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素質學的核心理論,就是人類素質三元循環運動發展的基本規律。所謂三元,就是素質結構元、素質演化元、素質提高元。人類發展史證明,不會超出這三元,也不會少於這三元。
基本介紹
- 書名:人類素質學
- 作者:盧 迅
- 出版社:中國檔案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2年2月
人類素質學出版及著者,人類素質學學科簡介,人類素質學產生的時代背景,為什麼叫人類素質學,人類素質學的核心理論,人類素質學所努力解決的問題,人類素質學終極目標,人的素質定義,(關鍵字解釋)人的智慧閾和思維閾,人類素質學目錄,人類素質學英文目錄,部分參考文獻,人類素質學課程講義綱要,
人類素質學出版及著者
(詞條編輯:信息中心jihai-f-s)
出版書號:ISBN 7—80166—142—7
人類素質學學科簡介
人類素質學產生的時代背景
首先,源於中國幾千年來固有的、書本知識的、應試教育模式,和保守傳統文化的人才價值觀,正面臨世界潮流和市場經濟對人力資源的實用性和人才多元化的衝擊與挑戰,而客觀的面臨著與傳統教育模式相對應的素質教育的時代需求。然而,在倡導和實施素質教育變革過程中,又面臨諸多障礙以及需要探索的地方,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對人的素質系統理論的認知和把握。儘管在實踐上做了許多探索,但終難達成共識。為什麼天之驕子的大學生,畢業之後還難以找到工作?“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錢學森之問)。人類素質學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呼之欲出的。
如果能在一定時間內有計畫、有步驟的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國民素質,那么有望將中國人口包袱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變人口大國為人才大國、經濟大國、科技大國、文化大國和思想大國。
人類素質學遵循人的素質一般規律,並站在世界的高度,觀照人類素質發展的共性與差別。使促進人類素質提高與全面發展,增強人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促使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與可持續發展。
為什麼叫人類素質學
首先要知道,人類的一切外在的行為表現,都是人內在素質的反映。我們所看到的這個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以及諸學科,同樣也是人的素質所演化出來的。因此,人的素質本身——就應該有一個規範的學科來探索與闡釋。人的素質是千差萬別的,因而其行為表現也千差萬別,人的素質高,其行為質量也高,人的素質低,其行為質量也低。而人類素質的形成是極為複雜的過程,關係到人的先天自然因素,和後天的各種教育內化。當人的素質形成之後,便可以隨時進行素質演化。使人類素質物化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一切。而這一切的知識和創新知識,又回復到人類素質內化與提高當中。因此,不作為一個學科建設,是不能完全、真實地認識人類素質的全部活動規律。
其次,關注和研究這個問題的人越來越多,而在理論上又尚無定論,於是就出現了人口素質、人口質量、人的素質、國民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等泛素質論。而人類素質學既系統研究人類素質的一般規律,又能兼容其各學科之長,吸取和繼承各學科研究成果而建立《人類素質學》。人類素質學可以從基礎理論到套用方法,從巨觀研究到微觀研究,既解決理論問題,又解決實際問題。人類素質學可以從兩個研究方向延伸研究範圍:一個是人的自然屬性的素質範疇,它包括人的生物體、遺傳、生育、生理、發育、神經、健身……等。另一個方向是沿著人的社會屬性素質範疇展開研究:包括人的文化、教育、科技、人格、精神、政治、思想、道德、法律、文明、真、善、美等等。總之,人類素質學可以建立完整的素質研究體系。
其三、人類素質學更符合類哲學的一般規律。“類是人自身建立的以否定為內容的統一性,正是類性把人從動物中區分出來。因此我們只有從類性去了解人性,把人性了解為類性。並且用類哲學去觀照人的發展過程。”(中國社會學1999年第1期72頁)。人類素質學也正是以人的類性、類主體、類意識為前提而確定的人類素質學學科。
其四、人的素質問題不是某個民族、某個國家的問題,也不只是落後國家存在的問題,已開發國家同樣存在人的素質問題。這本來就是世界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要站在世界的高度,確定為“人類素質學”。
其五、人類素質學的科學使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深入研究人類素質學的基礎理論問題,以堅實而嚴密的理論基礎指導、服務於實踐。
二、要解決提高人的素質可操作性的問題。
三、要研究如何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和素質教育。
四、要研究人的素質社會演化問題。也就是如何才能充分地發揮人的素質潛能。
五、人類素質學要從總體上觀照人的全面發展,明確人的素質才是人類這個世界上的主體性,和主體地位的依賴。
人類素質學的核心理論
素質結構元:
素質結構元分為兩大結構,一是人的自然屬性素質結構,二是人的社會屬性素質結構。這兩大結構合二為一,並包涵著一定的質和量。
人的社會屬性素質結構,分為“知識結構”與“行為調控系統”兩部分。
身體結構:
人的自然屬性素質結構,又分為先天因素與後天因素。
先天因素,就是父體與母體共同遺傳的基因。
後天因素,就是人的體質健康、體育鍛鍊、生活習慣以及自然環境的影響。
知識結構:
知識結構通常包括:基礎文化知識;高級文化知識;職業知識;實踐、經驗、經歷知識;科技知識;生活知識;社會知識;政治、法律、經濟知識。
行為調控系統:
人的行為調控系統通常包括:心理;道德;觀念;個性;精神;思想。
素質結構元分三個層面:
一、身體素質,這是人的素質載體,沒有這個載體,其他無從談起。
二、人的知識構成。
三、人的行為調控系統。
素質演化元:
素質演化了什麼?
