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所有權》(全稱《什麼是所有權或對權利和政治的原理的研究》或譯《什麼是財產,或關於法和權力的原理的研究》)是法國思想家蒲魯東創作的政治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40年6月。
該書從小資產階級的立場出發,尖銳地批判了資產階級私有財產。貫穿全書的主題是:借用法國大革命時期布里索的名言,提出“所有權就是盜竊”(即“財產就是盜竊”)的論斷。這表明蒲魯東主要是從法權觀點出發,對資產階級的私有財產進行尖銳的批判。他認為每個人都應有平等的權利享受自己的勞動產品,但是地主和資本家卻以地租和利息的辦法,掠奪了勞動者的一部分產品,這實際上是侵犯了他們的權利,完全可以說是一種盜竊行徑。
該書出版後在法國轟動一時,使作者獲得社會聲譽,並奠定了他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什麼是所有權
- 外文名稱:Qu'est-ce que la propriété?
- 作品別名:什麼是財產
- 作者:【法】蒲魯東
- 類別:政治學
- 首版時間:1840年6月
- 字數:約25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闡述了所有權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罪惡的根源,尖銳地批判了關於所有權產生的種種假說,提出了“所有權就是盜竊”的論斷,深刻地揭露了所有權造成的社會弊端;提出打倒所有權是一切社會革命的起點,該書還分析了共產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同特徵,既否定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不均,又否定了共產主義消滅一切私有制,提出了第三種社會形式,即“平等”,“自由”、“獨立”的社會,主張保護小私有制。
作品目錄
第一篇 論文 |
序言 |
前言 |
第一章 這本著作所採用的方法。——一次革命的想法 |
第二章 被當作天然權利的所有權。——作為所有權的有效基礎的占用和民法 |
第一節 作為天然權利的所有權 |
第二節 作為所有權的基礎的占用 |
第三節 作為對所有權的承認和它的基礎的民法 |
第三章 勞動是所有權的動因 |
第一節 土地是不能被私有的 |
第二節 普遍的承認不能證明所有權是合乎正義的 |
第三節 所有權永遠不能因時效而取得 |
第四節 勞動——勞動沒有使自然財富私有化的固有能力 |
第五節 勞動導致所有權的平等 |
第六節 社會上的一切工贅都是平等的 |
第七節 才能的不平等是財富平等的必要條件 |
第八節 從正義的觀點來看,勞動破壞所有權 |
第四章 所有權是不能存在的說明——定理 |
第一個論題——所有權是不能存在的,因為它想無中生有 |
第二個論題——所有權是不能存在的,因為哪裡存在著所有權,那裡的生產品的生產成本就會高過於它的價值 |
第三個論題——所有權是不能存在的,因為有了一定的資本,生產是隨勞動而不是隨所有權發生變化的 |
第四個論題——所有權是不能存在的,因為它是殺人的行為 |
第五個論題——所有權是不能存在的,因為如果它存在,社會就將自趨滅亡 |
第五個論題的附錄:關於勞動的組織、工資的不平等和窮困現象 |
第六個論題——所有權是不能存在的,因為它是暴政的根源 |
第七個論題——所有權是不能存在的,因為在消費它的收盆時,它喪失了它們;在把它們儲蓄起來時,它消滅了它們;在把它們用作資本時,它使它們轉過來反對生產 |
第八個論題——所有權是不能存在的,因為它的積累力量是無限的,並且這種力量只能施展在一些有限的數量上 |
第九個論題——所有權是不能存在的,因為它沒有反對所有權的力量 |
第十個論題——所有權是不能存在的,因為它否定平等 |
第五章 正義和非正義觀念的心理學的解釋,以及政治和權利原刖的規定 |
第一部分——第一節 人和禽獸的道德感 |
第二節 初級的和第二極的社會性 |
第三節 第三級的社會性 |
