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腥草(仄耳根)

魚腥草(中藥)

仄耳根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魚腥草(在四川又名折耳根),中藥名。是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草藥來源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乾燥地上部分。夏季莖葉茂盛花穗多時采割,除去雜質,曬乾。魚腥草味辛,性寒涼,歸肺經。能清熱解毒、消腫療瘡、利尿除濕、清熱止痢、健胃消食,用於治實熱、熱毒、濕邪、疾熱為患的肺癰、瘡瘍腫毒、痔瘡便血、脾胃積熱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魚腥草
  • 別稱:臭菜、側耳根、臭根草、臭靈丹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胡椒目
  • :三白草科
  • :蕺菜屬
  • :蕺菜
  • 分布區域:中國中部、東南、西南等
  • 採收時間:夏季
  • 用量:15-25g
  • 毒性:無毒
生理特性,產地,入藥部位,炮製方法,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相關論述,

生理特性

蕺菜,多年生草本,高15-50cm,有腥臭氣。莖下部伏地,生根,上部直立。葉互生,心形或闊卵形,長3-8cm,寬4-6cm,先端漸尖,全緣,有細腺點,脈上被柔毛,下面紫紅色;葉柄長3-5cm;托葉條形,下半部與葉柄合生成鞘狀。穗狀花序生於莖頂,與葉對生,基部有白色花瓣狀苞片4枚;花小,無花被,有一線狀小苞;雄蕊3,花絲下部與子房合生;心皮3,下部合生。蒴果卵圓形,頂端開裂。花期5-8月,果期7-10月。生於山地、溝邊、塘邊、川埂或林下濕地。

產地

產於江蘇、浙江、江西、安徽、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

入藥部位

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新鮮全草或乾燥地上部分。

炮製方法

鮮魚腥草除去雜質。乾魚腥草除去雜質,迅速洗淨,切段,乾燥。
本品為不規則的段。莖呈扁圓柱形,表面淡紅棕色至黃棕色,有縱棱。葉片多破碎,黃棕色至暗棕色。穗狀花序黃棕色。搓碎具魚腥氣,味澀。

性味

辛,微寒。

歸經

歸肺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

主治

肺癰吐膿,痰熱喘咳,熱痢,熱淋,癰腫瘡毒。

相關配伍

1外感風寒,痰熱喘咳:配桑白皮、黃芩等。
2肺癰吐膿:單用或配冬瓜子、桃仁、鮮蘆根、桔梗、甘草等。
3痔瘡墜痛:煎湯熏洗。

用法用量

15-25g,不宜久煎;鮮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搗汁服。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患處。

使用注意

蕺菜性寒,凡屬脾胃虛寒或虛寒性病證者均忌食。

相關論述

1《名醫別錄》:“主蠼螋溺瘡。”
2《日華子本草》:“淡竹筒內煨,敷惡瘡白禿。”
3《履巉岩本草》:“大治中暑伏熱悶亂,不省人事。”
4《滇南本草》:“治肺癰咳嗽帶膿血,痰有腥臭,大腸熱毒,療痔瘡。”
5《本草綱目》:“散熱毒癰腫,瘡痔脫肛,斷店疾,解硇毒。”
6《醫林纂要》:“行水,攻堅,去瘴,解暑。療蛇蟲毒,治腳氣,潰癰疽,去瘀血。”
7陳念祖:“生搗治嘔血。”
8《分類草藥性》:“治五淋,消水腫,去食積,補虛弱,消膨脹。”
9《嶺南採藥錄》:“葉:敷惡毒大瘡,能消毒;煎服能去濕熱,治痢疾。”
10《現代實用中藥》:“生葉:烘熱外貼,為發泡藥,可治瘡癬。凡疥癬腫脹,濕疹,腰痛等可作浴湯料。生嚼其根,防止冠心病的心絞痛發作。”
11《中國藥植圖鑑》:“可作急救服毒的催吐劑。”
12《常用中草藥手冊》:“消炎解毒,利尿消腫。治上呼吸道感染,肺膿瘍,尿路炎症及其它部位化膿性炎症,毒蛇咬傷。”
13《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治乳腺炎,蜂窩織炎,中耳炎,腸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