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村鄉(陝西省漢中市鎮巴縣仁村鄉)

仁村鄉(陝西省漢中市鎮巴縣仁村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仁村鄉隸屬於陝西省漢中市鎮巴縣,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城42.5公里。面積108平方公里,人口0.8萬人。

1950年為寶山鄉、東嶽廟鄉,1953年改為寶山鄉、雪口鄉,1958年為寶山、雪口管理區,1961年合併為仁村公社,1966年為永勝公社,1971年復稱仁村公社,1984年改鄉。2011年改鎮。長(嶺)仁(村)公路過境,青水河縱流鄉境。轄東院、雪口、田壩、洋魚塘、興隆、碾子河、莊房溝、回龍、崔家坪9個村委會。土特產品有木耳、香菇。農業以種植水稻、小麥、馬鈴薯、玉米為主。境內礦產資源有煤、鐵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仁村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陝西省漢中市鎮巴縣
  • 人口:0.8萬人
地理位置,人口數據,經濟建設,交通建設,基礎設施,特色產業,

地理位置

仁村鄉,位於鎮巴縣西南邊陲,鄉人民政府駐地過街樓,距縣城38公里。周邊與該縣赤南鄉、黎壩鄉、長嶺鎮、漁渡鎮以及四川省 萬源市 虹橋鄉康樂鄉永寧鄉接壤。總面積109.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00米,呈南低北高地勢。
集鎮新貌集鎮新貌

人口數據

(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6744
3445
3299
家庭戶戶數
1968
家庭戶總人口(總)
6736
家庭戶男
3438
家庭戶女
3298
0-14歲(總)
1775
0-14歲男
923
0-14歲女
852
15-64歲(總)
4569
15-64歲男
2332
15-64歲女
2237
65歲及以上(總)
400
65歲及以上男
190
65歲及以上女
210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6635

經濟建設

2008年農業總產值2527萬元,工業總產值93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96元。
主要礦產資源有煤、鐵礦,且儲量豐富。目前正在開採的有仁村鄉煤礦、洞溝灣煤礦、蒼灘鐵礦。 一是以食用菌培殖、生豬養殖為主,致於農業結構調整。針對仁村林業資源豐富(特別是食用菌)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逐步調整食用菌生產規模,木耳、香菇為當地百姓帶來不菲的經濟效益。該鄉東院村已將此作為“一村一品”推進,重振“木耳之鄉”美譽。生豬養殖既是傳統項目,也是一條農民易接受、增收明顯的致富門路。二是加快退耕還林進程,建立特色產業。2002年初,全縣樹花樹繁育、種植基地在仁村誕生,現全鄉種植樹花菜10000畝,育苗25畝,能為市場提供種苗300萬株。三是以煤炭生產為龍頭,加快工業化進程。21世紀初開始組建仁村鄉煤礦。目前,該鄉擁有年產4500萬噸的規範礦2個。解決了剩餘勞動力就業,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

交通建設

以改造生命線——長(嶺)仁(村)公路為契機,加快全鄉路橋建設步伐。蒼灘大橋、李家河壩橋、仁(村)田(壩)路、仁(村)興(隆)路等路橋的建成,使仁村天蜇變通途。現全鄉公路里程達54公里,其中四級路28公里。

基礎設施

以鄉政府宿辦樓搬遷帶動鎮化建設。為了適應仁村發展,本世紀初在原沙梁創建該鄉新集鎮,目前共能容納300戶1200人的規模適度、功能齊全的集鎮基本形成,被縣政協譽為“西部集鎮明珠”。推行“一建三改”,改善人居環境。實施代賑搬遷38戶156人、扶貧搬遷72戶241人,建沼氣池143口。
道路建設道路建設
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效果明顯。解決了全鄉8個高山村民組7人的飲用水問題,集鎮建立了集中供水點2個,對飲用水源地進行科學保護。灌溉堰渠、農防河堤錯落有致。
區內有衛生院1所,中心國小1個、村級國小3個。
電力、通訊事業發展迅速。自1995年以來,相繼架通了各村的高、低壓輸變電路,開通電信固定電話、建行動電話基站4座。全鄉電力、電視入戶率100%,電話入戶62%。

特色產業

仁村鄉民眾歷來有種植樹花菜的傳統。該鄉看準樹花菜是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為一體的短、平、快致富項目,加之又是純天然綠色食品,營養豐富、鮮嫩可口,深受消費者青睞,市場前景看好,果斷決策將樹花菜作為主導產業來抓,著力加大育苗水平和種植規模。從市科技局請來專業技術人員培訓育苗人員,使廣大農戶掌握樹花菜育苗技術。目前已育苗達250餘萬株,不僅滿足了本鄉農戶擴大種植規模的需求,而且種苗還銷往了鄰近的四川 萬源市 永寧康樂紅橋等鄉鎮,育苗民眾已收入120多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