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最愛納蘭詞》是納蘭容若詞的選集和解讀賞析。王國維說納蘭“北宋以來,一人而已”,認為他是宋代以後最好的詞人。他的詞,真切感人,自然天真,毫無造作扭捏之態,可謂字字珠,句句淚,讓我們一讀三嘆,內心久久無法平復。《今生最愛納蘭詞》對納蘭詞的解讀,既有詞語、句子的一般解釋,更有其新穎獨到之處,那就是作者將深情貫穿始終,從詞面出發,結合納蘭的生活軌跡,特別是他對入宮表妹的思念,以及對亡妻盧氏的愧疚,力求還原他的寫作動機、情感動態、性情流向等情況,把握納蘭的人格脈絡,用他的人生解讀他的詞作,生動地詮釋他那份真摯的情懷。
基本介紹
- 書名:今生最愛納蘭詞
- 出版社: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 頁數:258頁
- 開本:16
- 定價:29.00
- 作者:陳忠濤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8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3821068
- 品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今生最愛納蘭詞》是“最婉約”系列中的一冊,承接之前出版的《今生最愛李煜詞》《今生最愛李清照》《今生最愛柳永詞》《今生最愛晏殊詞》,再次淋漓盡致地演繹婉約詞的悽美和瑰麗。什麼是婉約詞?純美,婉轉,甜蜜,苦澀,溫暖,柔軟……在這裡,我不想給它下個冷冰凍的定義,我更願意像個孩子一樣,用視覺、聽覺、味覺和觸覺去感知它。我相信,閱讀完“最?婉約”,你會和我一樣。這是一套適合伴著清茶閱讀的書,當然,如果你在星巴克捧著它們度過一個細雨綿綿的下午,也一定是個不錯的選擇。最後我想說,不管我們有多么忙碌,都不要丟掉生活的詩意
作者簡介
陳忠濤,安徽壽縣人。生性安靜,喜讀詩詞,寫點文字。一直在寫,默默地寫,只為了人世間的一往情深。著述甚多,但一切需從頭開始
圖書目錄
序 抒情的迷津
情解納蘭詞
第一篇 贏得更深哭一場
第二篇 幾回偷拭青衫淚
第三篇 透寒金縷鞋
第四篇 斷腸聲里憶平生
第五篇 落魄江湖載酒還
第六篇 十八年來墮世間
第七篇 悵難尋舊約,枉費新詞
第八篇 浮名總如水
第九篇 怕幽泉、還為我神傷
第十篇 然若重,君須記
第十一篇 近來無限傷心事
第十二篇 此愁知向誰說
第十三篇 青衫濕一痕
第十四篇 手剪銀燈自潑茶
第十五篇 相思相望不相親
第十六篇 人生若只如初見
第十七篇 誰念西風獨自涼
第十八篇 恁寒霧斂羅衣薄
第十九篇 情在不能醒
第二十篇 未夢已先疑
第二十一篇 無處不傷心
第二十二篇 晶簾一片傷心白
第二十三篇 有窗冷雨一燈孤
第二十四篇 十年蹤跡十年心
第二十五篇 屧粉衣香何處
第二十六篇 瘦盡十年花骨
第二十七篇 舊事驚心
第二十八篇 猶記碧桃影里、誓三生
第二十九篇 天生薄命,有淚如潮
第三十篇 只向從前悔薄情
第三十一篇 不辭冰雪為卿熱
第三十二篇 灑盡無端淚
第三十三篇 無風吹斷江南夢
後記 不負人,終負己
情解納蘭詞
第一篇 贏得更深哭一場
第二篇 幾回偷拭青衫淚
第三篇 透寒金縷鞋
第四篇 斷腸聲里憶平生
第五篇 落魄江湖載酒還
第六篇 十八年來墮世間
第七篇 悵難尋舊約,枉費新詞
第八篇 浮名總如水
第九篇 怕幽泉、還為我神傷
第十篇 然若重,君須記
第十一篇 近來無限傷心事
第十二篇 此愁知向誰說
第十三篇 青衫濕一痕
第十四篇 手剪銀燈自潑茶
第十五篇 相思相望不相親
第十六篇 人生若只如初見
第十七篇 誰念西風獨自涼
第十八篇 恁寒霧斂羅衣薄
第十九篇 情在不能醒
第二十篇 未夢已先疑
第二十一篇 無處不傷心
第二十二篇 晶簾一片傷心白
第二十三篇 有窗冷雨一燈孤
第二十四篇 十年蹤跡十年心
第二十五篇 屧粉衣香何處
第二十六篇 瘦盡十年花骨
第二十七篇 舊事驚心
第二十八篇 猶記碧桃影里、誓三生
第二十九篇 天生薄命,有淚如潮
第三十篇 只向從前悔薄情
第三十一篇 不辭冰雪為卿熱
第三十二篇 灑盡無端淚
第三十三篇 無風吹斷江南夢
後記 不負人,終負己
後記
今年,身體多病,心靈抑鬱,不想說話,一說話就想發脾氣,這不是我想要的結果。於是,只能把自己關在家裡,安靜地和自己為伴,在孤獨中越陷越深。手術之後,未能恢復得那么好,所以,怕冷,基本上靠吃藥維持。這是我寫這本書之前、之時、之後的一些狀況。
獨自坐在窗前,星光閃爍,像一個人臉上的淚水。張小嫻說:天上的星星,是情人的眼淚。而我臉上不停落下的淚水,又是為了誰呢?恐怕,這僅僅是我對這個人世的悲憫吧。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因為懂得了生命,所以,我總是會有一種捂都捂不住的疼。我保持了對細小事物甚至微不足道事物的憐惜、敏感和熱愛。
這么多年,一直熱愛文字,熱愛詩詞,並堅持用它們柔軟自己,洗淨自己。寫這些文字的時候,心裡的疼痛和身體上的病痛糾纏在一起,它們像一條蛇一樣瘋狂地撲向我,咬我,並渴望吞吃我。而我唯一的一點抵抗,就是我對這個涼薄塵世的熱愛,還有對某些人的眷戀。
詩人孫文波說:開始不是快樂的,到結束都不是。是啊,這個世界,快樂是虛偽的東西,唯有傷痛才是永恆的存在。這個靜夜,萬家的燈火,漸次熄滅,這種平凡的場景,讓我淚流滿面。越來越喜歡這種平凡、平淡而俗氣的東西,因為這些才讓我覺得暖和。它們真切地抵達我內心柔軟的角落,找到一些對應的痕跡。記得功夫大師李小龍說過:平淡是真,簡捷為美。
一個寫作者,不過就是在尋找一個能和自己內心和靈魂相匹配的東西、位置和人。我用了很多的夜晚,獨自行走在納蘭容若的情感世界裡,不停地和他的情感匹配著,並因此接近了自己內心的疼。此時,對於我這個用心熱愛,以及身體背負病痛、心靈背負煎熬的人來說,是何等的殘忍。但人生又是因為這些殘忍才真實地可感可觸。
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去解讀納蘭容若的情感世界了,每當讀到納蘭容若的詞,我總是覺得,不是納蘭在疼、在嘆息、在流淚、在絕望。甚至是在等待,而是我自己。每次讀納蘭容若的時候,我的心都止不住地疼。因為,我讀的不是納蘭容若,而是我自己。
這個世界,真的是觸手冰涼,就像晏幾道所說得那樣:自古人意,薄於雲水,佳會更難重。這樣一個和納蘭容若一樣深情的男子,為什麼就沒有人知道憐他惜他知他?