只要具備一定素質的人,都要進行素質的社會演化,也就是人的勞動、工作和社會交往等實踐活動。無論是高素質還是低素質,都將在社會演化過程中得到體現和檢驗。素質演化元除了體現和檢驗人的素質外,同時也在素質演化過程中實現人的價值。人類素質演化過程,產生了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產生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產生了文字文化和非文字文化;以及人類素質演化所產生的其它,以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素質演化,在個人來說,會帶來生活財富,以提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水平或生活質量。
素質演化是三元循環的動力因素
素質演化,無論所創造的物質財富,還是精神財富,無論所創造的社會財富,還是個人財富,都是人生過程為之追求與奮鬥的目標。這一點也是人類素質學三元循環運動發展的動力因素。也是為什麼要提高素質的所在。
在素質演化過程,同時也是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學習與提高的過程。
而且,在素質演化過程中所積累和提升的知識,又再豐富和完善理論。
素質演化原理
素質演化有它自身的原理,包括素質演化的實踐性;素質演化的適位與錯位;素質演化的價值規律;素質演化的多重性原理;素質演化的個體與整體原理;素質演化與人的進化等等。
素質提高元:
教育將知識內化於人的神經系統
這就是人們通常理解的“教育”。因為“教育”可以將人類歷史積累的知識及其技能內化於人的神經系統,以提高素質。
不同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體制,會產生相應的人力資源。因為教育與人的可塑性是直接的關係。
教育的多種形式
人的一生會經歷“親職教育”“學校教育”“職業教育”,以及多種形式的“社會教育”等等。也就是人一生都在經歷著直接或間接,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學習與教育當中。
“教育”就是儘可能地完善人的“素質結構”。換句話說,就是根據時代發展對人力資源的需求,而不斷改善教育模式。
為什麼要素質教育
關於“素質教育”:其實,本沒有“素質教育”這一概念,因為教育本來就在於培養和提高人的素質。例如美國的教育,日本的教育,以及西方國家,他們雖然沒有“素質教育”這一說,可他們本來就遵循“三元循環”法則,注重培養和提高國民素質。只是由於中國歷史文化背景和教育體制的原因,一貫僅以書本知識為培養和考試目的,卻忽視了把書本知識轉換成人的能力,於是,就形成了“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分別。
人類素質學三元循環關係
教育必須遵循“人的素質三元循環規律”,完善人的“素質結構”。或者說,遵循了三元循環規律人的教育,自然是素質教育。
素質結構元--素質演化元--素質提高元,三元互為依存,循環發展,並且形成了三元循環運動發展的基本規律而自成體系。三元循環運動發展的動力因素和動力作用,則是素質演化元。而這最關鍵的一點,往往被人們忽略了。
一、素質結構元的循環關係
素質結構元,也就人所具備一定的素質潛能。素質潛能是相對穩定,相對獨立的,但又不是孤立的。素質結構的形成幾乎取決於素質教育,也就是說素質結構是承前啟後的。承前,是教育與學習來完善和提高素質。啟後,則需要進行素質演化。因為素質演化,則能體現和檢驗素質狀態。同時,也是對素質教育的檢驗。
二、素質演化元的循環關係
