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塑化技術

人體塑化技術,即是一種把人體器官組織里的水分用液體矽樹脂混合物替代,把人體變成能永久保存的標本的技術。由德國解剖學家岡瑟·馮·海根斯發明。

基本介紹

概述,塑化步驟,固定,脫水和脫脂,強制浸滲,聚合,種類,塑化流程,儲藏,解剖,脫水,切片定型,真空置換,

概述

他是為解剖學做教具。
他的靈感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解剖學家的作品。
他的絕大多數人體標本是在中國塑化的(據說他僱傭了200名中國工人),這項技術需要大量勞動力,而且非常耗時,一年的時間只能做出一具標本(他的專利到期後,這項技術由美國人D·康寧改進,只需花原來1/10的時間)。
塑化首先需要把屍體清洗乾淨(就像給活人洗澡那樣清洗)
然後放在丙酮中浸泡,除掉體內組織的水分,為注入矽樹脂聚合物做準備
經過全身浸泡後,屍體被送入全身塑化器中,通過降低裡面的壓力使丙酮變成氣體從屍體裡蒸發出來,聚合物就被壓進去
最後在皮膚上塗上催化劑,開始兩天的固化
屍體塑化大約需要50000美元。
生物塑化是一種可以把組織保存得像活體一樣的特殊技術。它通過一種真空過程,用矽橡膠、環氧樹脂等活性高分子多聚物對生物標本進行滲透,所用多聚物的種類,決定了浸透了的標本的光學性能(透明或不透明)和機械性能(柔軟和堅韌)。塑化技術可以使標本的表面保持其原有的狀態,並可在顯微鏡水平保存細胞的結構,塑化標本乾燥、無味、耐用,可以長久保存,且易於學習。

塑化步驟

固定

主要是採用福馬林進行固定。

脫水和脫脂

用丙酮在真空下充當脫水劑、脫脂劑和中介溶劑。

強制浸滲

真空條件下,用矽橡膠、環氧樹脂等多聚物液體替換組織中的丙酮。

聚合

採用氣體、光線或加熱等方法將標本中多聚物聚合。

種類

(1)矽橡膠浸滲技術,主要用於教學標本的製作,製作出的標本柔軟而堅韌,套用最為廣泛;
(2)多聚化乳膠技術,主要用於考古中的木製品和厚的軀體斷層標本(>1cm)的製作,標本不透明且堅硬;
(3)環氧樹脂技術,主要用於薄的軀體和器官的斷層標本的製作,標本透明且不同組織的顏色也不同;
(4)聚酯共聚體技術,原主要用於腦的斷層標本的製作,它可以將灰質和白質明顯地區別開,現已取代環氧樹脂技術。

塑化流程

儲藏

要經過濃度為20%的福馬林灌注,然後在福馬林的真空包裝里放置至少4個月的時間,之後才可以解剖或運輸。福馬林在此起到的作用是固定,殺菌。

解剖

將屍體肌肉組織當中容易腐爛的脂肪物等一一剔除,暴露出來神經系統,肌肉和骨骼.清理一具人體標本,平均需要1500到2000個小時.

脫水

將解剖後的屍體泡在箱子裡進行脫水.生物塑化技術在這之前,屍體已經被浸染了福馬林,因此要在低溫的丙酮浸液中把福馬林排除,用丙酮進行置換。

切片定型

在冷凍狀態下,可以用鋸把屍體切成3.5厚的切片。人們可以通過這些切片區別受損與正常的器官.如吸菸的肺與正常肺的區別,脂肪肝與正常肝臟的區別等。屍體冷凍切片後做成各式各樣的造型。工作人員用小夾子、鋼針、針頭、木頭等用具把脫水的屍體一點一點地擺成造型.這時人體標本的肌肉干而澀,沒有一點彈性,一根根紅色血管及肌肉組織清晰可見。

真空置換

人體的70%是液體.利用塑化標本化技術,可以使屍體組織內的液體通過一個特殊的真空過程由活性塑膠如矽橡膠,環氧樹脂或聚合樹脂置換出來.但人體細胞及人體的本來面貌即使在顯微鏡下觀察都仍舊保持其保存前的狀態.這個過程主要分四步進行:固定.脫水.強制浸滲.硬化.經過丙酮置換的標本被放進艙內,用矽橡膠氣體熏蒸4個月,在催化劑和負壓的作用下,其中的丙酮就慢慢被有機矽置換出來,最終成為無毒,無味,能長久保存的成品標本.
塑化技術是德國醫學博士哈根斯教授在1978年發明的,它解決了困擾解剖學界數百年的難題,自其誕生以來,從這一技術衍生出了許多套用方法,塑化技術不僅適用於人體標本,也適用於動物,植物標本的製作.生物塑化技術廣泛套用於解剖學,胚胎學,生物學,病理學,臨床影像學,生物力學,法醫學和博物館等多種學科和領域.人體塑化技術使遺體保存脫離了福馬林,標本無刺激性,具有乾燥無味,持久耐用的特性,斷層標本透明感強,結構精細,可以在完全自然的狀態下研究局部結構.由於多聚物的良好的理化特性.矽橡膠標本可以有其獨特的解剖結構顯示方法.可以套用於醫學教學,醫學科研和科普宣傳中.生物塑化技術還可以套用於考古學,人類學和生物學等研究領域中.有效地保存考古資料,人類學資料和稀有動植物的原貌.這對於科學研究是非常有利的.目前,在我國廣州,上海,南京,青島,深圳,泰安等地已有多家生物塑化標本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