一生短暫,我們能緊緊抓住的會有什麼?愛如捕風,命如花瓣,如此而已。我們怎么用心用力,有很多人和事我們都無法親近並占有或抓住。納蘭容若如此,晏幾道如此,李商隱如此,柳永如此,黃景仁如此,項蓮生如此,秦觀可能也如此,我自己更是如此。
詩人柏樺說:回憶,是我們的命運。是啊,對於一個詩人來說,寫出來的東西,不過就是已經逝去或正在逝去的人事,除此之外,文字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讀納蘭詞,其實,在我看來,就是讀他的回憶,讀他自己內心的不捨而已。不捨,是因為早已失去,自己不想放開這最後一縷暖。這種暖雖然慢慢會變冷,但對於詩人們來說倍覺珍貴。
我早年說過:回憶,就是要自己再破碎一次。這種疼痛,絕不是那種重生之後的喜悅,而是那種被強行掐滅的疼。一個人不快樂,無非就是想不開,放不下,忘不了。雖然失去了,但自己的內心仍然還執著地留在原地,一動未動。說來說去,活在這個世界,有很多事情,有很多情緒,我們只能如魚飲水,冷暖自知而已。
對此,納蘭容若是深有體會的。從前,我想做很多人的朋友,而此時,不想再交新朋友,雖然心裡想做一個人的朋友,卻未能如願。因為朋友這兩個字當中,蘊含了一種不管人生有多大的風雨,我都要和他“執子之手,與之偕老”的認真,所以,在這個如此涼薄的人世,我再也負擔不起。在我看來,真正的朋友,就要像多多所寫的:“你跟或不跟我,我的手就在那裡,不離不棄。”
為什麼我再也負擔不起呢?因為,相交滿天下,知心能幾人?世事零落,內心雖然倍感淒楚。但也毫無辦法。如果既是知心人,又何必離得那么近?既是知心人,便不可能離開我們,而是會默默地站在遠處關心著我們,會在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他溫暖的手。既是如此,這樣的人在我們的一生必定不會遇到太多,有一個足以安慰我們空洞的內心。
有西方人認為,愛人是臉對臉的,而朋友是肩並肩的。而那個武俠小說大師古龍這樣說過:“朋友是不分尊貴貧賤、職位高低的,朋友就是朋友。朋友,就是你在天寒地凍的時候,想起來心中會有一絲絲暖意的人。”看來,朋友需要肩並肩一起走過人生,不管遇到多大的雨水,多狂的冷風,都一起走到底。所以,此時,我負擔不起這樣的長久,這樣的重。
為此,我常常在讀完納蘭容若的時候,心裡暗生溫暖。納蘭容若雖然未能得到讓他滿意的愛情,但他得到了像顧貞觀和張見陽這樣值得以命相許的朋友,這多少讓我為他這短暫的一生感到欣喜和安慰。生命,重要的不是長度,而是質量。這質量,在我看來,就是到底有沒有用心對待這個世界,以及自己身邊的人。
納蘭容若的詞。讓人感動的就是他的真情。除此之外,他的詞不再具有什麼意義。著名的詞評家陳廷焯這樣說過:“情有所感,不能無所寄;意有所欲,不能無所泄。古之為詞者,自抒其性情,所以悅己也。今之為詞者,多為其粉飾。務以悅人,而不恤其喪也,而卒不值識者一噱。”況周頤比陳廷焯說得更簡單一些:“真字是詞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宗白華在他的著作《美學散步》中說得更加清楚:“深於情者,不僅對宇宙人生體會到至深的無名的哀感,擴而充之,可以成為耶穌、釋迦的悲天憫人,就是歡樂的體驗也是深入肺腑,驚心動魄。”
祖籍揚州的寧萱女士認為“情真、情假,與悅己、悅人,乃是詞及一切文學藝術高低優劣的分水嶺。悅人之作,即使費盡推敲之思,也難以打動人心;悅己之作,即便脫口而出,也必定打動人心”。寧萱女士,估計很少人能知道,但如果說到她的老公,很多人都應該認識。她的老公乃是余傑。兩個人都是基督徒,跟我的信仰相同。所以我覺得,這裡的文學觀,其實不僅僅是寧萱女士的,更是余傑的。
納蘭詞,在納蘭寫的時候,都不是為了悅人的,而是為了悅己。他不過只是在宣洩自己內心的思念,內心的悲痛,這些真情實感而已。所以,他的詞,晏小山的詞,李煜的詞,項蓮生的詞,黃景仁的詩等等,都是悅己之作。而悅己之作,在我看來,不過就是自己說給自己聽的話語。換句話說,就是在詞語中我遇到了我。西方有人這樣說:自言自語,才是最好的文學。誠乃知者之言。
越寫心裡越涼。納蘭和我一樣,不想負人,但最終負的只能是自己。所以,在愛別人的時候,我們也要考慮愛惜自己。因為,只有自己才能愛自己。我不渴望得到別人的愛,我也不渴望得到什麼憐憫,甚至是同情,我只渴望得到大家的理解。這本《今生最愛納蘭詞》,不管讀者喜歡不喜歡,但我自己喜歡,它是我親自經過陣痛生下的孩子。
杜拉斯說:打開一本書,就是漫漫長夜。是啊,早年無法理解這句話的意義,而如今理解了,已經再也沒有多少力氣去閱讀,去寫作。這本《今生最愛納蘭詞》,至少,我認為自己是用了心去寫的,是經過了漫漫長夜的煎熬,是我遇見了我。僅此而已。
納蘭為什麼只活了三十多點?我想,到是可以用一句古人的話來解釋。古人說:情深不壽,慧極必傷。納蘭其實是死於對其表妹的深情,對其妻的愧疚。他其實,對這個塵世是毫無眷戀的。但至少,我對這個塵世還有眷戀。因為,這個塵世之上,還活著讓我眷戀的人,讓我遠遠觀望的人,就像迪克牛仔唱道:能看你一生幸福到老,這樣就好。
親愛的讀者們,感謝你們陪我一起漸漸老去。感謝你們原諒我放縱自己,一次次在文字當中遇到我自己。親愛的讀者們,請你們一定要比我幸福。請那個站在遠方讓我一直觀望的人,也一定要幸福。願每一個人都能得到幸福的眷顧。
孫文波說,我打開酒瓶,微醉中自我祝福:生活。你不給予我幸福,請給予我平靜。
是啊,願上帝給我力量,讓我平靜地面對身體上的病痛、心靈的煎熬,以及一切的得到和失去。
最後借寧萱女士的一段話結束吧:世事喧囂,人生寂寞。我一直以為,支撐我生活的動力,便是羅素所稱的三種單純然而又極其強烈的激情: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渴求,以及對於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而在這樣的動力下生活,注定是孤獨,無盡的、近於絕望的孤獨。我想,在這片已經不再蔚藍、不再純潔的天空下,如果還有一雙眼睛與我一同哭泣,那么生活就值得我為之受苦吧。
是的,如果還有一雙眼睛與我一同哭泣,那么,我寧願忍受一切的得到和失去,甚至是自己內心的煎熬,縱然不能讓這些哭泣的人找到幸福和快樂,但至少我願意陪他們一起哭泣。索非亞·羅蘭曾說過:“如果你沒有哭過,你的眼睛就不會迷人。”是啊,納蘭容若的眼睛,無疑讓我著迷。因為,他的眼睛跟我的眼睛有一種很是接近的顏色。
陳忠濤於2013年1月26日深夜
獨自坐在窗前,星光閃爍,像一個人臉上的淚水。張小嫻說:天上的星星,是情人的眼淚。而我臉上不停落下的淚水,又是為了誰呢?恐怕,這僅僅是我對這個人世的悲憫吧。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因為懂得了生命,所以,我總是會有一種捂都捂不住的疼。我保持了對細小事物甚至微不足道事物的憐惜、敏感和熱愛。
這么多年,一直熱愛文字,熱愛詩詞,並堅持用它們柔軟自己,洗淨自己。寫這些文字的時候,心裡的疼痛和身體上的病痛糾纏在一起,它們像一條蛇一樣瘋狂地撲向我,咬我,並渴望吞吃我。而我唯一的一點抵抗,就是我對這個涼薄塵世的熱愛,還有對某些人的眷戀。
詩人孫文波說:開始不是快樂的,到結束都不是。是啊,這個世界,快樂是虛偽的東西,唯有傷痛才是永恆的存在。這個靜夜,萬家的燈火,漸次熄滅,這種平凡的場景,讓我淚流滿面。越來越喜歡這種平凡、平淡而俗氣的東西,因為這些才讓我覺得暖和。它們真切地抵達我內心柔軟的角落,找到一些對應的痕跡。記得功夫大師李小龍說過:平淡是真,簡捷為美。
一個寫作者,不過就是在尋找一個能和自己內心和靈魂相匹配的東西、位置和人。我用了很多的夜晚,獨自行走在納蘭容若的情感世界裡,不停地和他的情感匹配著,並因此接近了自己內心的疼。此時,對於我這個用心熱愛,以及身體背負病痛、心靈背負煎熬的人來說,是何等的殘忍。但人生又是因為這些殘忍才真實地可感可觸。
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去解讀納蘭容若的情感世界了,每當讀到納蘭容若的詞,我總是覺得,不是納蘭在疼、在嘆息、在流淚、在絕望。甚至是在等待,而是我自己。每次讀納蘭容若的時候,我的心都止不住地疼。因為,我讀的不是納蘭容若,而是我自己。
這個世界,真的是觸手冰涼,就像晏幾道所說得那樣:自古人意,薄於雲水,佳會更難重。這樣一個和納蘭容若一樣深情的男子,為什麼就沒有人知道憐他惜他知他?
