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介休后土廟
- 建築類別:道觀
- 地點:介休市城內廟底街
- 建築類型: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8:30——18:00
- 門票:免費
歷史,文化,組成,價值,
歷史
據《重修后土廟碑記》記載,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及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皆重修之。由此可以推測,早在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就有了后土廟,目前看到的這個格局是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時所置,而後不斷重修擴建,形成今日格局。
文化
“后土”的來歷有些含混。有的把后土作為人名,有的當成神名,還有的說成官名。這也是自然神演化為人格神的必然現象。《國語·魯語》說:“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說是共工的兒子,能平定九州,成為地神。《禮記·月令》鄭注則說:“后土亦顓頊(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之一)之子,曰犁,兼為土官。”神話傳說中甚至說他是那位追趕太陽的夸父的爺爺(《山海經· 大荒北經》)。但這些后土均為男性,他何以又成為女性了呢?中國古代陰陽哲學中,認為天陽地陰,所以后土由最初的男神,到隋朝以後逐漸變為女神,以皇帝配享。考“后土”一詞本義,應以女神為是。“後”字的初義,是指女性,就是全族之尊母。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上古母系社會中,生育了本族全部子孫的高母,乃是理所當然的領袖和權威,而其名稱就是“後”。再看“土”字,從字義說,《釋名·譯天》:“土,吐也,能吐生萬物也。”所以生人者稱母,生萬物之母,可稱“土”。照古人的說法,叫“地為母”(《後漢書·隗囂傳》)。 “后土”一詞,就其本原來說,正是指“大地母親之神”——地母。所謂“地母至尊”,正如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丁山在《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中說:后土是自初民社會所祭的“地母”神演化而來。因為地母能生殖五穀,五穀由野生培植為人工生產,是由婦女創造的,在女性中心社會時代,即稱地母為后土。
土地崇拜屬於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土地。所以,在上古時期,即開始了對土地的祭祀。秦漢以後,歷代帝王為了極天地之恩澤、祈社稷之安泰,每年均要祭祀后土。清·嘉慶版《介休縣誌》記載,在清雍正以前,介休已有專門祭祀社稷的壇廟,並且還有了統一的規制和祭祀的時間。對后土神的祭祀,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精神和心理冀求的一種聖舉,而更重要的是一種對土地的崇拜和期待,對豐收的企盼與渴望。
土地崇拜屬於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土地。所以,在上古時期,即開始了對土地的祭祀。秦漢以後,歷代帝王為了極天地之恩澤、祈社稷之安泰,每年均要祭祀后土。清·嘉慶版《介休縣誌》記載,在清雍正以前,介休已有專門祭祀社稷的壇廟,並且還有了統一的規制和祭祀的時間。對后土神的祭祀,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精神和心理冀求的一種聖舉,而更重要的是一種對土地的崇拜和期待,對豐收的企盼與渴望。
組成
眼前這金碧輝煌、重檐歇山的大殿便是后土行宮大殿,據《重修后土廟碑記》記載,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及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皆重修之。由此可以推測,早在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就有了后土廟,目前看到的這個格局是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時所置,它將東面的真武廟和西邊的三官祠擴充進來,形成了面闊十一間的雙重檐歇山帶廊的大殿,再加之純正的黃色琉璃,更顯得雍容華貴。在古代黃色象徵著權貴,古建築中全用黃色琉璃瓦的只有帝王宮闕,后土能享此待遇,可知后土娘娘的尊貴和當時帝王對她的敬仰。后土最初是由初民社會所祭地母神演化而來,我們的祖先對土地的崇拜早於對天的崇拜。因為古人已直觀地看到是土地生殖了萬物並哺育了人類,同時對一些複雜的自然現象不了解,便認為是土地發怒,由此有了敬地神的習俗。 殿內所供奉的原后土神像毀於戰爭年代,這是1992年捐資仿照左面這尊而塑的,這組群塑是明正德年間的彩塑,它延續和保持了宋元時期的風格,后土端坐龍風大花椅,面部飽滿白皙,眼睛半睜半閉,一副慈祥端莊的神態,侍女們站立兩旁,神態各異,有的恭敬佇立,有的側耳傾聽,有的欲言又止,有的若有所思,古代工匠們把后土神的慈祥端莊和侍女們的清純可愛刻劃的淋漓盡致,他們傑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此得以充分展示。
玻璃罩里的兩尊小塑像是1990年11月13日台灣道教地母至尊廟團聯誼會親善訪問團來介進香朝拜,尋根問祖,集資兩萬餘元所雕刻的,於1991年5月4日護送至介休后土廟,尊介休后土廟為地母的祖廟,它們是用樟木雕刻而成的,應該說這兩尊塑像是摻入了現代思想、現代意識,採用了現代寫實手法的藝術品,這尊為女神,手持拂塵和八卦,腳踩地球,形象地告訴人們,她是主宰地球的婦神,這尊是男相,頭戴珠簾,端坐神台,俯視大地,好象在思索怎樣才能治理好人間。
這座古老的戲台用抱廈和斗拱支撐而起,屋頂用彩色的琉璃筒瓦和構件加以裝飾,高閣參天,寶瓶中立,對稱的龍吻和走獸形象逼真,兩邊的八字影壁既對戲樓起裝飾作用,同時也有一種收攏視覺的作用,影壁和戲台渾然一體,整座戲樓看起來更加高大氣派。
檐下提額處木刻的爐、瓶、鐘鼎,掛落處的七彩風戲牡丹,雖歷經四百年的風吹雨打,仍完好如初,它們雖為靜態,望去仿佛凌風欲舞,十分傳神。每年的三月十八,傳說是后土娘娘的生日,也是后土廟傳統古廟會,廟會期間人們要在后土廟酬神唱戲,給后土娘娘叩拜壽誕,祈求安康。
價值
后土廟的各處琉璃製品工藝精湛,歷久色澤不衰,碧綠、金黃、孔雀藍交相輝映。八卦樓樓頂坡面用黃綠兩色琉璃瓦構成圖案,金黃色的蓮花脊筒、脊剎、寶瓶、寶珠、仙人、走獸等,琳琅滿目,光輝奪人。就連十字歇山頂兩側的博風板、懸魚惹草,也裝飾著各種琉璃件,形象逼真,色澤艷麗。裝飾在影壁博風板上的紫白兩色琉璃葡萄,鮮活逼真,是難得的藝術珍品。廟內所有琉璃製品,色彩純正明麗,造型準確生動,是中國廟宇琉璃藝術品中保存最完好的珍品,被稱為“琉璃建築藝術的寶庫”。1962年,后土廟古建築群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80年代以來,后土廟被台灣道教地母至尊聯誼團認定為道教之祖,並多次前來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