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何謂歷史?

今日,何謂歷史?

《今日,何謂歷史?》是2008年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DavidCannadine。

基本介紹

  • 作者:David Cannadine
  • 譯者:梁永安
  • ISBN:9789867416926
  • 頁數:336
  • 定價:330元
  • 出版社: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出版時間:20080601
  • 副標題:開創性的歷史學研究方向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

內容介紹

注定會成為今日歷史系學生的必讀參考書。──亨特(Tristram Hunt)
《今日,何謂歷史?》這書名帶有一個重要卻少人注意到的弦外之音。本書各撰文者會樂於參與本書的寫作,多少是因為它的書名多了「今日」兩個字,讓整個問題變得截然不同。這兩個字暗示著,只要在一轉瞬之間,歷史這學科的內容也許就會變得截然不同。換言之,「今日,何謂歷史?」這問題承認歷史學的本質是流動的。
本書各章探討了許多歷史研究部門今貌,涵蓋甚廣但並未網羅窮盡。它們原是學術會議論文。目的是慶祝卡爾(E. H. Carr)經久不衰而孕育力強的名著《何謂歷史?》(What is History?)出版四十周年。
很多歷史發展都會在本書各章被提到和加以分析。今天,即使是社會史最積極的擁護者,也不會再像六O和七O年代時候那樣信心滿滿,認定社會史無所不包。代之以,他們沈潛了下來,接受了一個更穩健、更現實和更有用的日程表︰不再追求研究社會整體的歷史,轉而視之為研究社會不同方面的歷史,透過擴大研究範圍和吸納鄰近學門新近的許多變化。
在今天許多人看來,近二十年最重要的發展,卻是婦女史與性別史的崛起︰它們因為認識到性別不只是歷史理解與分析的有用範疇,還是必要範疇,遂使得世界一半人口的生活和經驗得以被重新開啟。
今天,許多最頂尖的歷史學家都主張,從解釋走向理解、從原因走向意義,讓我們對歷史的理解變得細緻多了。無疑,不同歷史學門的大批好作品都足以為此說提供佐證。然而,它大概又不是全對的,因為正如卡爾一再強調,歷史學家既推動了歷史過程,又受其束縛。每一代歷史學家都自稱找到打開歷史祕密的新鑰匙——我們這一代亦不例外,而下場說不定也是一樣。這是因為,我們的主張還沒有經歷過時間的考驗。二十年之後,說不定歷史學家的關心會變得非常不同,而且會莞爾於我們這一代怎麼會自信滿滿,深信揭示歷史的「意義」乃是歷史研究的核心任務。

作者介紹

大衛‧康納汀(David Cannadine)
倫敦大學歷史研究中心所長,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歷史講座教授。著作眾多,包括《過去的歡愉》(The Pleasures of the Past)、《我們時代的歷史》(History in our Time)、《階級在英國的興起與沒落》(The Rise and Fall of Class in Britain)和《裝飾主義:英國人怎樣看他們的帝國》(Ornamentalism: How the British Saw their Empire)等。他也是歷史刊物《歷史研究》(Historical Research)和《歷史論評》(Reviews in History)的主編。
理查‧埃文斯(Richard J. Evans)
劍橋大學現代史教授,岡維爾暨凱厄斯學院(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院士。著有十部作品,包括《為歷史辯護》(In Defence of History)和最近期的《說希特勒謊話》(Telling Lies about Hitler),後者研究的歐文訴訟案(Irving Trial)。
保羅‧卡特里奇(Paul Cartledge)
劍橋大學現代史教授,克萊爾學院(Clare College)院士。寫過三本談斯巴達和一本談阿里斯多芬尼(Aristophanes)的書,編過三本論希臘和雅典史學的論文集。最近期的作品為《希臘人》(The Greeks)、《德謨克利特和原子論者的政治》(Democritus and Atomistic Politics)、《希臘人:文明的考驗》(The Greeks: Crucible of Civilization)。他是《劍橋插圖古希臘史》(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Ancient Greece)的主編,「古代史主調」(Key Themes in Ancient History)叢書和「古典界/面」叢書(Classical Inter/Faces)副主編。
安娜貝爾.布雷特(Annabel Brett)
劍橋大學岡維爾暨凱厄斯學院院士,著有《自由、權利與自然》(Liberty, Right and Nature)等,編有《皇帝與教皇的權力》(On the Power of Emperors and Popes)等。
琳達.科利(Linda Colley)
倫敦政經學院歷史系教授。曾任教於耶魯大學與芝加哥大學。在她許多著作中,暢銷的《不列顛人:熔鑄一個國家—一七O七至一八三七》(Britons: Forging a Nation, 1707-1837)贏得過沃爾森史學獎(Wolfson Prize)。
蘇珊.佩德森(Susan Pedersen)
哈佛大學歷史教授。著有《家庭政策與福利國家的起源:英國與法國(一九一四至四五)》(Family Polic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Welfare State: Britain and France, 1914-45)等,曾與曼德勒(Peter Mandler)合編《維多利亞時代人之後:現代英國的私人意識與公共義務》(After the Victorians: Private Conscience and Public Duty in Modern Britain)。
歐文‧赫夫頓(Olwen Hufton)
牛津大學利佛休姆(Leverhulme)研究教授,莫頓學院(Merton College)院士,英國學會(British Academy)和皇家歷史學會(Royal Historical Society)會士。作品包括《歐洲:特權與抗議(一七三O至一七八九)》(Europe: Privilege and Protest 1730-1789)、《法國大革命期間的女性與公民權界限》(Women and the Limits of Citizenship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她的前景:西歐婦女史,第一部(一五OO至一八OO)》(The Prospect Before Her: A History of Women in Western Europe, I: 1500-1800)。
米麗‧魯賓(Miri Rubin)
倫敦大學瑪莉皇后學院(Queen Mary)歐洲史教授及研究主任。曾在劍橋、普林斯頓和牛津執講席。著有《基督聖體節:中世紀晚期文化中的聖餐禮》(Corpus Christi: The Eucharist in Late Medieval Culture)、《異教徒故事》(Gentile Tales)等,編有《架構中世紀的身體》(Framing Medieval Bodies)。她正在撰寫《企鵝版新英國史》(The New Penguin History of Britain)的中世紀晚期卷。
愛麗絲.凱斯勒—哈理斯(Alice Kessler-Harris)
哥倫比亞大學歷史教授。婦女勞工史方面的著作眾多,最近期的一本為《追求平等:性別怎樣形塑美國的經濟公民權》(In Pursuit of Equity: How Gender Shaped American Economic Citizenship)。曾與人合編《保護女性:歐洲、澳洲和美國的勞工立法(一八八O至一九二O)》(Protecting Women: Labor Legislation in Europe, Australia, and the United State, 1880-1920)和《作為婦女史的美國史》(U. S. History as Woman’s History)。
菲力‧費爾南德斯—阿梅斯托(Felipe Fernández-Armesto)
倫敦大學瑪莉皇后學院歷史教授。著作眾多,包括《文明:文化、野心與大自然的轉化》(Civilization: Culture, Ambi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ure)、《千禧年:過去一千年的歷史》(Millennium: A History of the last Thousand Years)和《真理:一部為困惑者而寫的歷史與指南》(Truth: A History and 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