一生短暫,我們能緊緊抓住的會有什麼?愛如捕風,命如花瓣,如此而已。我們怎么用心用力,有很多人和事我們都無法親近並占有或抓住。納蘭容若如此,晏幾道如此,李商隱如此,柳永如此,黃景仁如此,項蓮生如此,秦觀可能也如此,我自己更是如此。
詩人柏樺說:回憶,是我們的命運。是啊,對於一個詩人來說,寫出來的東西,不過就是已經逝去或正在逝去的人事,除此之外,文字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讀納蘭詞,其實,在我看來,就是讀他的回憶,讀他自己內心的不捨而已。不捨,是因為早已失去,自己不想放開這最後一縷暖。這種暖雖然慢慢會變冷,但對於詩人們來說倍覺珍貴。
我早年說過:回憶,就是要自己再破碎一次。這種疼痛,絕不是那種重生之後的喜悅,而是那種被強行掐滅的疼。一個人不快樂,無非就是想不開,放不下,忘不了。雖然失去了,但自己的內心仍然還執著地留在原地,一動未動。說來說去,活在這個世界,有很多事情,有很多情緒,我們只能如魚飲水,冷暖自知而已。
對此,納蘭容若是深有體會的。從前,我想做很多人的朋友,而此時,不想再交新朋友,雖然心裡想做一個人的朋友,卻未能如願。因為朋友這兩個字當中,蘊含了一種不管人生有多大的風雨,我都要和他“執子之手,與之偕老”的認真,所以,在這個如此涼薄的人世,我再也負擔不起。在我看來,真正的朋友,就要像多多所寫的:“你跟或不跟我,我的手就在那裡,不離不棄。”
為什麼我再也負擔不起呢?因為,相交滿天下,知心能幾人?世事零落,內心雖然倍感淒楚。但也毫無辦法。如果既是知心人,又何必離得那么近?既是知心人,便不可能離開我們,而是會默默地站在遠處關心著我們,會在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他溫暖的手。既是如此,這樣的人在我們的一生必定不會遇到太多,有一個足以安慰我們空洞的內心。
有西方人認為,愛人是臉對臉的,而朋友是肩並肩的。而那個武俠小說大師古龍這樣說過:“朋友是不分尊貴貧賤、職位高低的,朋友就是朋友。朋友,就是你在天寒地凍的時候,想起來心中會有一絲絲暖意的人。”看來,朋友需要肩並肩一起走過人生,不管遇到多大的雨水,多狂的冷風,都一起走到底。所以,此時,我負擔不起這樣的長久,這樣的重。
為此,我常常在讀完納蘭容若的時候,心裡暗生溫暖。納蘭容若雖然未能得到讓他滿意的愛情,但他得到了像顧貞觀和張見陽這樣值得以命相許的朋友,這多少讓我為他這短暫的一生感到欣喜和安慰。生命,重要的不是長度,而是質量。這質量,在我看來,就是到底有沒有用心對待這個世界,以及自己身邊的人。
納蘭容若的詞。讓人感動的就是他的真情。除此之外,他的詞不再具有什麼意義。著名的詞評家陳廷焯這樣說過:“情有所感,不能無所寄;意有所欲,不能無所泄。古之為詞者,自抒其性情,所以悅己也。今之為詞者,多為其粉飾。務以悅人,而不恤其喪也,而卒不值識者一噱。”況周頤比陳廷焯說得更簡單一些:“真字是詞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宗白華在他的著作《美學散步》中說得更加清楚:“深於情者,不僅對宇宙人生體會到至深的無名的哀感,擴而充之,可以成為耶穌、釋迦的悲天憫人,就是歡樂的體驗也是深入肺腑,驚心動魄。”
祖籍揚州的寧萱女士認為“情真、情假,與悅己、悅人,乃是詞及一切文學藝術高低優劣的分水嶺。悅人之作,即使費盡推敲之思,也難以打動人心;悅己之作,即便脫口而出,也必定打動人心”。寧萱女士,估計很少人能知道,但如果說到她的老公,很多人都應該認識。她的老公乃是余傑。兩個人都是基督徒,跟我的信仰相同。所以我覺得,這裡的文學觀,其實不僅僅是寧萱女士的,更是余傑的。
納蘭詞,在納蘭寫的時候,都不是為了悅人的,而是為了悅己。他不過只是在宣洩自己內心的思念,內心的悲痛,這些真情實感而已。所以,他的詞,晏小山的詞,李煜的詞,項蓮生的詞,黃景仁的詩等等,都是悅己之作。而悅己之作,在我看來,不過就是自己說給自己聽的話語。換句話說,就是在詞語中我遇到了我。西方有人這樣說:自言自語,才是最好的文學。誠乃知者之言。
越寫心裡越涼。納蘭和我一樣,不想負人,但最終負的只能是自己。所以,在愛別人的時候,我們也要考慮愛惜自己。因為,只有自己才能愛自己。我不渴望得到別人的愛,我也不渴望得到什麼憐憫,甚至是同情,我只渴望得到大家的理解。這本《今生最愛納蘭詞》,不管讀者喜歡不喜歡,但我自己喜歡,它是我親自經過陣痛生下的孩子。
杜拉斯說:打開一本書,就是漫漫長夜。是啊,早年無法理解這句話的意義,而如今理解了,已經再也沒有多少力氣去閱讀,去寫作。這本《今生最愛納蘭詞》,至少,我認為自己是用了心去寫的,是經過了漫漫長夜的煎熬,是我遇見了我。僅此而已。
納蘭為什麼只活了三十多點?我想,到是可以用一句古人的話來解釋。古人說:情深不壽,慧極必傷。納蘭其實是死於對其表妹的深情,對其妻的愧疚。他其實,對這個塵世是毫無眷戀的。但至少,我對這個塵世還有眷戀。因為,這個塵世之上,還活著讓我眷戀的人,讓我遠遠觀望的人,就像迪克牛仔唱道:能看你一生幸福到老,這樣就好。
親愛的讀者們,感謝你們陪我一起漸漸老去。感謝你們原諒我放縱自己,一次次在文字當中遇到我自己。親愛的讀者們,請你們一定要比我幸福。請那個站在遠方讓我一直觀望的人,也一定要幸福。願每一個人都能得到幸福的眷顧。
孫文波說,我打開酒瓶,微醉中自我祝福:生活。你不給予我幸福,請給予我平靜。
是啊,願上帝給我力量,讓我平靜地面對身體上的病痛、心靈的煎熬,以及一切的得到和失去。
最後借寧萱女士的一段話結束吧:世事喧囂,人生寂寞。我一直以為,支撐我生活的動力,便是羅素所稱的三種單純然而又極其強烈的激情: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渴求,以及對於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而在這樣的動力下生活,注定是孤獨,無盡的、近於絕望的孤獨。我想,在這片已經不再蔚藍、不再純潔的天空下,如果還有一雙眼睛與我一同哭泣,那么生活就值得我為之受苦吧。
是的,如果還有一雙眼睛與我一同哭泣,那么,我寧願忍受一切的得到和失去,甚至是自己內心的煎熬,縱然不能讓這些哭泣的人找到幸福和快樂,但至少我願意陪他們一起哭泣。索非亞·羅蘭曾說過:“如果你沒有哭過,你的眼睛就不會迷人。”是啊,納蘭容若的眼睛,無疑讓我著迷。因為,他的眼睛跟我的眼睛有一種很是接近的顏色。