素質演化的前提,是在具備一定的素質,即人的潛能。在此基礎上,再與社會外部條件相結合,便可進行素質演化。在素質演化過程中,不僅僅體現人的素質狀態,同時也是檢驗社會對人的素質演化所提供的環境和條件狀態。也就是說,社會不能提供便利寬鬆的素質演化環境和條件,再高的素質也是難以演化的。比如未能就業,比如人力資源浪費。所以,素質演化元不只是素質潛能自身的關係,更涉及到素質演化的社會關係。這在經濟學中,叫做“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另外,人在素質演化過程往往有“創新”,因為在素質演化時,人的智慧閾和思維閾在交合作用下,會產生靈感,智慧火花,這就使人類不斷產生新科學,新技術,新知識。這些新科學、新技術、新知識,不僅豐富和積累著人類文化,也必然進入下一輪循環,將新學科、新技術和新知識,轉化為教育內化的新內容。也就是說素質演化元,承前的是素質潛能,即素質結構元。啟後的是素質教育內化元。
三、素質提高元的循環關係
人類所教育內化的知識,都是從素質演化的歷史長河中積累起來的,所有的文化、知識、都源於人類素質演化的勞動創造。也就是說,教育所“承前”的是素質演化元。各種知識的內化,是通過各種類型的教育與學習來實現的。也就是說,教育內化,就是為了促進人的健康,完善人的知識結構,提升人的品行,即人的“行為調控系統”。教育內化元的社會功能,在於促進人類素質三元循環。但這首先要完善教育內化元本身。比如,多元的素質教育、終身教育、全民教育。並為社會發展對人力資源的需求來設計教育;為人的全面發展來完善教育;為人的素質演化而確立教育目標等等。只有在不斷完善教育內化元基礎上,才可能完善素質結構,才能更好向素質結構元循環,繼而促進三元循環。人的類素質三元循環,如果是高效能循環,則反映這個國家發達、先進。反之則落後。
四、三元循環的動力因素是素質演化元
既然是循環運動發展的,必然存在推動三元循環的“動力”。那么這個動力就是素質演化元。其動力源於人類社會發展與個人的全面發展。人類從客觀到主觀都遵循著這個發展。這發展中包含著人的生存,包含著人的利益,包含著人類幸福,包含著人的價值實現等等。如果沒有人類社會發展和個人的全面發展這個原動力,人類素質三元將停止循環。譬如一個人沒有機會施展才華,他即便是高素質,也可能產生消極。他不會再有學習的積極性。
五、人類素質三元循環呈螺旋式發展人類素質三元,各自成體系,各有其存在形式。各自在完善與發展中進行交替轉化,承前啟後的循環發展。這就是人類素質最基本的活動規律。既然人類素質存在三元循環運動發展的基本規律,那么人類素質的歷史發展過程就不是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而是呈螺旋式上升發展的。
人類素質學所努力解決的問題
人類素質學要努力解決的世界問題
人類素質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提高人的素質潛能和精神境界,提高人的行為能力。使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縮小差距,變得平等、和諧、融洽。當然,有些問題只能從表面上看到,比如經濟的不平等、科技的不平等、軍事的不平等。而歸根到底還是人的素質存在差距。所以,必須要要認識到從問題的源頭——提高人的素質上解決問題。因此,人類素質問題需要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需要引起國際組織的重視。人的素質問題,是全球問題!人類素質學應成為全人類發展的科學!人類素質戰略應成為全球發展戰略! 在那些相對落後的國家,在開發中國家,人類素質學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國民素質,提高生產力水平,消除貧窮,提高生活質量,縮小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與不平等。 在已開發國家,人類素質學重點在於調整人的思想觀念,解決後現代主義精神危機。與此同時,要限制過度消費、過度享受、過度開發,解決人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失衡問題。
人類素質學應努力解決的中國問題
(一)調查分析國民素質現狀,有針對性、有目標的制定一些提高國民素質的戰略及操作措施。 使國民素質得以持續提高。