第二部分——第一節 我們的錯誤的原因;所有權的起源 |
第二節 共產制和私有制的特徵 |
第三節 第三種社會形式的定義:結論 |
附屬檔案 |
1840年7月22日給貝爾格曼先生的信 |
1840年8月3日給貝桑松學院各位院士先生的信 |
1841年1月6日給貝桑松學院各位院士先生的信 |
第二篇 論文 |
給布朗基先生的一封信 |
譯名對照表 |
創作背景
1838年,蒲魯東以《論通用文法》這本小冊子,申請貝桑松大學的“蘇阿爾獎學金”。該書對平等原則的論證,以及為勞動者辯護的言論,使篤信上帝的大學中的先生們驚慌失措,但是小冊子中神學的思辨卻又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蒲魯東並沒有得到該獎學金,卻獲得了為期三年、每年500法郎的助學金。在受助期間,蒲魯東發表了兩部作品:《論星期日進行宗教儀式對於衛生、道德以及家庭和社會的好處》(1839年)和《什麼是所有權》(1840年)。
《什麼是所有權》是蒲魯東於1840年應貝桑松學院承辦的公開徵文活動而提交的一篇論文,並另外附有一封給布朗基的冗長的書信。
作品思想
在該書中,作者用唯心主義和詭辯論來觀察社會。他以“所有權就是盜竊”為中心,對資本主義所有制進行了抨擊,駁斥了維護私有制的種種論據;同時,對共產制也進行了馬克思主義及其他社會主義流派批判,指出了共產制的種種“弊端”。他在綜合私有制和共產制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第三種社會形式,這就是所謂“自由”社會,即以“個人占有”為基礎的互助制社會。
蒲魯東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唯心史觀和詭辯論,他認為人類的歷史是觀念的發展史,而人不過是觀念或水恆理性自身發展的工具。他認為人同禽獸既有共同點,又有區別點。人同禽獸的區別就在於人有智慧。有智慧就得進行思考和推理。思考,會產生錯覺;推理,也會產生錯誤。人們總是願意固執己見,尊重自己而輕視別人,很堆否定自己。這就使自己陷於孤立狀態。這種孤立狀態,這種精神上的自私,這種意見上的個人主義,是始終會存在的。人的本能同智慧(思考能力)是兩種對立的能力,兩者的結合可以有兩個產物:惡或錯誤是其相結合的第一個產物;善或真理則是其相結合的第二個產物。所以,道德上的禍害和社會上的種種弊端和混亂,都可以由人們的思考能力得到解釋。例如:產生貧困、犯罪、叛亂和戰爭的原因是地位的不平等;地位的不平等則是私有權的產物;所有權又是由自私產生的,是理智的專制統治的直接後果。他的這種用智慧、理性、思考能力來解釋歷史發展和社會弊端的觀點立然丸唯心主義的。蒲魯東為了解釋歷史發展從黑格爾那裡借來了辯證法並把它庸俗化。他套用黑格爾的正題——反題——合題的“三段式”來說明人類歷史的發展變化。他說:“共產制——社會性的最初表現——是社會發展的第一項,即正題;與共產制相反的私有制是第二項,即反題。當我們已經發現第三項、即合題時,我們就可以得到所要求的解答。要知道,這個合題必然是從用反題來糾正正題的過程中產生出來的,所以必須通過最後一次對於它們兩者的特點的研究,來消滅那些與社會性相牴觸的特徵。兩個剩餘部分的結合將給予我們人類聯合的真正形式。”可見,在他看來共產制是正題(第一項);私有制是反題(第二項);未來理想社會是合題(第三項)。這個合題是去掉共產制和私有制的壞的方面,而將兩者剩餘的部分,即好的方面結合起來而實現的。
蒲魯東認為私有制社會和共產制社會都是不平等的社會。這兩種社會就其本身來說,又都具有各自的壞的方面和好的方面。所以他既批判私有制,又批判共產制。在他看來,私有制有壞的方面,也有好的方面。從壞的方面講,它是通過專屬權和收益權而侵犯平等,並通過專制主義而侵犯自由意志。私有制和盜竊是一回事。他認為從古代共產制瓦解之後,正義就開始變為強權,隊強權中產生了人剝削人的行為,產生了奴役、高利貸、捐稅、勞役、平民捐、地租、王家特權和戰爭索款等等。隨著強權而來的是詭計,其實詭計也是強權,不過是從體力方面轉到智力方面罷了。從詭計中產生了工業上、商業上和銀行中的利潤,產生了交易所中的欺詐行為以及人們的才幹和天才這些美麗詞句加以粉飾的行為。