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橋古村景區

介橋古村景區

介橋古村景區,位於贛西中部,地處分宜縣城南,坐落袁水河畔,前有介溪拱翠,後有袁嶺攬護,田園風光無限。景區面積274700㎡,核心保護範圍44500㎡。

介橋古村始建於北宋元祐年間,底蘊深厚,素有“方伯世家”“八世一品”等美譽。歷朝歷代人文蔚起,科甲蟬聯,先後出了7個進士。景區內明清建築眾多,擁有十宗祠、九府第、二十九私廳,其中包括毓慶堂、饗褒堂、餘慶堂、御史第、用章公祠、進士第、科甲第等,還有古石巷、古驛道、古井等。古建築結構和雕刻十分精美,工藝考究,多屬江南天井式建築。村中還有珍貴的宋元古樟樹,樹齡均在300-900年之間,枝繁葉茂,鬱鬱蔥蔥,其中最大最久遠的“樟樹王”,樹圍達9.7米,是古村悠久歷史的活見證。

近年來,介橋古村先後被評為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全國生態文化村,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介橋古村
  • 地理位置: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介橋古村景區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氣候
  • 景點級別:AAAA級
  • 占地面積:274700 m
  • 著名景點:嚴嵩故里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毓慶堂,瑞竹堂,進士第(寶光堂),御史第(光大堂),古井,種德橋,科甲第,古驛道,旅遊信息,獲得榮譽,

發展歷史

介橋文化古村位於新余市分宜縣城東南,北接縣城,南臨仙女湖風景區鈐陽湖景區,地理位置優越,始建於北宋元佑年間,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是一個明清宗祠、民居建築保存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名村,也是一代權臣、內閣大學士嚴嵩的故里,歷史悠久,聲名遠揚,擁有十分渾厚的文化底蘊,保留了眾多古建築和歷史牌匾。素有“方伯世家”、“八世一品”的美稱。2009年6月被省人民政府認定為“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2013年入選中國傳統村落,2024年入選國家4A級旅遊景區。

主要景點

毓慶堂

毓慶堂始建於明永樂初年,至今有600多年,坐南朝北,上下三進,磚木結構,明代建築風格。
毓慶堂是介橋嚴氏最神聖的地方,族內議大事和祭祀等活動都在此。明洪熙元年進士嚴孟衡九年監察御史考滿,皇上敕封:“爾嚴仲恭,乃山西道監察御史嚴孟衡之父,積善毓慶,致有子而為國之用”。毓慶之詞出自《周易·坤卦》“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故將堂名取為毓慶堂。
介橋古村景區
毓慶堂

瑞竹堂

據傳為嚴嵩上溯第七代祖所創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因房前有一片秀美可觀的竹林,嚴嵩曾專門為此寫過一文——《瑞竹園記》,收錄在他的《鈐山堂集》中。 但令人遺憾的是,現如今瑞竹堂僅剩下這半堵斷牆。就在這堵兩米多高的斷壁殘牆上,存著一個至今未解的 百年之謎。在這堵斷牆上,有一幅半身大象雕塑。這幅雕塑十分精美,惟妙惟肖,如一頭大象從門外奔入 ,剛進半個身子,兩腿和象鼻的動態呼之欲出,十分生動,非一般民間藝人所能為。眾所周知,在我國江南一帶是沒有象的,人們也難看到象,當地其他民居建築上也均未出現象的圖畫 和雕塑,那為何在嚴嵩的故居處出現大象的雕塑呢?這與嚴嵩做內閣輔臣半夜直(值)廬受大象襲擊有關嗎?
明嘉靖皇帝好齋醮道教,移居西苑後內閣輔臣須輪班直(值)廬,時刻準備傳喚詢問解答。嘉靖十九 年(1540)農曆二月十五日深夜,嚴嵩正在“直廬”當班,忽然,一頭大象撞破門闖了進來,圍著床咆哮 跺腳,情形十分危急。嚴嵩嚇得坐在床上,心裡默念著“渡漢江事”(程伊川的一首詩)。過了很久,養 象的人才趕來把象牽走,一場虛驚總算過去。當夜,嚴嵩便寫下一首詩《紀象入室事》:獨宿直廬逢象斗 ,忽來入室繞床鳴;平生危險更嘗遍,事合驚時亦不驚。猛象咆哮君合避,只需屏息坐帷中;江舟幾復心 無怖,記取程家主一翁。通過此詩,可見這件事在嚴嵩一生中印象十分深刻。這大象圖是否為事過幾年後 ,嚴嵩重修瑞竹堂時把它塑在故居牆上的?幾百年後,嚴嵩故居牆上的大象圖仍是個謎,但關於大象的傳 說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