(二)綜合研究國民素質在三元循環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循環障礙。並研究和制定排除障礙的措施。
(三)研究少數民族素質狀態,制定提高少數民族素質的具體措施,以儘快縮小民族差距,促進少數民族的全面發展。
(四)考察研究落後地區人的素質,制定提高落後地區人的素質方案及措施,使儘快縮小地區差距。
(五)研究素質教育改革,編制素質教育教材教法,使傳統的教育模式逐步向素質教育的方向發展。
人類素質學終極目標
人類素質學首要的是提高人的素質潛能,促進人的素質演化和生產力發展,縮小社會差距,減少社會矛盾,提升人類文明程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但人究竟要朝哪裡發展?人的素質究竟要提高到什麼程度?人需要一個怎樣的社會?人的素質潛能怎樣才能發揮到最佳狀態?人類素質學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撇開不可預測的未來社會能發展到什麼程度、及未來人的素質能提高到什麼程度的問題,僅就現有科學水平,和現有對未來目標提法為依據,來設定人類素質學終級目標,以“共同存在與和諧發展”的目標是比較切合實際的。簡稱為“和諧共存”。
首先,是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的共同存在與和諧發展。前面講到人具有類素質共同特性,人類素質學功能就是在於調整和提高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素質,使低素質人群通過一定的措施或辦法提高起來。使人具備同等的人性和人的主體性,樹立起共同的人性價值觀。以同等的主體性擺脫來自人為的歧視、剝削、不公平、戰爭侵略、弱肉強食。高素質的人群、民族、國家不以自己素質高而無限貪慾,對他人、對他國實行掠奪、侵犯、剝削,製造不平等或不和平事端--而走向高素質的反面,形成高素質悖論。人類素質學以類性、類主體、類本質、類意識來確立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那種友好相處、和平共處、共同存在與和諧發展的人類素質終極目標。
其次是人與自然的共同存在與和諧發展終極目標。也就是可持續發展模式。當人類素質普遍提高以後,人對自然的征服能力也大大提高。我們人類如果貪婪地攫取地球資源,那么這種高素質及其發展必將導致總有一天耗盡資源,致使人類不能在地球上生存下去。所以,我們提高人類素質,要改變那種征服地球、征服自然的觀念為--與自然、與地球友好相處,保護生態資源,保護環境,保護地球的觀念。如果是毀滅人類生存家園的高素質,我們寧可不要。
總之,當人憑現有素質、能力及生產力水平不足以達到理想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時,需要努力提高素質潛能,使人達到最起碼或最理想的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當能達到一定的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後,就要限制對物慾的發展。這時需要更高層次的素質,需要從哲學上、精神上、思想觀念上調整自己的行為。這時的目標素質主要不是對物質的需求與實現,而是人的精神需求與實現。最終使人類能自覺遵循大道自然的法則。
人的素質定義
人的素質定義:即人的潛能
(從以下四個方面闡釋人的潛能)
1、人的內在要素“質的規定性”與“量的規定性”
2、體能、健康、智慧、知識、修養的統一體
3、參與社會實踐和素質演化所表現的能力
4、心靈美與行為美的統一
(關鍵字解釋)人的智慧閾和思維閾
●智慧閾和思維閾
人們常常憑直覺,從表面現象看人的聰明或愚笨。而決定人的聰明和愚笨的就是人的智慧閾和思維閾。智慧閾愈小,其人的智商就愈差,就顯得愈愚笨。智慧閾愈大,其人的智商就愈大,愈聰明。
思維閾也是這個道理。
●何為“閾”?
