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問題

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問題是指19世紀關於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兩公國歸屬的爭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問題
  • 出現時間:19世紀
什勒斯維希(Schleswig,又譯“什列斯維希”)的居民主要是德意志人和丹麥人。1386—1460年該地與霍爾斯坦(Holstein)合併,後者居民多為德意志人。1474年後,兩公國臣服於丹麥。1815年維也納會議宣布霍爾斯坦為德意志邦聯成員,丹麥則企圖使石、荷兩公國合併,遭當地居民反對。1848年1月丹麥國王提出正式合併什勒斯維希。3月兩公國人民起義,要求脫離丹麥,加入德意志邦聯。普魯士乘機出兵干預並得到德意志其他邦國的支持,導致普丹戰爭。但普魯士在對德意志領導權的爭奪上受到俄、英、法的抑制,同時懼怕兩公國人民革命的深入發展,遂於8月撤兵。1852年5月8日歐洲列強在倫敦簽署《倫敦議定書》,規定兩公國同勞恩堡(居民亦多為德意志人)三地同丹麥國王個人聯合,霍爾斯坦同勞恩堡仍為德意志邦聯成員;三公國不可分離。1863年丹麥國王否認《倫敦議定書》,欲正式合併什勒斯維希,導致丹麥戰爭爆發。戰後,石、荷兩公國的主權分屬普魯士和奧地利。1866年普奧戰爭後均歸普魯士。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後,併入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公民投票,北什勒斯維希於1920年又歸屬丹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