進士第(寶光堂)

進士第也叫寶光堂,寓意佛光滿堂。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是介橋嚴氏二十二代嚴思浚的宅第,至今已有240多年的歷史。嚴思浚於乾隆壬申年恩科中式中舉人,丁丑年殿試中進士,官至廣東廉州府靈山縣知縣。
介橋古村景區
進士第

御史第(光大堂)

始建於清朝中期,抬梁式磚木結構。光緒晚期由嚴鼎元修建,其子嚴星白續建庭院門頭。據傳院門頭幾易朝向,因先祖嚴開昶進士曾任監察御史,故名御史第。廳門上有一長方形彩繪框,框內書“桂馨一山”,為優元嚴寅旭所書。嚴開昶次子嚴宗期娶朱軾的第五個女兒為妻,朱軾與嚴開昶因兒女聯姻成為親家。
介橋古村景區
御史第

古井

古井歷史悠久,呈方形,四壁均是磚石砌成,水清澈見底,泉水源於毓慶堂地下。相傳,毓慶堂原是蘆葦塘,塘中有股大泉水,可供飲用,選址建祠時,風水先生言:建祠於塘可大發。九世竹坡公聽其言,將泉眼用鍋蓋住,並將泉水用暗渠引入古井。
古井孕育介橋人八百多年,人文兩盛,故先人稱井為“慧泉”,即使最乾旱之年,也從未乾涸。相傳井中常現灰白鯰魚,“鯰”與“嚴”諧音,族人信為鯰魚賜福,是吉祥的徵兆,也為古井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種德橋

種德橋原名為下介橋。弘治元年即1488年,嚴嵩父親嚴淮捐款修建。修建期間,九歲的嚴嵩多次到現場觀看,其老師敖先生對嚴嵩感言道:“此尊君種德也”。
嘉靖丙午年也就是1546年,嚴嵩的兒子嚴世蕃替父親回鄉掃墓,看到下介橋損壞嚴重,給過往行人帶來安全隱患,便把情況告訴父親。嚴嵩懷念父母恩德,便出資重修,竣工前夕,想起先生說的話,於是將橋名改為種德橋。

科甲第

始建於康熙中期,至今有300多年的歷史,是嚴開祜所建,院子雖然不大,卻孕育了五個舉人。嚴開祜有六個兒子,五個兒子先後考中了舉人(宗喆後中進士),其中嚴宗塤、嚴宗吉、嚴宗璧三兄弟在雍正己酉科同年中舉,故稱“科甲第”。
介橋古村景區
科甲第

古驛道

村前古道,東連新余,南接安福,西通宜春、萬載,是當今難得一見的古驛道。人字磚與青石條鋪就的路面,留有清晰可見、深淺不一的車轍印,記錄了介橋村明清時期的繁華與榮耀。

旅遊信息

介橋文化古村以自然山水風光和豐富的人文歷史為依託,建立在生態保護、鄉村建設等綜合功能基礎上,以傳統文化為背景,以鄉村遊憩為主題的生態型綜合旅遊區。景區建有毓慶堂、進士第、大夫第、餘慶堂等古建築,保存完好,裝飾雕龍畫鳳,古韻古風猶存。景區還有鈐陽書院、萬年橋、介塘、介溪等自然、人文景點,是一個融歷史文化、田園風光、鄉村遊憩、文化體驗等多元素為一體的開放式、綜合型、生態化景區。
近年來,為滿足遊客現代化信息需求,提高旅遊便利化水平,實現旅遊服務、管理、行銷、體驗智慧型化,介橋文化古村加快推進旅遊智慧化轉型,全面加強智慧旅遊信息、智慧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和智慧旅遊產品供給,全力推進智慧景區提檔升級。
介橋古村景區
景區夜遊

獲得榮譽

2009年6月 被省人民政府認定為“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
2010年3月 被評為國家“AA”級風景名勝區。
2013年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
2018年11月 獲得中國生態文化協會“2018年全國生態文化村”榮譽稱號。
2021年1月11日 入選第二批江西省鄉村旅遊重點村。
2024年 入選國家4A級旅遊景區。
2024年5月 獲得“天工之諾,信游新余”新余市首批文化和旅遊市場信用品牌企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