“閾”,就是一定的範圍,一定的界限,就是極限。任何事物都有一個閾;閾值;閾限。閾限以內就是閾值。大到地球,大氣層,小到粒子、原子、細胞。人的力量有閾限,超過閾限會被壓跨。人的生命有閾限,超過生命閾限會死亡。水的溫度有閾限,到零度會結冰,到100度會達到沸點。這個冰點和沸點就是水溫變化的閾限。地球繞著太陽公轉有閾限,它的閾限就是它的運行軌道。閾限就是事物的規定性,任何事物都在閾限內進行活動。如果事物沒有閾限的規定性,這個世界就會亂套,就會不堪構想。任何事物也是按自身閾值發揮作用,發揮能量。閾值就是事物量與質所產生的量能。閾值和閾限都是客觀的,人類要認識事物,認識世界,從閾的哲學觀出發才更為科學和真實。
●人的智慧閾
智慧閾在這裡就是指一個人的智商神經類型。智慧是先天的生理結果,一般不可改變。比如先天性痴、呆、傻症狀患者,後天一般無法醫好。智慧完全是大腦生理機能的作用。人的大腦結構構成都是一樣的,大腦內部結構的分工也沒有差別。
智慧閾,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造成差別:
1、(可能是)父母遺傳基因的差別。
2、胚胎期母體營養、保養、胎教、精神狀況等的影響作用。
3、嬰、幼兒時期在腦尚未生長成熟時,由於保護及營養供給和腦健康保障差別。
4、成人以後,疾病或意外對大腦的傷害,等等。
●智慧閾的判斷標準
關於智慧閾的判斷標準,目前還沒有嚴格的科學手段檢測出智慧閾。
現僅有的:一是智商檢測手段。其公式是:智商=智齡÷實足年齡×100。如果一個人的智齡與實足年齡相等,則智商為100,為中等智商(智慧閾)。如果智商在120以上,這一類就算智慧閾較大,可算作聰明的一類。如果知商在80以下,其智慧閾較小,就算作愚笨的一類。但這只能作為一般的參考依據,不能作為絕對依據。而且這一方法只適應未成年人智商測驗。
二是蘇州大學張卿華、王文英等研究出版的《人的神經類型測評研究》方法。該成果主要是編制了一套測評人的神經類型的量表。該測評量表經反覆試驗,其結果可信度較高。神經類型測評量表的測評結果,更能說明智慧閾。
三是智慧閾限的生理反應。比如人在思考問題時表現出智慧不夠用、或想不出來、或使勁思維的多了出現腦疲勞、頭痛、頭漲、心悸、失眠等症狀。這是人長時間處於最大智慧閾限下進行思維所產生的一種“生理檢測”。智慧閾的差異是取決於閾值的大小。閾值越大,閾越大。閾值愈小,閾相應的小。所以人的素質參差不齊,這就是個原因。
●人的思維閾
何為思維閾?
思維是建立在正常大腦機能基礎上的智力活動。大腦機能是先天的、載體的物質基礎,也就是前面闡述的智慧閾。人只要有了正常的智慧閾,在一生的成長過程中,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所接觸各種事物,所內化的各類知識或信息將積累為一定的意識、表象、概念。在進行綜合、判斷、推理、分析時稱之為思維。
也就是說,思維的形成要具備三要素:
一、基於正常大腦的智慧閾;
二、要有思維的材料,即文化知識信息等;
三、要有思維對象,即要思維什麼?這三個要素聯繫在一起時就產生了思維過程。
思維閾的形成基於以下三要素
第一,大腦先天智慧閾直接制約著思維活動。智慧閾大,相應對思維過程的支持機能也大。智慧閾小,對思維過程的支持機能也小。這是智慧閾值能量轉換所規定的。好比一台小功率的馬達不可能帶動超負荷的機器一樣。
第二,人所掌握的文化知識和各種信息,作為思維材料和思維工具越豐富,必然思維閾越大。相反則思維閾就小。現實中的人所內化的社會文化知識和信息是千差萬別的,也正因為人所內化的社會文化知識和信息的千差萬別,才形成了人的素質千差萬別。這種千差萬別,正是由知識量、知識類型和神經類型綜合因素形成思維閾。
第三,人所選擇的思維對象,或者說人所面臨的思維對象,有易有難,當遇到較難的思維對象時,就被智慧閾限和思維閾限所限制。也就是說人所選擇的思維對象超過了他的智慧閾和思維閾,這種情況下就發生思維困惑或思維障礙,甚至大腦生理反應不適,腦疲勞。
●思維閾值:
思維閾值的大小,取決於知識內化的多少。知識內化得多,其思維閾值就大,知識內化得少,其思維閾值就小。一個小學生的思維閾值與一個國中生相比較時,不僅小學生的文化知識少了幾個學年,其生活知識、經歷知識也少了許多。所以,思維閾值和思維閾必然小。一個普通農民與一個農業專家相比較時,農業專家的思維閾值必然要比普通農民的思維閾值大得多。思想家的思維閾值,肯定比普通人思維閾值大。
知識是構成思維閾的基本材料,知識又分為機械性知識和悟性知識兩類。
所謂機械性知識,就是文字、詞、數、音節、符號、經歷……等知識單元的記憶和簡單理解。機械性知識產生感性思維。
所謂悟性知識,就是抽象的、理性的、高度概括的知識。這是從諸多感性知識里提煉產生的理論知識。悟性知識的產生,也是基於廣博的機械知識積累,和個人的智慧閾。當一個人的機械知識積累上升到悟性知識後,其思維閾值就自然會擴大。科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音樂家、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一般都是從機械知識到悟性知識而逐步升華的。他們的思維閾比一般人要大。
●開發思維閾
打個比方,人的智慧閾好比電腦的硬碟有一定的存儲功能和存儲空間,這個存儲功能和存儲空間必須要輸入有用的軟體內容,否則就是空盤。人的大腦智慧閾好比硬碟和不同級別的處理器,而開發思維閾就是將知識(軟體)輸入或內化大腦及其神經系統的過程。知識內化的愈多思維閾愈大。因此,只要大腦機能正常情況下,完全可以通過知識的內化和積累來擴大人的思維閾。 但是,思維閾也是有限的,它最終要受到智慧閾的制約和時間、空間的制約而達到極限。比如以個人思維閾來說,一個人可能在知識技能A思維閾大,但在知識技能B思維閾就小。要想使B超過A,就有可能要抑制A,而方可揚B。這就是思維閾的有限開發和揚此抑彼與揚彼抑此規律(簡稱抑揚規律)。這好比鋼琴按鍵,按此鍵,彼鍵要鬆開才能發出準確的音律。所以人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都內化於一身,不可能是全能的。比如一個人在體育上獲得了冠軍,但不一定在其它方面都出色。比如一個人在數學、物理上很出色,但他不一定能當作家,畫家。比如一個雙目失明的人,他可能在聽覺、觸覺方面很敏感。當一個人失去雙臂時,可能雙腳的功能會得到很好的開發。這種抑揚規律從生理學上理解,可能存在一個神經功能分配原理。一個健全人的神經功能要均衡分配到各個健全的器官。當一個人喪失某一肢體或器官時,那么他的神經功能會相應加強分配到其它能動肢體和器官上。人的智慧閾和思維閾同樣遵循神經功能分配原理和抑揚規律。而開發人的思維閾,提高人的素質,客觀上是在時空限及智慧閾限之內進行。