陳忠濤於2013年1月26日深夜
序言
一
品讀陳忠濤的《今生最愛納蘭詞》,我清醒地感覺到,這是一個誘入情感漩渦的索引,從沒有真正沉沒的內心衝動出發,它穿行於平平仄仄的象形漢字中,料峭地打量著我們。這是一次別開生面的體勢、筆勢、筆觸、情感和靈魂的自我陷入。
一直以為,詩詞解讀是見仁見智的鑑賞活動,在我所接觸的有關讀本中,我不停地被捲入對字詞狀態以及藝術風格按圖索驥般的欣賞範式。但在陳忠濤的筆下,我看到了一個奇蹟,看見那些語詞像雨水、白露和叢林一樣拔節而出。我是那么期待地注意到了這點。在喧鬧而黯淡的夜晚,正是這樣的講述和音節撫摸著我的心靈,那種細密的、委婉的語言浪花,滲入生活虛席以待的荒漠。
“有淚水流了下來,而人又因為哽咽,不能出聲。由此可見,納蘭已經悲痛到了極點。他說不出話來,只能抽泣。其實,即使他能說得出來,如今的情感,又對誰說呢?納蘭是寂寞的,寂寞的連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這個背負著輝煌光環的男子,在這點上顯得是何等的悲哀。寫到這裡,我油然為他心疼。
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從納蘭寫給其友嚴繩孫的信中看出一點痕跡。他在寄給嚴繩孫的信中這樣寫道:‘弟胸中塊壘,非酒可澆,庶幾得慧心人以晤言消之而已。’此時,盧氏走了,他那個久等的表妹沒有回來,而繼娶的官氏又不是一個慧心之人,有些內心的傷痛又該和誰說呢?我懂得納蘭的這種處境,就像我一樣,內心的傷痛,只能獨自背負。說出來也未必有人懂得,與其這樣,還不如放在心裡。”(《只向從前悔薄情》)
“燈火闌珊處,有淚光閃爍,亮在塵緣逝盡的地方。花期已過,內心的寒冷,將持續下去。納蘭留在情感里,在天冷地冷心冷的時候,獨釣一江寒雪。他不過是一個溺水的人,在一株芭蕉葉上抵達人生風雨的盡頭。詞,在這個時候,不過是他呼救和呻吟的另外一種方式。
心中已經無夢可追,這才是他此生的悲哀。夢想,雖然看似遙不可及,但至少能給我們前行的動力。可是,此時,人生的無奈,朦朧了納蘭的幸福。纏綿的傷痛在文字之間,渴望飛翔。今夜,我和納蘭一樣,正試圖用自己的文字,做一次飛翔的努力,準備一次徹底的墜落。
一個詩人說:看啊,我已經為了等你,凝成了永恆。親愛的,這似乎就是我們寫給你的情詩。”
沒有註疏,沒有解析,只有一個詩人與另外一個詩人的心心相映。與其說他是在解讀納蘭,還不如說是在解讀自己。
這是一個解讀的奇蹟,他向我們展示古典詩詞的屬性,卻沒有從乾癟如洗的訓詁文化入手,在常規意義上進行詞語解析、藝術手法的糾纏。他暢遊式的解讀使我們能夠更親近一個清雅的靈魂,嗅到婉約詞那一縷經久不衰的芬芳。
在“淺閱讀時代”,古代經典詩詞解讀何去何從?我們面對的文化一直充滿某種慣性,各種複雜的文化意圖在一個有限的空間裡聒噪,闡釋和註疏成為最具學術質地的欣賞活動,在林林總總的古典詩詞鑑賞文本里,這種精英文化的面目昭然若揭。
但我寧願在陳忠濤神采飛揚的抒情世界裡沉迷。我相信這樣的合奏,是一個靈魂與另外一個靈魂的對話。午夜的狂歡里,一個詩人在幽暗的邊緣憂心忡忡,他目擊情感的真實內容,琢磨著抒情的行動綱領,用自己帶著韻律的呢喃與另外一些深情的靈魂對話,坐等黎明的來臨。
二
贏得更深哭一場!這是納蘭的寫照,也是陳忠濤的寫照。這位年輕的詩人,在皖西平原用近似於痴迷的低語,將感性的直接概括和理性的曲折釋讀相互滲透,並由此對那些在時空的秩序里真實存在或者假定存在的一切進行追溯和拓開,展示著生命意志與情感的瞬息釋放過程。
我一直注視著他。五年前,我從他第一本詩集《當一切安靜下來之後》開始,進入他的情感世界;到後來的詩集《坐等黎明》、《低語》,以及詩詞心得似文本《深愛:教我如何不想她》、《傷愛:此情無計可消除》、《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隱詩中的初戀痕跡》、《此生未完成:李商隱詩中的初戀痕跡二》,再到這本《今生最愛納蘭詞》等,閱讀他的情感歷程,我為他的感性和執著而傾倒。在他的筆下。始終有一種柔軟而細膩的情愫隨著時光的索引愈演愈烈,猶如一杯甘醇的酒,飲下去便欲罷不能。
他一直在抒情。或者,抒情是他選擇的對於這個物質世界不假思索的生存方式。更或者,是他選擇的和當下的遠離自己的情感的寫作的一種對抗。如果說在後工業時代中,一種心靈深處的悸動必須依靠抒情的形式才能倖存。而他一直在那么真切地表達著自己的情感,從這點上來看,他就是當下抒情第一人。
在陳忠濤的文字當中,有很多人認為有很多女孩子的身影,其實,這是一種錯覺,而我覺得,在他的文字中一直只站著一個女孩子的身影。而且,他的文字一直偏向於自己內心的所指,即他內心的深愛,這明明跟大多數的女子無關,這些文字的目的地只有一個,即某個特定的姑娘。
《傷愛:此情無計可消除》和《深愛:教我如何不想她》這兩本書,據我所知,是送給一個女孩子的禮物,而且是指明送給一個女孩子的禮物。其實,就算他不指明,我也知道,他此後的作品《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隱詩中的初戀痕跡》、《此生未完成:李商隱詩中的初戀痕跡二》,再到這本《今生最愛納蘭詞》,甚至是以後從他筆下所出的文字,其實,都是送給某個女孩子的禮物。只是,他沒有說出來而已。而他的文字,卻又無法欺騙他自己的內心。
某個女孩子是幸運的。我不知道她懂不懂,縱然這個世界有人會送你金子,但又會有幾個人願意為你忍受無數個夜晚的孤獨和寂寞,一遍又~遍地把自己的心靈剝開,把其中最真的情義呈獻在你的面前,用心去默默地為你祝福呢?而且這種祝福,是站在原地一直都不會離開的,遠遠的,無私的。也許,活在這個世上,只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而已,不深入地去思考,就不會懂得“眼前冷暖和誰道”這話的含義。
抒情者,本身就是純淨的人、幽怨的人、真切的人,一個經受著世態炎涼的人,一個敏感而深情的人。在內心的針尖上步步為營,通過對古典詩詞心有靈犀的識讀,從而發出抑揚頓挫的價值認領和詢問,不僅僅需要行雲流水的語法操作,或者一意孤行的精神反常,還需要足夠的勇氣。
