主動要求在自己身上作試驗。
學習、聽廣播、記日記是他一天勞作後必做的事。20多年來,他寫的日記和讀書心得就有5萬餘字,並通過自學掌握了20多種果樹栽培技術。有人議論付本發近200畝山林的產權問題時,付本發主動找到村支部講明:土地是國家的,山上的一切都是國家的。我有今天的新生活,全靠黨和人民的關懷,我不會忘恩負義,我永遠不會占為己有。這就是付本發,樸素、勤勞的付本發,他靠著大公無私的情懷,在困境中走了出來。他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做出了一般人認為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付本發這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普通勞動者,他的成績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他先後獲得了“全省新長征突擊手”、“全市模範黨員”、“勞動模範”等等榮譽稱號。但他並沒有以功自居,而是更加勤奮地工作著,他決心為社會作出更多的奉獻。新時代需要這種精神,呼喚這種精神。付本發身上正體現了這種崇高的精神,青山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