〖特別提示〗:人類素質學屬新學科,還處於幼稚狀態,還需要大家,以及後人的呵護與完善。使該學科更好的為人類發展服務。
人類素質學目錄
序一(劉茂才)
序二(王富仁)
第一章 導論
引言
為什麼叫人類素質學
人類素質學三元理論框架
人類素質學所努力解決的問題
人類素質學終極目標
第二章 人類素質學研究對象、定義、價值和意義
一、人類素質學研究對象和定義
二、人類素質學學科價值和意義
第三章 人的素質與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關係
一、人類素質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二、人的素質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第四章 人類素質發展史提要
一、人類自然屬性素質發展史提要
二、人類社會屬性素質發展史提要
第五章 人的自然屬性素質結構與機理
一、人體基本結構及化學組成
二、骨骼、肌肉和皮膚
三、血液與循環系統
四、呼吸系統
五、消化系統
六、內分泌系統
七、腦及神經系統
八、感覺器官
九、四肢
十、人體結構整體機能
第六章 人的社會屬性素質結構
一、文化結構
二、知識結構
三、智慧閾和思維閾
四、思想/道德/精神/心理/觀念
第七章 人的身體素質與社會素質交合
一、素質交合所形成人的潛能
二、素質交合所顯示的素質最佳化或缺陷
第八章 人類素質演化的基本原理
一、素質演化原理
二、人類素質演化了什麼
三、素質原形與演化效能
四、素質演化條件與環境
五、素質演化障礙
六、結論
第九章 教育內化與素質提高基本原理
一、教育內化及素質提高原理
二、教育內化範疇
三、關於提高身體素質
四、體育運動對增強體質的作用
五、關於提高人的社會素質
六、關於素質教育
第十章 人類素質三元循環關係
一、人類素質結構元的循環關係
二、人類素質演化元的循環關係
三、教育內化元的循環關係
四、三元循環的動力因素是素質演化元
五、人類素質三元循環呈螺旋式發展
第十一章 人類素質研究與提高方法論
一、提高人的素質基本方法
二、研究提高身體素質一般方法
三、研究提高社會素質一般方法
四、素質結構指標體系研究
五、人類素質微觀研究方法
六、人類素質巨觀研究方法
七、人的素質比較研究
八、民族素質研究
九、職業素質研究
十、個體素質研究
十一、社區、群體素質研究
十二、要培養全民的素質意識
十三、學與用
十四、教人做人
十五、吃苦--是素質形成不可或缺的
十六、科普--使人成為現代人
十七、首先要提高領導者的素質
十八、要注重提高婦女素質
十九、全民健身在於行動
二十、關於親職教育
二十一、關於調控人的行為調控系統
二十二、關於職業教育
第十二章 人類素質學相關問題研究
一、創造有利於提高人的素質的社會環境
二、完善社會教育體系
三、人類素質學與可持續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附:《盧迅為國民素質奔波》
跋:人生和事業是血與淚的跋涉
人類素質學英文目錄
Science of Human Quality
Contents
Preface(Ⅰ)…………Liu Maocai
Preface(Ⅱ) …………Wang Furen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 Preface
2. Why it is called science of human quality
3. Trinary theory frame of science of human quality
4.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science of human quality
5. Ultimate aim of science of human quality
Chapter 2 Object, definition,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science of human quality
1. The study object and definition of science of human quality
2.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science of human quality
Chapter 3 Relation of human quality and human societ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1. Relation of human quality and human society
2. Relation of human qualit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Chapter 4 Summary of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quality
1.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human natural attributes
2. Summary of development history of human social attributes
Chapter 5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Human Natural Attributes
1. Basic structure and chemical components of human body
