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壽鏡

《仁壽鏡》,婦產科著作,四卷。清代孟葑(號不病人)著。成書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卷一論月經病,卷二論雜病,卷三論妊娠病及產後病,卷四論嬰兒的護理。全書著重強調各病的宜忌,亦有諸病脈證方藥的論述和記載。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仁壽鏡》
  • 作者:孟葑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流傳版本,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流傳版本

現存清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卜文記刻本、光緒二十一年乙未(1895)渝城述古堂刻本、1927年重慶中西書局鉛印本等版本。2015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作者簡介

孟葑,清代醫家。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字經國,號不病人。

內容簡介

本書卷一論月經病,包括和月、崩漏、帶下3個部分;卷二論種子求嗣,並附小產暗產論、男婦種子方;卷三論妊娠病(胎前、臨盆)及產後病;卷四論嬰兒的護理。全書著重強調各病的宜忌,有諸病脈證方藥的論述和記載,並附有作者的個人見解。本書以延嗣為主旨,選擇良方附於各症之後,卷四中所述護嬰諸法,亦多切合實用,對臨床婦產科學和兒科學有較大的指導意義。其主要學術內容大致如下:
1.論月經病 孟氏在調經方而提出男子補腎、女子調經的重要性。“生育之要,在乎男精女血充實而無病也。故男則首重補腎,女則首重調經,未有男精足女血充而乏子嗣者也”,“故能於滋腎調經之中而參以行氣補氣之法,更能養氣於平時,然後一舉可孕”。故女子經血充足,月經按時而至,自然能夠受孕。孟氏提出女子在行經前一定要戒生戒冷,並戒氣惱,便可終身無病,即使偶染微疴,服藥亦易奏效;而於經行之時,須加大去積行瘀力量,使瘀積之物趁勢下之;而補養調理須於經淨一日,乘機助之,起到事半功倍的療效。這些都是調經的至妙玄機,對調經和生育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女子崩中之症,多由損傷臟腑、沖任二脈,氣血兩虛所致。故治則須以調養沖任為法。只有二脈平和,外循經絡,內榮臟腑,則崩漏自止。治崩中的具體治法須根據虛實、寒熱、標本緩急進行施治。帶下之症,因濕熱流注於帶脈而下濁液,多從氣分、血分來辨證治療。孟氏認為帶下病屬濕熱與痰居多,屬寒者少,須在臨症時詳察之。
2.論種子求嗣 “種子求嗣之說,自古迄今,傳方頗多。然吾獨一言以蔽曰‘寡慾則有子’……養心莫善於寡慾,亦即此意也。吾願世之多欲者,靜思而節之。”在種子求嗣方面,孟氏提出了從修德、多行善以回天、寡慾、知時得訣、知避忌、知補腎調經、知重在陽精、宜預葆精、當預養血並節勞息怒、宜慎藥方、宜知一言以蔽、知戒謹飲食、知擇時、須明地理、當知選種、不宜多置姬妾、須防暗產等方面進行論述,目的是奉勸世人要養心寡慾不妄交合,積氣儲精待時而動,多行善事以回天,慎服藥方,才會身體康強,多子多壽。
3.論妊娠病和產後病 歷代醫家早已認識到,子代的先天稟賦除了與父母精血的盈虛有直接的關係外,還與母體妊娠期的調養有密切的關係。孟氏對胎育保養研究之細,探討之微,是很突出的。如《仁壽鏡·益母集·保胎六說》中明確提出了婦人在孕期應注意的六個方面,即“除惱怒”、“禁房勞”、“戒生冷”、“慎寒溫”、“服藥餌”、“宜靜養”以保胎。若母體虛弱多病,陰血不充,胎氣不足;或由於孕中跌打損傷,房勞過度,操勞太甚,損傷胎氣;或由於孕中母體罹患重病;或由於胃氣失和日久,納少食減,化源不足;或由於未足月而早產等原因,使母體臟腑功能衰弱,氣血生成不足,而使胎兒氣血供養不足,導致妊娠失養,就會致使胎兒出生後體質虛弱,成為繼發虛勞的病理基礎,這是先天之因的又一重大要素。臨盆時務必做到“睡”、“忍痛”、“慢臨盆”,胎兒自然就會瓜熟蒂落,自然而然降生。另外,孟氏對產後病諸症也提出詳細的預防措施和治療方藥。
4.論嬰兒護理 在護嬰方面,孟氏認為嬰孩初出母胎,猶之草木萌芽,最為柔脆,此時調護極須得宜,可以避免疾病及不測之虞。孟氏提出對小兒的飲食起居應當給予謹慎調攝,對於用藥治病更應當詳細審辨清楚,照顧小兒的元氣,不能魯莽輕投藥物。孟氏認為肥兒丸乃苦寒之品,最會敗傷元陽;保和丸極易損傷胃氣;抱龍丸含有香竄和重鎮類中藥,易入髓耗傷元神,均須慎服。

影響評價

《仁壽鏡》以延嗣為主旨,選擇良方多切合實用,尤其關於種子、胎教、護嬰的內容十分豐富,對臨床婦產科學及兒科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限於時代背景,書中也夾雜一些荒誕不經的論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