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圩

仁和圩位於常平鎮沙湖口村,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仁和圩在上世紀20年代初迎來全盛,圩市的街道兩旁商鋪林立,以磚木結構的老式騎樓建築為主,一樓是鋪面,二樓閣樓為住房和倉庫。揸灘亭、豬仔亭、藥材鋪、水貨鋪(當地對雜貨站的俗稱)、中醫診所、棺材鋪、茶樓、當鋪等的出現逐漸帶旺了圩市的經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仁和圩 
  • 地理位置:東莞市常平鎮沙湖口村 
簡介,基礎設施,交通指引,

簡介

據史料記載,仁和圩在上世紀20年代初迎來全盛,圩市的街道兩旁商鋪林立,以磚木結構的老式騎樓建築為主,一樓是鋪面,二樓閣樓為住房和倉庫。揸灘亭、豬仔亭、藥材鋪、水貨鋪(當地對雜貨站的俗稱)、中醫診所、棺材鋪、茶樓、當鋪等的出現逐漸帶旺了圩市的經濟。當時的仁和圩有多間茶樓,經營了幾十年的發記茶樓是老人們記憶中的“老字號”,其豬紅粥、三元及第粥、發記燒鵝瀨粉遠近聞名。當時,仁和圩的挑夫多以女性為主,她們到惠州、淡水、石龍等地採購商品,並將貨源調回圩市售賣。圩市最熱鬧的時候要數當時每年一度的龍舟景(即農曆五月十五日),上至九房陳、下至東坑、橫瀝和周邊鎮、村的民眾,都扶老攜幼來觀看。
仁和圩的商貿盛景一直持續到上世紀40年代,而後快速趨向衰落。據《東莞市常平鎮志》記載,造成仁和圩衰落的首先是交通問題,仁和河的河道開始變淺窄,不利於貨船航行;其次是競爭激烈,廣九鐵路建成後,緊鄰火車站的常平圩開始發展起來,過去在仁和圩的農產品交易集散開始轉向常平圩;再次是安全問題,仁和圩地處常平、橫瀝、企石交界處,所在的沙湖口村小而分散,護圩能力有限,頻受盜賊滋擾,商家無法安心經營。到了1956年,在人民公社化的大背景下,仁和圩終被解體,所有的店鋪都外移到常平圩或橫瀝鎮。1959年夏天,仁和圩發大水,水淹至兩層樓高,圩市成了一片澤國,大水退後,不少商鋪成為危房,被拆掉重建。
1963年至1965年,仁和圩曾復圩兩年,但風光不再,抵不過其他新興的圩市,慘遭市場淘汰。

基礎設施

如今,200多年過去了,仁和圩的騎樓、古井、麻石板路依然保留較好。

交通指引

乘坐常平1路、1B路到東部第二工業區站下車後,步行約670米即可到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