2. Bones, muscle and skin
3. Blood and its circulation
4. Respiratory system
5. Digestive system
6. Internal system
7. Nervous system
8. Sense organs
9. Limbs
10. Integrity of human being
Chapter 6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Human Social Attributes
1. Culture structure
2. Knowledge structure
3. Wisdom limit and thought limit
4. Thought, morality, spirit, mentality and concept
Chapter 7 Integrity of Human Physical Quality and Social Quality
1. Integrity of qualities results in potentiality
2. Integrity of fine qualities or defects in quality structure
Chapter 8 Basic principles of Evolution of Human Quality
1. Principles of quality evolution
2. What has human quality developed?
3. Quality stereotype and evolution effect
4.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 of quality evolution
5. Obstacles to quality evolution
6. Conclusions
Chapter 9 Intern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1. Intern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and principles of quality improvement
2. Scope of intern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3. On improvement of physical quality
4. Functions of sports in building up health
5. On improvement of social quality
6. On quality education
Chapter 10 Circulating Relation of Three Parts of Human Quality
1. Circulating relation of human quality structure
2. Circulating relation of human quality evolution
3. Circulating, Chapter elation of intern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4. Driving force of trinary circulation is quality evolution
5. Spiral development of trinary circulation of Human quality
Chapter 11 Methodology of Human Quality Research
1. Basic Approaches to improve human quality
2. General methodology of researching and improving human physical quality
3. General methodology of researching and improving human social quality
4. Study of target system of quality structure
5. On micro cosmic study of science of human quality
6. On macrocosmic study of human quality
7. Comparative study of human quality
8. Study of national quality
9. Study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10. Study of individual quality
11. Study of community quality and mass quality
12. National quality sense should be developed
13. Study and application
14. How behave oneself
15. Hardships are indispensable in quality education
16. Popular science makes a modern person
17. The key is the quality of all leaders
18. Endeavor to improve quality of women
19. Body-building of whole nation lies in action
20. On family education
21. On adjustment system which adjusts human behavior
22. 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hapter 12 Research of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Science of Human Quality