在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怎樣的橋樑才是我們的識讀需求?在逐字逐句的註疏之後,古典詩詞究竟能夠剩下多少韻味?訓詁學與美學價值的觸摸,怎樣才能水乳交融?對於這些詢問,所有莫衷一是的回答都有各自的道理。因此,我坦然接受陳忠濤的識讀體系,以情解詞,在古典文本中醞釀出一襲濃郁的情感芳香。
詞的全部歷史,實際就是情感的糾纏史。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這種民間新興的唱辭,主要是為唐代興起的音樂配詞,是為歌女量身定做的娛樂載體。耐人尋味的是。正是這種通俗文化讓無數人心旌搖曳、痴迷不已。
詞全部的秘密就在於,它將一顆真實的心,一顆知冷知熱的心,一顆會疼的心,捧給了這個世界,在時光的檢閱下璀璨奪目。那種真切、細膩的情感在抑揚頓挫的節奏中親近和撫慰謙卑的芸芸眾生。詞因歷史而獲得厚度。歷史因詞而獲得韻味。
三
“此時的納蘭可以用‘魂縈夢繞’這四個字來形容他對盧氏的情感,日有所思,怎么可能不夜有所夢呢?如果不是這個人讓自己的內心疼到刻骨銘心,又怎么可能會夢到她呢?一對被時光分開的愛人,在時光的長長阻隔中,這種‘夢亡婦淡妝素服,執手哽咽。語多不復能記’之影,怎么可能會出現呢?其實這種出現,才是人生最為無力而慘痛的事情。
為什麼納蘭要入夢呢?弗洛伊德說過:夢是未能達成的願望,甚至是未能滿足的心愿的一種達成。因為,在現實中有不能親近的人,有太多無法親近的溫存,無法再次親近,所以,只有通過入夢的方式才能達成。破碎的,也許只有通過不停地懷念,不停地回憶,不停地入夢,才能重新完整。”(《贏得更深哭一場》)
“納蘭的這種心情,我完全能體會。在寫這首詞的解讀時,我在11月2日的夜裡夢見了自己在《深愛:教我如何不想她》和《傷愛:此情無計可消除》這兩本書中提及的姑娘,她神情憔悴而痛苦,向我喃喃地說著些什麼,語多不能復記,只是覺得,她很痛苦,但這種痛苦源自哪裡,我又說不清。但願這只是夢境,不是現實。
她那憔悴的表情,讓人心疼。我不知道這個夢從何而來,我只是在夢醒後覺得非常心痛。很想發簡訊問她,最近是否平安而快樂。事後,想想,還是算了。她快樂不快樂,就算此時我問她,估計她也不會告訴我。這是我自己內心最深的疼痛和無力吧。在我看來,連一個朋友的關心都無法投遞,太讓我難過,這個塵世太涼,涼得我自己都無法伸手。連一個朋友都挽留不了,此生,我還能做些什麼讓自己的人生完整?我的這些情緒,難道納蘭就沒有。”(《贏得更深哭一場》)
“此時,納蘭想說的是:親愛的,就算秋葉飄零,你已經在我的心裡紮下了根,長成了大叢大叢的懷念。即使有一千個為你傷心的理由,而我也只能在你的生命之外。告訴我,午夜夢回之後,通過風中的哪條路。才能縮短距離,可以抵達你?
一生如風,風是留不住的,但會吹疼我們。再次的思念,其實只是自己的不捨,看似深情,其實是一個錯誤。在燈火闌珊處,即使納蘭再驀然回首,盧氏也不會站在那裡等著他。
親愛的,夜晚已深,你如果回來,請在黎明之前到達。
難忘,便是無情也斷腸。”(《手剪銀燈自潑茶》)
“納蘭說,你是一盞微燈,我就是那隻飛蛾,我要撲向你,那一瞬,似乎就是永恆?而我要說,親愛的姑娘,你是我的黎明,我是你的黑暗。我在黑暗裡面,默默地念著你。讓時光無法涉過你留在我心湖上的名字。只是美滿的愛情,納蘭啊,我們都無法複製。我們已拋錨在自己的淚水中。
你是春天離開的,為此,我一直站成秋天,站在有你的回憶里,不願醒來。我知道,馬上就是冬天。我相信,那漫天飛舞的雪花,仍舊是我對你的思念,對你的問候。只是,我現在的思念,你可曾明白?我現在的心情,你可曾理解?我多想,傾儘自己的所有,能夠到達你。
我知道,這不僅僅是納蘭的痴話,也是我自己的痴話,可能更是未來某個或某些男子的痴話。”(《青衫濕一痕》)
“這裡的‘泣盡風檐夜雨鈴’,寫的是刻骨之哀。窗外有雨,雨水之下有一個哭泣的人。雨水就如同這個人悲傷的哭泣,風輕輕地吹動風鈴,一聲一聲,甚是哀淒。而這鈴聲一聲一聲地敲疼納蘭的心。此時,雨聲,風聲,鈴聲,聲聲入耳,淒哀在心。疼痛在這之後,捧著懷念浮上心頭,久久不去,蕩漾著。就像許美靜在《蕩漾》一歌中唱的那樣:‘心蕩漾,淚滴落在湖心蕩漾,如果我什麼都保留,更讓你魂系夢牽。我不想阻擋你在我心蕩漾。如果連遺憾我都不會欣賞,不是對誰都如此糾纏,只可惜你無緣分享……’
只可惜你無緣和我分享。
就算用盡所有的文字去寫,也寫不出我內心的疼痛,寫不出我對你的思念。過去的一切,在納蘭的眼裡,像一隻蝴蝶翩翩飛舞。有一些情感充滿了苦痛,真實而清澈,讓有些人無比遙遠。如今如果可以相見,會不會也只能是執手相看淚眼。競無語凝噎?而我塵滿面,鬢已成霜,你是否還能認得?在風雨中,整個世界都是你的影子。
納蘭仿佛在說:你離開我。我卻還站在原地,等你回來……”(《只向從前悔薄情》)
“對於納蘭,在我看來,詞不過是他用以和時光對抗的一種工具,也是一種對逝去的人事的一種溫柔的挽留。它使很多已經失去的可以重新回來,它使許多自相矛盾的可以和諧,它使那些不能再親近的人可以親近,它使那些不能實現的心愿得以達成。失去的早已失去。只有在詞中或夢中才能重新擁有。逝去的早已逝去,只有用夢或詞的方式才能挽留。對於納蘭而言。詞不過是他無比疼痛,而又沉醉不醒的夢,就像我的文字是我自己的夢一樣。”
“在這個世界,最讓人無奈的事情莫過於沒有知音。作為劍客,劍是他的知音;作為一個酒鬼,酒是他的知音;作為陶淵明,菊花和酒是他的知音。而誰是我們的知音,我們又是誰的知音呢?納蘭的知音又在哪裡呢?‘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哀痛和無力,當下已經越來越少人這樣慨嘆了。現在,很多人遠離自己的內心,甚至遠離了自己的靈魂,恐怕也只有錢是他們的知音,放縱是他們的知音了吧。”
“納蘭從外表上看似風光無限,前途無量,但他在我看來,其實連一個貧窮人都不如,比很多人都要可憐。即使他父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官高位重,即使他自己有八斗之才,但他活得不快樂又有什麼意義?但當夜晚降臨之後,他要面對自己陷入黑暗當中無力自拔的心,以及那些無邊無際的絕望和寒冷。就像很多人表面活得有滋有味,但暗夜裡,你自己的淚水,你如何處理?你又怎么解決,夢醒時分湧上心頭的自己的疼痛?它們已經刻於骨。銘於心了。”
