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寺廟歷史,寺院規模,歷代法師,寺院文化,
寺廟歷史
今古寺始建於隋朝,原名華嚴寺,因藏《華嚴經》而得名,亦稱藏廟。寺藏《華嚴經》為人工書寫,書法極佳,計一百零八卷,布面線裝,可惜文革時被當作“四舊”焚毀。唐貞觀間,李世民巡視江南,在浠水華桂敕封華桂山後來到華嚴寺,看此處極具佛地氣象,超今越古,就題寫“今古寺”之名,並手植桂花樹一株。自此之後,華嚴寺易名今古寺,唐王題匾一直懸掛廟堂,直至文革被毀。另據《劉氏家譜》記載,“今古寺”題匾是唐明皇李隆基所寫,時間是唐朝天寶年間。本寺開山老祖海覺禪師,唐代先後敕賜清福廣惠崇德大師、聖學無念祖師。本寺祖公順道、順禧被唐朝敕封國師禪師。寺中還珍藏唐天子御筆親書的《孔雀經》,可惜清末被人盜賣。
今古寺原存許多文物,由於天災人禍逐步損毀,文革時更是蕩然無存。寺里的古鐘現存麻城博物館。寺中原有一鎮寺之寶----刨花八仙桌,桌面全由刨花黏貼而成,形狀特殊又十分結實,傳說是魯班下凡化身工匠所制,但在文革時被人焚燒。而今寺中還保存各個時期的碑匾19塊,清代海會塔一座。本寺佛殿完備,有大雄寶殿、天王殿和觀音堂,供奉全堂佛像,法器齊全。
寺院規模
今古寺歷經朝代更迭,亦興衰交替。據傳明清之時,規模最大,不亞於黃梅五祖寺,可媲美安徽九華山。正殿一進五重,每殿四柱雙梁,兩邊有陪殿,左右有橫屋,中間有院落為間隔,院內為人造景觀,僅屋宇多達一百零八間。
今古寺原寺廟經歷文革浩劫,廟宇拆毀,被改建林場,只留一間天王殿。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宗教政策寬宏,七道河地區信眾商議重建今古寺。1985年,比丘尼釋寬裕在信眾支持下重立佛像,續起香火。1986年,護法居士劉維政、劉正賢到黃梅五祖寺恭請比丘僧智誠法師回今古寺,擔綱重建大任。智誠法師不負眾望,含辛茹苦,在七道河村和毛家嘴村支持下,一步一步擴建了今古寺。1987年建成住宿樓,1997年建成規模宏大的大雄寶殿,並興建海會塔。隨後修建了通寺公路,從大屋塆至今古寺,全長1.4公里。由於積勞成疾,智誠法師於2001年圓寂。繼任主持法尚一如前任,任勞任怨,1999年建成天王殿,2000年建成念佛堂,綠化了寺中環境。護法居士劉玉材,是今古寺復興的倡導者之一,工文墨,輕名利,為本寺重輝鞠躬盡瘁,直至辭世。
歷代法師
明代萬曆年間,無念祖師駐錫今古寺,更名譽鄂東。無念祖師俗姓熊名深有,麻城願城(今三台河鄉)人氏,16歲出家,聰慧過人,求師訪道三十餘年,拜謁過許多名山古剎,與當朝名流鄧文杰、梅國珍、學者李贄及“公安三袁”過往甚密。無念祖師駐錫期間,弘法布道,倡修黃岡300所寺廟,影響深遠。今古寺住持立傳三十二世,有六位受到朝廷敕封。《黃州府志》(清順治年間所修)有今古寺的記載。釋尼傳舜,俗姓楊名惠珍,18歲出家入中山寺,幽嫻貞靜,恬淡寡慾,1947年起駐錫今古寺,刻苦自勵,修身養性,頗有功德。文革時雖受屈辱,但依然護法,堅定不移,直至罹病圓寂。
今古寺現任主持釋法尚,寺務負責人釋印光,寺廟管委會負責人陳忠玉,皆虔心禮佛,致使本寺香火繁盛。今古寺主要的佛事活動是舉辦上元、中元、下元法會,還不定期舉行其他禮佛活動,受到廣大善信好評。近三年,還協助七道河、毛家嘴兩村舉辦花朝廟會,開展大型民俗活動,影響巨大。今古寺是黃岡市民宗局批准的甲類宗教活動場所,由於合法開展豐富多彩的佛事活動,獲得信眾讚賞,所以連續六次榮獲“五好宗教活動場所”的表彰。
寺院文化
今古寺是一座千年古剎,歷久彌新。古寺名相傳為唐王李世民題賜,今寺名是歸元寺方丈昌明法師題寫。殿堂構建氣勢恢宏,金碧輝煌。供奉佛像皆金裝靚麗,法相莊嚴。寺中一株唐桂,千載風雨滄桑,幾度死而復生,而今枝繁葉茂。
今古寺歷史悠久,名聲遠播,因此文化底蘊豐厚,留下許多詩詞楹聯。歷代文人集會,經常吟詠“今古寺八景”:虎嘯松風、龍吟夜月、海會晨曦、水天夕照、龍井茶香、鐘山樵唱、唐桂留蟾、池蓮挹露。山門御筆“今古寺”題額下,門聯是“今之古,古之今,古往今來終不廢;佛即心,心即佛,佛隨心到即歸真。”聯語將“今古寺”寺名旨意詮釋得通俗明了。寺中留存的門柱楹聯皆文妙意遠,最具禪理的有:①今古寺觀,規模拔萃,賴名山座落,英主題名,故與人寰存在;東西世界,教化各尊,然基督自由,老聃清淨,無如佛法圓通。②曲徑通幽,便見禪房花木;前堂整肅,即開法界春秋。③貝葉閣藏和月靜,佛光夜集黨霞生。④階砌夜分楊柳露,山城雲結普陀崖。⑤勝地風光,分得九華紅雪麗;名山來往,常為今古白雲留。⑥取經喜聖駕回來,分一縷神毛,駐今古名剎;顯法仗金箍指顧,灑萬家霖雨,濟廣大蒼生。⑦千古流芳,一樹桂花長不謝;普天頌績,西方世界亦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