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他鄉七夕1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2。
不見穿針婦3,空懷故國樓4。
緒風初減熱5,新月始臨秋6。
誰忍窺河漢7?迢迢問鬥牛8。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七夕:舊稱農曆七月七日之夜為七夕,相傳牽牛、織女於是夕相會。此事在漢代已有記載,到南北朝時期故事漸趨完整。伴隨著這一神話的發展和完整,民間有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壽等活動。
益:一作“亦”。羈(jī)愁:羈旅在外的愁思。羈,停留外鄉。
穿針婦:七夕這天穿七孔針的婦人,指詩人的妻子。傳說中的織女是織錦的能手,所以每逢七夕,婦女往往會穿針向織女乞巧,希望織女賜給她們以高超的工藝技術。南朝梁
宗懍《
荊楚歲時記》:“七夕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得。”(《
初學記》引)
故國樓:故鄉乞巧的棚架。故國,故鄉;樓,指乞巧樓,即乞巧的棚架。
緒風:餘風,指夏過之後颯颯的秋風。緒,余。
屈原《
九章·涉江》:“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
新月:初出之月。臨:一作“登”。
忍:忍心。河漢:即銀河,又名銀漢,牛郎星隔銀河與織女星相對。《初學記》:“天河謂之天漢,亦云雲漢、星漢、河漢。”
迢(tiáo)迢:遙遠的樣子。問:一作“望”。鬥牛:本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此處是偏義複詞,指牛宿,借指牽牛星。
白話譯文
客居他鄉的時候恰逢七夕佳節,在寄宿的客舍中思鄉之愁更劇。
看不見妻子在明月下穿針乞巧,只能空自懷念故鄉乞巧的棚架。
餘風才剛剛能減輕心頭的燥熱,初升的月亮便開始掛在夜幕下。
此情此景下誰忍心抬頭看天河?遙望著天邊的牽牛星這樣問道。
創作背景
漂泊異鄉的詩人在他鄉旅館夜宿,恰逢七夕之時,不由想起了家鄉的七夕風俗,思念起遠在故鄉的親友,有感而作此詩,創作時間不可確考。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七夕抒懷之作。首聯寫愁,“他鄉”一愁也,“七夕”二愁也,他鄉逢七夕,則愁上加愁,所以詩人說“旅館益羈愁”。頷聯寫思,牛郎、織女尚有一年一度的七夕聚會,而詩人卻遠離妻子,只能空想家中妻子於乞巧樓穿針乞巧度七夕的情景,表現了詩人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和羈旅他鄉的孤獨寂寞之感。頸聯寫秋,在直敘鄉愁後接以初秋景物的描寫,他鄉愁,七夕愁,又加秋氣愁,更增添了詩人的愁思,景因情淒,情緣景濃,情景交融,倍感悲涼。尾聯的“誰忍”呼之欲出,順理成章地結以反問,表明遊子不敢抬頭仰望天上鬥牛,愁緒已到了無法排遣的極點。其中似有“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徐凝《
七夕》)、“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杜牧《
秋夕》)和“倚闌殿北斜樓上,多少通宵不寐人”(唐彥廉《七夕》)一般的艷羨,又似有“寄言織女若休嘆,天地無情會相見,猶勝嫦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廣寒殿”(
張耒《
七夕歌》)一般的勸慰。
全詩語言平淡,情感深摯,意蘊醇厚,雖是見景即興之作,寫來卻情真意切,寫出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遊子感受,明快自然。
名家點評
宋代
劉辰翁:他用“緒風”別,猶言余也。(《孟浩然詩集箋注》)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孫琴安:“益”字有遞進意。“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此有情語也。而“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正是七夕氣候。結亦有情致。“誰忍”二字更見情思。孟詩多歸隱意,此有家園之思,且通篇有情,難得。(《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第3冊)》)
鞍山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劉剛:結拍指鬥牛一問,有無限情思留於詩外。(《中華節令風俗文化·秋》)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早年隱居家鄉襄陽附近的鹿門山,閉門讀書,以詩自娛。曾遊歷長江南北各地,巴蜀、吳越、湘贛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四十歲時游長安,應進士不第。
張九齡鎮荊州時,署其為荊州從事。後患疽而卒,終年五十二歲(51周歲)。有《孟浩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