“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要有酒的存在呢?其實,如果沒有酒,唐詩宋詞,就少了很多味道,也太沒有意思了。不僅詩人喜歡酒,我也喜歡。只是身體不行,不能飲得過多。為什麼喜歡酒呢?酒,是一種對於現實的逃避,也是對自己內心強烈的疼痛的一種麻醉。只有真正傷心的人,才能用得上酒。”
“酒能引人人夢。不論是他和自己的表妹,和盧氏,甚至是和後來的江南才女沈宛的愛情,都無法在現實當中達成美好的結局,所以,他只有藉助酒,引他人夢。在夢中,這些在現實中無法達成的願望,無法親近的人,又能~一達成嗎?雖然可以在夢中見到她們,這時的相見誰又能說是快樂的呢?在我看來這樣的相見,其實比不見還要讓人絕望和疼痛。”
陳忠濤是這樣解讀納蘭的。他在抒情的意念里穿行,將心比心,平靜地抵達著納蘭詞的核心。陳忠濤無疑是懂得納蘭的,因為同是深於情的男人,他可以輕而易舉地走進納蘭的情感世界,找出些閃亮點。
毫無疑問,這樣的抵達是心靈的同頻共振,是從內心深處鋪展的詞語旅途。這是對納蘭詩詞美學的有力推進,大量的幾乎是不可破譯的情感秘密,組成了婉約、迷離的空間,讓人流連忘返、迷醉其中。
納蘭容若,一吟這個名字,一個濁世才子的翩翩風貌,宛若近在咫尺。納蘭容若,這個帶有宿命色彩的名字不由自主地使我們想像起一個意境:一個明眸皓齒的麗人,髮髻高聳,插著金色簪釵,身穿艷麗的石榴裙,在月下顧影自憐。與此同時,丹桂飄香,梧桐飄飄醞釀一股濃郁的別情離緒。只有圓月,天空中那一滴巨大的清淚,懸而未決。
17世紀70年代的京城,年青俊秀的納蘭容若頭戴藍寶石頂戴花翎,身披三品武官蟒袍,從後海北岸的淥水院出來,策馬而去。這是大清帝國初期出現在權相明珠官邸前的一幕灑脫場景。這位貴胄公子、皇室一等侍衛的背影越來越淡、越來越遠,漸漸沒入歷史的深處……
納蘭容若,漢語古典詞的終結者,在他花迎劍佩的身後,是盛極一時的宋詞流風遺韻的徹底凋謝,花落滿地。
納蘭容若,一個古之傷心人,一個和晏小山一樣痴於情,又深於情的人,一個澎湃著的情感傷口。這是陳忠濤對納蘭詞的敏銳把握。在情感的頂部,時光之沙金子一般滑落,當一切都沉寂下來,唯有一片冰心如故。清朝這個著名的詞人似乎一直生活在寂寞的子夜。用他婉約、清冷、輕微而消瘦的嘆息,透露他對人世深深的眷念和憂傷。納蘭的詞是一次次自我流放,淒婉地告訴世界有些人甚至是自己一定會漸行漸遠,陷入最深的寂靜,歲月因他的走失而憂傷莫名。
閱讀的經驗告訴我們,在宋詞平平仄仄的迷津里流連,意味著一種兩難:要么因憂傷而茫然,要么因茫然而憂傷。
梧桐更兼細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悽慘慘戚戚。在菊花凋零、滿地殘黃堆積的時候,在陳忠濤的筆下,我目擊了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靈魂感動,一種語言對另一種語言的真切挽留。穿越近千年的風雨迷津,納蘭生活時的山山水水依稀可辨。那些走失的水墨情懷、那些舞榭歌台、那些晶瑩而深情的疼痛和淚水、那些夭桃花開、那些潔白如雪的梨花。在嚮往中依次排開,清瑩感人。只有宋代才有這樣的清婉和憂鬱,只有陳忠濤的筆下才有這樣的韻味和逼真。
抒情或者解讀,這些都已無關緊要,重要的是,這是一次情感皈依之旅。隔著千年的雲煙,追隨宋詞的韻腳,在納蘭千折百回的情感迷津里顛沛流離,我們能夠感到那不能承受的抒情之輕嗎?
這些文字,其實是陳忠濤自己對於這個塵世的眷戀,也是他對這個世界的觸摸,更是對大家的祝福,甚至是對某個女子的祝福。
最後,讓我用陳忠濤自己的文字來結束這序吧:如果有來生,你守在落花飄飄、拂了一身還滿的春階之上,我一定會披荊斬棘,和小山一樣又踏楊花過謝橋,請你放心,我一定在你流淚之前趕到。
陳忠濤已經趕到,親愛的讀者們,你們準備好抵達他了嗎?而那個站在他文字背後的女子,你此時又在哪裡呢?
2012年11月5日於湖南郴州
品讀陳忠濤的《今生最愛納蘭詞》,我清醒地感覺到,這是一個誘入情感漩渦的索引,從沒有真正沉沒的內心衝動出發,它穿行於平平仄仄的象形漢字中,料峭地打量著我們。這是一次別開生面的體勢、筆勢、筆觸、情感和靈魂的自我陷入。
一直以為,詩詞解讀是見仁見智的鑑賞活動,在我所接觸的有關讀本中,我不停地被捲入對字詞狀態以及藝術風格按圖索驥般的欣賞範式。但在陳忠濤的筆下,我看到了一個奇蹟,看見那些語詞像雨水、白露和叢林一樣拔節而出。我是那么期待地注意到了這點。在喧鬧而黯淡的夜晚,正是這樣的講述和音節撫摸著我的心靈,那種細密的、委婉的語言浪花,滲入生活虛席以待的荒漠。
“有淚水流了下來,而人又因為哽咽,不能出聲。由此可見,納蘭已經悲痛到了極點。他說不出話來,只能抽泣。其實,即使他能說得出來,如今的情感,又對誰說呢?納蘭是寂寞的,寂寞的連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這個背負著輝煌光環的男子,在這點上顯得是何等的悲哀。寫到這裡,我油然為他心疼。
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從納蘭寫給其友嚴繩孫的信中看出一點痕跡。他在寄給嚴繩孫的信中這樣寫道:‘弟胸中塊壘,非酒可澆,庶幾得慧心人以晤言消之而已。’此時,盧氏走了,他那個久等的表妹沒有回來,而繼娶的官氏又不是一個慧心之人,有些內心的傷痛又該和誰說呢?我懂得納蘭的這種處境,就像我一樣,內心的傷痛,只能獨自背負。說出來也未必有人懂得,與其這樣,還不如放在心裡。”(《只向從前悔薄情》)
“燈火闌珊處,有淚光閃爍,亮在塵緣逝盡的地方。花期已過,內心的寒冷,將持續下去。納蘭留在情感里,在天冷地冷心冷的時候,獨釣一江寒雪。他不過是一個溺水的人,在一株芭蕉葉上抵達人生風雨的盡頭。詞,在這個時候,不過是他呼救和呻吟的另外一種方式。
心中已經無夢可追,這才是他此生的悲哀。夢想,雖然看似遙不可及,但至少能給我們前行的動力。可是,此時,人生的無奈,朦朧了納蘭的幸福。纏綿的傷痛在文字之間,渴望飛翔。今夜,我和納蘭一樣,正試圖用自己的文字,做一次飛翔的努力,準備一次徹底的墜落。
一個詩人說:看啊,我已經為了等你,凝成了永恆。親愛的,這似乎就是我們寫給你的情詩。”
沒有註疏,沒有解析,只有一個詩人與另外一個詩人的心心相映。與其說他是在解讀納蘭,還不如說是在解讀自己。
這是一個解讀的奇蹟,他向我們展示古典詩詞的屬性,卻沒有從乾癟如洗的訓詁文化入手,在常規意義上進行詞語解析、藝術手法的糾纏。他暢遊式的解讀使我們能夠更親近一個清雅的靈魂,嗅到婉約詞那一縷經久不衰的芬芳。
