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仁山拉線獅
- 批准時間:2007年8月28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申報地區:福建省福州市
- 項目編號:Ⅵ-32
- 保護單位:連江縣文化館
歷史淵源,雜技特色,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據傳,仁山拉線獅始於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平時一般只在元宵迎神時表演。
新中國成立之初,曾一度停止活動。
改革開放後,重新製作表演,並有不少改進和創新,技巧和藝術性有了提高。
現代表演的獅和獅架是19世紀20年代初潘渡鄉仁山村民趙唐德、趙先德在仿製的基礎上加以放大的。
雜技特色
道具特色
仁山拉線獅整個獅架為木架方型結構,架長2.5米,寬1.2米,獅體以竹筒制骨架,外用麻線綑紮製成獅身和獅毛。獅身長約1米,寬0.4米,重約8公斤。該拉線獅安裝在一米見方的“籠轎”中,由人操縱拉線起舞騰躍,“籠轎”的前後端是敞開著,以讓獅子自由騰躍出台搶球,“籠轎”頂部裝飾著一條龍,約3米長,龍頭向前伸出,嘴含龍珠,並吊著一活動繡球,用以引逗獅子騰躍撲搶。“籠轎”中的獅子是懸空吊裝在龍骨上,用滑輪和鋼絲拉線連線起來的。
表演特色
表演時“籠轎”由四個人抬著進行表演。前面另有一人手持火把,當獅子飛躍出來撲搶繡球時,用嘴或器具噴出火焰形成一團火球,金光四射。“籠轎”後面另兩人操縱拉線表演。後面跟隨一班鼓樂隊,樂器主要有大鼓、大鑼、雲鑼、大鈸、小鈸等,演奏著獨具曲調的“獅鼓”樂,表演時,操縱拉線者隨著“獅鼓”的節奏,拉動獅子舞動出獅子各種各樣生動活潑的形態動作。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仁山拉線獅是民間傳統絕技藝術,獅子在民間有“鎮邪惡,保平安”的吉祥傳說,拉線獅在重大民間節日期間舉行遊行表演,帶有民間文化色彩。
保護措施
仁山拉線獅歷史悠久, 在仁山當地百姓中傳承。為大力保護這一文化遺產,連江縣張平官做了大量的調查,並整理成文字資料。還把仁山拉線獅的整個舞獅的過程,用錄像編輯成DVD光碟存檔。
社會影響
展演活動
2010年6月28日—7月2日,連江縣潘渡仁山拉線獅在上海世博會上進行10場展演。
2013年,連江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潘渡仁山拉線獅”和自創秧歌“紅綢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作《拉線獅鬧新春》亮相福州十邑春晚
2018年2月24日上午,“最福州 醉新春”——2018福州春季坊巷文化節”民俗踩街活動在三坊七巷南后街舉行,連江縣組織“仁山拉線獅”民俗節目參加巡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