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先天性震顫

生後3周齡仔豬,因痙攣而出現步態異常姿勢,從雙耳,被毛和尾等發抖,發展到全身肌肉有節奏性扭擺,後肢嚴重痙攣,呈跳躍運動等。[br/] 仔豬先天性震顫又叫傳染性先天性震顫,欲稱“仔豬跳跳病”或“仔豬抖抖病”,是仔豬剛出生不久,出現全身或局部肌肉陣發性攣縮的一種疾病。試驗已證實本病的傳染性。從自然病例採取病料接種原代豬腎細胞培養物,在電鏡下可見到直徑約20nm的先天性震顫病毒。以此培養物接種於懷孕母豬,可將疾病傳給其新生仔豬。[br/]

基本介紹

  • 別稱:仔豬先天性震顫
  • 常見發病部位:全身肌肉
  • 常見症狀:肌肉陣發性攣縮
  • 對象:3周齡仔豬
流行病學,臨床症狀,病理變化,診斷鑑別,

流行病學

仔豬先天性震顫僅見於新生仔豬,受感染母豬懷孕期間不顯示臨床症狀。成年豬多為隱性感染。本病是由母豬經胎盤傳播給仔豬的,未發現仔豬間相互傳播的現象。公豬可能通過交配傳給母豬。母豬若產過1窩發病仔豬,則以後產的幾窩仔豬都不發病。在同一感染豬群中,產仔季節早期出生的仔豬,症狀最重,隨著季節的推移,後來出生的仔豬的震顫症狀就輕為輕微。不同品種及其雜交豬對本病的易感性沒有明顯差別。有人認為,本病的發生與母豬孕期營養不良有關,如維生素和無機直缺乏,磷、鈣、比例失調等,可促進本病的發生。
哺乳仔豬,由於痙攣而不能哺乳,出生後發病的豬只營養,精神均良好,但由於痙攣引起吮乳困難或不能哺乳而迅速衰弱,死亡。

臨床症狀

母豬在發病仔豬出生的前後無明顯的臨床症狀。仔豬的症狀輕重不等,若全窩仔豬發病,則症狀往往嚴重,若一窩中只有部分豬發病,則症狀較輕。震顫呈雙側性,主要侵犯骨骼肌。一般表現在頭部、四肢和尾部。輕的僅見於耳、尾,重的可見全身抖動,表現劇烈有節奏的、陣發性痙攣。由於震顫嚴重,便仔豬行動困難,無法吃奶,常飢餓而死。仔豬如能存活1周,則一般可不死,通常於3周內震顫逐漸減輕以至消失。緩解期或睡眠時震顫輕或消失,但因噪音、寒冷等外界刺激,可引發或加重症狀。症狀輕微的病豬可在數日內恢復,症狀嚴重者耐過後,仍有可能長期遺留輕微的震顫,而且生長發育也受到影響。
仔豬先天性震顫的另一種表現是後肢肌肉呈強直性痙攣,後肢分開,似犬坐姿勢,尾部輕微震顫,病豬可在3周內康復。
生後3周齡仔豬,因痙攣而出現步態異常姿勢,從雙耳,被毛和尾等發抖,發展到全身肌肉有節奏性扭擺,後肢嚴重痙攣,呈跳躍運動等。

病理變化

病豬無肉眼可見的明顯病變。對中樞神經的組織學檢查,可見明顯的髓鞘形成不全,腦血管周圍充血、出血、小腦發育不全,小動腦輕度炎症和變性,小腦硬腦膜縱溝竇水腫、增厚和出血等。
生後3周齡的仔豬強度痙攣,主要症狀為間歇性痙攣:生後周齡的仔豬,由於強度痙攣,而不能站立。

診斷鑑別

仔豬先天性震顫診斷要點 根據症狀和病史可以作出初步診斷。對中樞神經組織進行組織學檢查,如發現髓鞘形成不全等病變,可以確診。
生後3周齡的仔豬強度痙攣,主要症狀為間歇性痙攣:生後周齡的仔豬,由於強度痙攣,而不能站立。
防治措施 仔豬先天性震顫試用過許多種藥物療法,均不能改變病程。對發病仔豬應加強照管,豬舍要保持溫暖、乾燥、清潔,使仔豬靠近母豬以便能吃上奶,或對仔豬進行人工哺乳,這可使大多數病仔豬自然恢復而減少死亡損失。為避免由公豬通過配種將本病傳給母豬,應注意查清公豬的來歷。不從有先天性震顫病的豬場引進種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