在“淺閱讀時代”,古代經典詩詞解讀何去何從?我們面對的文化一直充滿某種慣性,各種複雜的文化意圖在一個有限的空間裡聒噪,闡釋和註疏成為最具學術質地的欣賞活動,在林林總總的古典詩詞鑑賞文本里,這種精英文化的面目昭然若揭。
但我寧願在陳忠濤神采飛揚的抒情世界裡沉迷。我相信這樣的合奏,是一個靈魂與另外一個靈魂的對話。午夜的狂歡里,一個詩人在幽暗的邊緣憂心忡忡,他目擊情感的真實內容,琢磨著抒情的行動綱領,用自己帶著韻律的呢喃與另外一些深情的靈魂對話,坐等黎明的來臨。
二
贏得更深哭一場!這是納蘭的寫照,也是陳忠濤的寫照。這位年輕的詩人,在皖西平原用近似於痴迷的低語,將感性的直接概括和理性的曲折釋讀相互滲透,並由此對那些在時空的秩序里真實存在或者假定存在的一切進行追溯和拓開,展示著生命意志與情感的瞬息釋放過程。
我一直注視著他。五年前,我從他第一本詩集《當一切安靜下來之後》開始,進入他的情感世界;到後來的詩集《坐等黎明》、《低語》,以及詩詞心得似文本《深愛:教我如何不想她》、《傷愛:此情無計可消除》、《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隱詩中的初戀痕跡》、《此生未完成:李商隱詩中的初戀痕跡二》,再到這本《今生最愛納蘭詞》等,閱讀他的情感歷程,我為他的感性和執著而傾倒。在他的筆下。始終有一種柔軟而細膩的情愫隨著時光的索引愈演愈烈,猶如一杯甘醇的酒,飲下去便欲罷不能。
他一直在抒情。或者,抒情是他選擇的對於這個物質世界不假思索的生存方式。更或者,是他選擇的和當下的遠離自己的情感的寫作的一種對抗。如果說在後工業時代中,一種心靈深處的悸動必須依靠抒情的形式才能倖存。而他一直在那么真切地表達著自己的情感,從這點上來看,他就是當下抒情第一人。
在陳忠濤的文字當中,有很多人認為有很多女孩子的身影,其實,這是一種錯覺,而我覺得,在他的文字中一直只站著一個女孩子的身影。而且,他的文字一直偏向於自己內心的所指,即他內心的深愛,這明明跟大多數的女子無關,這些文字的目的地只有一個,即某個特定的姑娘。
《傷愛:此情無計可消除》和《深愛:教我如何不想她》這兩本書,據我所知,是送給一個女孩子的禮物,而且是指明送給一個女孩子的禮物。其實,就算他不指明,我也知道,他此後的作品《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隱詩中的初戀痕跡》、《此生未完成:李商隱詩中的初戀痕跡二》,再到這本《今生最愛納蘭詞》,甚至是以後從他筆下所出的文字,其實,都是送給某個女孩子的禮物。只是,他沒有說出來而已。而他的文字,卻又無法欺騙他自己的內心。
某個女孩子是幸運的。我不知道她懂不懂,縱然這個世界有人會送你金子,但又會有幾個人願意為你忍受無數個夜晚的孤獨和寂寞,一遍又~遍地把自己的心靈剝開,把其中最真的情義呈獻在你的面前,用心去默默地為你祝福呢?而且這種祝福,是站在原地一直都不會離開的,遠遠的,無私的。也許,活在這個世上,只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而已,不深入地去思考,就不會懂得“眼前冷暖和誰道”這話的含義。
抒情者,本身就是純淨的人、幽怨的人、真切的人,一個經受著世態炎涼的人,一個敏感而深情的人。在內心的針尖上步步為營,通過對古典詩詞心有靈犀的識讀,從而發出抑揚頓挫的價值認領和詢問,不僅僅需要行雲流水的語法操作,或者一意孤行的精神反常,還需要足夠的勇氣。
在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怎樣的橋樑才是我們的識讀需求?在逐字逐句的註疏之後,古典詩詞究竟能夠剩下多少韻味?訓詁學與美學價值的觸摸,怎樣才能水乳交融?對於這些詢問,所有莫衷一是的回答都有各自的道理。因此,我坦然接受陳忠濤的識讀體系,以情解詞,在古典文本中醞釀出一襲濃郁的情感芳香。
詞的全部歷史,實際就是情感的糾纏史。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這種民間新興的唱辭,主要是為唐代興起的音樂配詞,是為歌女量身定做的娛樂載體。耐人尋味的是。正是這種通俗文化讓無數人心旌搖曳、痴迷不已。
詞全部的秘密就在於,它將一顆真實的心,一顆知冷知熱的心,一顆會疼的心,捧給了這個世界,在時光的檢閱下璀璨奪目。那種真切、細膩的情感在抑揚頓挫的節奏中親近和撫慰謙卑的芸芸眾生。詞因歷史而獲得厚度。歷史因詞而獲得韻味。
三
“此時的納蘭可以用‘魂縈夢繞’這四個字來形容他對盧氏的情感,日有所思,怎么可能不夜有所夢呢?如果不是這個人讓自己的內心疼到刻骨銘心,又怎么可能會夢到她呢?一對被時光分開的愛人,在時光的長長阻隔中,這種‘夢亡婦淡妝素服,執手哽咽。語多不復能記’之影,怎么可能會出現呢?其實這種出現,才是人生最為無力而慘痛的事情。
為什麼納蘭要入夢呢?弗洛伊德說過:夢是未能達成的願望,甚至是未能滿足的心愿的一種達成。因為,在現實中有不能親近的人,有太多無法親近的溫存,無法再次親近,所以,只有通過入夢的方式才能達成。破碎的,也許只有通過不停地懷念,不停地回憶,不停地入夢,才能重新完整。”(《贏得更深哭一場》)
“納蘭的這種心情,我完全能體會。在寫這首詞的解讀時,我在11月2日的夜裡夢見了自己在《深愛:教我如何不想她》和《傷愛:此情無計可消除》這兩本書中提及的姑娘,她神情憔悴而痛苦,向我喃喃地說著些什麼,語多不能復記,只是覺得,她很痛苦,但這種痛苦源自哪裡,我又說不清。但願這只是夢境,不是現實。
她那憔悴的表情,讓人心疼。我不知道這個夢從何而來,我只是在夢醒後覺得非常心痛。很想發簡訊問她,最近是否平安而快樂。事後,想想,還是算了。她快樂不快樂,就算此時我問她,估計她也不會告訴我。這是我自己內心最深的疼痛和無力吧。在我看來,連一個朋友的關心都無法投遞,太讓我難過,這個塵世太涼,涼得我自己都無法伸手。連一個朋友都挽留不了,此生,我還能做些什麼讓自己的人生完整?我的這些情緒,難道納蘭就沒有。”(《贏得更深哭一場》)
“此時,納蘭想說的是:親愛的,就算秋葉飄零,你已經在我的心裡紮下了根,長成了大叢大叢的懷念。即使有一千個為你傷心的理由,而我也只能在你的生命之外。告訴我,午夜夢回之後,通過風中的哪條路。才能縮短距離,可以抵達你?