所有這些造成了社會上的各種不平等。從好的方面來講,它賦予人們以獨立性和相稱性。在他看來同私有制相對立的共產制,也是具有壞的方面和好的方面:從壞的方面講,蒲魯東列舉了他所認為的共產制的致命的缺陷和弊病:(1)共產制使社會成為所有者。社會不僅是財物的所有人,而且是人身和意志的所有人。人的生命、才幹和一切能力都成為了國家的財產。(2)共產制是不平等。這是同私有制相區別的不平等。在私有制中,地位的不平等是暴力的產物,是強者剝削弱者;在共產制中,不平等是從才能和勞動上的平庸而來的,這種子庸被抬高到與暴力相等的地位,是弱者剝削強者。(3)共產制是奴役和壓迫。它侵犯了良心的自主和平等:侵犯前者就是壓制智力上和情感上的自發性、行動和思想的自由;侵犯後者就是用相等的美好生活來酬報勞動和懶惰、才幹和愚蠢、甚至邪惡和罪行。從好的方面講,共產制是強調“法律”和“平等”。蒲魯東主張要拋掉私有制和共產制的壞的方面,而吸取兩者的好的方面:既要私有制的獨立性和相稱性,又要共產制所追求的法律和平等。這樣“綜合”之後,就出現了第三種社會形式。這就是建立在法律、平等、獨立性和相稱性的基礎之上的社會。蒲魯東把它稱為“自由”社會。
作品影響
《什麼是所有權》一經出版,就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維護財產私有權的人把此書看成是向整個社會提出的粗暴挑戰,並把蒲魯東劃入了革命者的行列;但是此書受到了無產者階層的熱烈歡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他的思想成為影響法國工人運動的一種主流思想。
蒲魯東《什麼是所有權》在社會主義領域的登場,第一次把私有財產稱作一切社會罪惡的根源,並對它進行了無情的批判。提出“所有權就是盜竊”的口號,其振聾發聵自不必說;對私有制的衛道士們的老生常談,蒲魯東都一一給予了針鋒相對的駁斥:針對“所有權的制定是人類最重要的一種制度”,蒲魯東反諷道,“是的,像君主政體是人類最光彩的制度一樣”;針對所有權是“正義的套用”,蒲魯東說,“離開了財富平等的正義只能是一種使用假砝碼的天平”;針對所有權“完全是合乎道德的”,蒲魯東說,“挨餓的肚子是不知道什麼叫道德的”;針對“所有權是永恆的原則”的說教,蒲魯東指出“一切以所有權為基礎的制度和法律都將消亡”。蒲魯東對資產階級私有制的批判,不僅流露出真實的激憤,而且將這種批判的對象確立為所有權,切中了對資本主義批判的關鍵性維度。儘管他沒有能正確解決所有權的實質問題,但是,蒲魯東的這些思想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上是有其重要意義的。
作品評價
德國思想家卡爾·馬克思《共產主義和奧格斯堡“總匯報”》:(《什麼是所有權》是)“機智的著作”。“這一著作如果不是由於內容新穎,至少是由於論述舊東西的那種新的和大膽的風格而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德國思想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大陸上社會改革運動的進展》:蒲魯東在“這本書用豐富的智慧和真正的科學研究闡明私有權以及這一制度的後果即競爭、道德淪喪和貧困,這種把智慧和科學研究在一本書中結合起來的做法,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
德國政治家弗蘭茨·梅林《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什麼是所有權》一書,在一定的意義上是西歐社會主義的最前哨。”
作者簡介
比埃爾·約瑟夫·蒲魯東(1809—1865),法國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創始人之一。生於農民兼手工業者家庭。當過僱工、排字工人,後來和友人合夥開辦過小印刷所。1837年,他開始從事理論著作活動。其主要著作有《什麼是所有權?》(1840年)、《貧困的哲學》(1846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