一生如風,風是留不住的,但會吹疼我們。再次的思念,其實只是自己的不捨,看似深情,其實是一個錯誤。在燈火闌珊處,即使納蘭再驀然回首,盧氏也不會站在那裡等著他。
親愛的,夜晚已深,你如果回來,請在黎明之前到達。
難忘,便是無情也斷腸。”(《手剪銀燈自潑茶》)
“納蘭說,你是一盞微燈,我就是那隻飛蛾,我要撲向你,那一瞬,似乎就是永恆?而我要說,親愛的姑娘,你是我的黎明,我是你的黑暗。我在黑暗裡面,默默地念著你。讓時光無法涉過你留在我心湖上的名字。只是美滿的愛情,納蘭啊,我們都無法複製。我們已拋錨在自己的淚水中。
你是春天離開的,為此,我一直站成秋天,站在有你的回憶里,不願醒來。我知道,馬上就是冬天。我相信,那漫天飛舞的雪花,仍舊是我對你的思念,對你的問候。只是,我現在的思念,你可曾明白?我現在的心情,你可曾理解?我多想,傾儘自己的所有,能夠到達你。
我知道,這不僅僅是納蘭的痴話,也是我自己的痴話,可能更是未來某個或某些男子的痴話。”(《青衫濕一痕》)
“這裡的‘泣盡風檐夜雨鈴’,寫的是刻骨之哀。窗外有雨,雨水之下有一個哭泣的人。雨水就如同這個人悲傷的哭泣,風輕輕地吹動風鈴,一聲一聲,甚是哀淒。而這鈴聲一聲一聲地敲疼納蘭的心。此時,雨聲,風聲,鈴聲,聲聲入耳,淒哀在心。疼痛在這之後,捧著懷念浮上心頭,久久不去,蕩漾著。就像許美靜在《蕩漾》一歌中唱的那樣:‘心蕩漾,淚滴落在湖心蕩漾,如果我什麼都保留,更讓你魂系夢牽。我不想阻擋你在我心蕩漾。如果連遺憾我都不會欣賞,不是對誰都如此糾纏,只可惜你無緣分享……’
只可惜你無緣和我分享。
就算用盡所有的文字去寫,也寫不出我內心的疼痛,寫不出我對你的思念。過去的一切,在納蘭的眼裡,像一隻蝴蝶翩翩飛舞。有一些情感充滿了苦痛,真實而清澈,讓有些人無比遙遠。如今如果可以相見,會不會也只能是執手相看淚眼。競無語凝噎?而我塵滿面,鬢已成霜,你是否還能認得?在風雨中,整個世界都是你的影子。
納蘭仿佛在說:你離開我。我卻還站在原地,等你回來……”(《只向從前悔薄情》)
“對於納蘭,在我看來,詞不過是他用以和時光對抗的一種工具,也是一種對逝去的人事的一種溫柔的挽留。它使很多已經失去的可以重新回來,它使許多自相矛盾的可以和諧,它使那些不能再親近的人可以親近,它使那些不能實現的心愿得以達成。失去的早已失去。只有在詞中或夢中才能重新擁有。逝去的早已逝去,只有用夢或詞的方式才能挽留。對於納蘭而言。詞不過是他無比疼痛,而又沉醉不醒的夢,就像我的文字是我自己的夢一樣。”
“在這個世界,最讓人無奈的事情莫過於沒有知音。作為劍客,劍是他的知音;作為一個酒鬼,酒是他的知音;作為陶淵明,菊花和酒是他的知音。而誰是我們的知音,我們又是誰的知音呢?納蘭的知音又在哪裡呢?‘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哀痛和無力,當下已經越來越少人這樣慨嘆了。現在,很多人遠離自己的內心,甚至遠離了自己的靈魂,恐怕也只有錢是他們的知音,放縱是他們的知音了吧。”
“納蘭從外表上看似風光無限,前途無量,但他在我看來,其實連一個貧窮人都不如,比很多人都要可憐。即使他父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官高位重,即使他自己有八斗之才,但他活得不快樂又有什麼意義?但當夜晚降臨之後,他要面對自己陷入黑暗當中無力自拔的心,以及那些無邊無際的絕望和寒冷。就像很多人表面活得有滋有味,但暗夜裡,你自己的淚水,你如何處理?你又怎么解決,夢醒時分湧上心頭的自己的疼痛?它們已經刻於骨。銘於心了。”
“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要有酒的存在呢?其實,如果沒有酒,唐詩宋詞,就少了很多味道,也太沒有意思了。不僅詩人喜歡酒,我也喜歡。只是身體不行,不能飲得過多。為什麼喜歡酒呢?酒,是一種對於現實的逃避,也是對自己內心強烈的疼痛的一種麻醉。只有真正傷心的人,才能用得上酒。”
“酒能引人人夢。不論是他和自己的表妹,和盧氏,甚至是和後來的江南才女沈宛的愛情,都無法在現實當中達成美好的結局,所以,他只有藉助酒,引他人夢。在夢中,這些在現實中無法達成的願望,無法親近的人,又能~一達成嗎?雖然可以在夢中見到她們,這時的相見誰又能說是快樂的呢?在我看來這樣的相見,其實比不見還要讓人絕望和疼痛。”
陳忠濤是這樣解讀納蘭的。他在抒情的意念里穿行,將心比心,平靜地抵達著納蘭詞的核心。陳忠濤無疑是懂得納蘭的,因為同是深於情的男人,他可以輕而易舉地走進納蘭的情感世界,找出些閃亮點。
毫無疑問,這樣的抵達是心靈的同頻共振,是從內心深處鋪展的詞語旅途。這是對納蘭詩詞美學的有力推進,大量的幾乎是不可破譯的情感秘密,組成了婉約、迷離的空間,讓人流連忘返、迷醉其中。
納蘭容若,一吟這個名字,一個濁世才子的翩翩風貌,宛若近在咫尺。納蘭容若,這個帶有宿命色彩的名字不由自主地使我們想像起一個意境:一個明眸皓齒的麗人,髮髻高聳,插著金色簪釵,身穿艷麗的石榴裙,在月下顧影自憐。與此同時,丹桂飄香,梧桐飄飄醞釀一股濃郁的別情離緒。只有圓月,天空中那一滴巨大的清淚,懸而未決。
17世紀70年代的京城,年青俊秀的納蘭容若頭戴藍寶石頂戴花翎,身披三品武官蟒袍,從後海北岸的淥水院出來,策馬而去。這是大清帝國初期出現在權相明珠官邸前的一幕灑脫場景。這位貴胄公子、皇室一等侍衛的背影越來越淡、越來越遠,漸漸沒入歷史的深處……
納蘭容若,漢語古典詞的終結者,在他花迎劍佩的身後,是盛極一時的宋詞流風遺韻的徹底凋謝,花落滿地。
納蘭容若,一個古之傷心人,一個和晏小山一樣痴於情,又深於情的人,一個澎湃著的情感傷口。這是陳忠濤對納蘭詞的敏銳把握。在情感的頂部,時光之沙金子一般滑落,當一切都沉寂下來,唯有一片冰心如故。清朝這個著名的詞人似乎一直生活在寂寞的子夜。用他婉約、清冷、輕微而消瘦的嘆息,透露他對人世深深的眷念和憂傷。納蘭的詞是一次次自我流放,淒婉地告訴世界有些人甚至是自己一定會漸行漸遠,陷入最深的寂靜,歲月因他的走失而憂傷莫名。
閱讀的經驗告訴我們,在宋詞平平仄仄的迷津里流連,意味著一種兩難:要么因憂傷而茫然,要么因茫然而憂傷。
梧桐更兼細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悽慘慘戚戚。在菊花凋零、滿地殘黃堆積的時候,在陳忠濤的筆下,我目擊了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靈魂感動,一種語言對另一種語言的真切挽留。穿越近千年的風雨迷津,納蘭生活時的山山水水依稀可辨。那些走失的水墨情懷、那些舞榭歌台、那些晶瑩而深情的疼痛和淚水、那些夭桃花開、那些潔白如雪的梨花。在嚮往中依次排開,清瑩感人。只有宋代才有這樣的清婉和憂鬱,只有陳忠濤的筆下才有這樣的韻味和逼真。
抒情或者解讀,這些都已無關緊要,重要的是,這是一次情感皈依之旅。隔著千年的雲煙,追隨宋詞的韻腳,在納蘭千折百回的情感迷津里顛沛流離,我們能夠感到那不能承受的抒情之輕嗎?
這些文字,其實是陳忠濤自己對於這個塵世的眷戀,也是他對這個世界的觸摸,更是對大家的祝福,甚至是對某個女子的祝福。
最後,讓我用陳忠濤自己的文字來結束這序吧:如果有來生,你守在落花飄飄、拂了一身還滿的春階之上,我一定會披荊斬棘,和小山一樣又踏楊花過謝橋,請你放心,我一定在你流淚之前趕到。
陳忠濤已經趕到,親愛的讀者們,你們準備好抵達他了嗎?而那個站在他文字背後的女子,你此時又在哪裡呢?
2012年11月5日於湖南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