1. Create favorable social environment to improve human quality
2. Better social educational system
3. Science of human quality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jor bibliographies
Appendices:
I. Reports about Lu Xun
II. Lu Xun is busy worki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quality
…… Yang Yonghui
Postscript: Life and career is a long and difficult journey with blood and tears
部分參考文獻
部分主要參考文獻
司馬雲傑著《文化價值論》、《文化主體論》,山東人民出版社
袁貴仁著《人的素質論》,中國青年出版社
施欣欣等著《親職教育ABC》,中國紡織出版社
徐永康編著《幼兒啟蒙ABC》中國紡織出版社
梁中堂著《人口素質論》,山西人民出版社
莊駒著《人的素質通論》,1988年出版
韓民青著《人類論》,1988年出版
盧迅調研報告《陝西商洛地區素質工程》,1990年
谷書堂等著《勞動力經濟研究》,1998年出版
(意)奧雷里奧·佩西著《人的素質》,遼寧大學出版社
盧迅論文“低素質形成的幾個怪圈”,人才與現代化1994.2期
黃全愈著《素質教育在美國》,1999年出版
(美)斯塔夫利阿諾著《全球通史》1999年出版
《國外職業技術教育》1997年出版
《魯迅全集》一卷、三卷、四卷、六卷、七卷、八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于吉人等編《人體生理學》1998年版
劉方主編《人體解剖學》,1995年版
張卿華等著《人的神經類型測評研究》1993年版
盧迅“人的素質與生產力”內蒙古社會科學1993年4期
黃崴著《主體性教育論》1997年版
(日)池田榮一等著《終身教育大全》,1987年版
盧迅“人的素質三元循環運動發展的基本規律”,內蒙古社會科學1994-2期
唐河主編《世界文明史·古代卷》《世界文明史·近代卷》1998年版
《中外教育比較史綱·古代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陳宇等著《人力資源經濟活動分析》1993年版
人類素質學課程講義綱要
《人類素質學》課程講義綱要
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第三課時代導論)
人類素質學產生的時代背景分析
1、研究人類素質學的緣起與過程
2、傳統教育模式概述
封建制度下的教育與文化之觀念
封建制度下的教育模式認知及其觀念
新中國教育改良的教育模式(應試教育是八股的改良)
第二課時
市場經濟之改革開放對傳統教育模式的衝擊
1、以市場經濟為中心的“指揮棒”的教育改革
2、市場經濟的實效性迫使教育的實效性
(實際意味著迫使中國教育必須從教育改良向教育改革過度)
3、市場經濟及其新時代發展,強烈要求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
4、但是,素質教育在沒有一套理論支撐情形下的教育改革之困惑
第三課時
為什麼叫人類素質學
從五個方面闡述
(並演示怪圈示意模型)人類素質學核心理論是“人的素質三元循環運動發展的基本規律”
人類素質學所解決的問題
人類素質學的目標
人類素質學要努力解決的世界問題
人類素質學要努力解決的中國國民素質問題
人類素質學的終極目標
第四課時
人類素質學研究對象、定義
(幾個主要研究對象)
人的素質結構為研究對象
人的素質演化為研究對象
教育內化與素質提高為研究對象
個體素質為研究對象
群體素質為研究對象
民族素質為研究對象
職業(或行業)素質為研究對象
其他延伸研究對象……
人類素質定義演示與描述第五課時
研究人類素質學的價值和意義
人類素質學有助於社會生產力提高
有助於提高人的生存能力
有助於提高人的生命質量
有助於人的全發展和價值實現
可以縮小人類素質差距
可促進人類文明、和平、及可繼續發展
有助於對人類自身的認識
人類素質學的哲學意義
第六課時
人的素質與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關係
人的素質與人類社會的基本關係
人類素質對科學發展的作用關係
人的素質對經濟發展的作用關係
人的素質對社會文明的作用關係
人的素質與自然環境的適應
地方病對人身體素質的影響
人與自然的依存關係
第七課時
人類素質發展史提要
人類自然屬性素質發展史提要
人類社會屬性素質發展史提要
第八課時
人的自然屬性素質結構與機理
人體基本結構及化學組成
骨骼、肌肉和皮膚
血液循環系統與呼吸系統
消化系統及內分泌機能
第九課時
人的自然屬性素質結構與機理——神經系統與感覺器官
神經系統基本結構
神經系統的活動方式神經纖維的分類和傳導特徵
神經系統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神經系統對內臟功能的調節
感覺器官:
感受器的適宜刺激
感受器的換換能作用
四肢的功能
人的整體性:協調的整體
能動的整體
智慧的整體
第十課時
人的社會屬性素質結構與機理
文化結構
語言文化
文字文化
物質文化
生活文化
知識結構(演示圖解)基礎文化知識系統
職業知識系統
社會知識系統
科技知識系統
高級文化知識系統
生活知識系統
政、經、法知識系統
實踐、經歷、經驗知識系統
其他知識系統
第十一課時
人的智慧閾
關於“閾”的解析,
智慧“閾”的先天性
測試智慧閾的方法之一(圖解80.8)
人的思維“閾”
關於思維“閾”的解析,思維閾值,
思維閾的可研發性
關於人的行為調控系統及其修養
思想,道德,精神,心理,觀念,個性
第十二課時
人的自然屬性素質結構與社會屬性素質結構的整體交合
身體素質結構交合
社會屬性素質交合
二者的整體交合形成人的潛能素質結構最佳化交合
素質結構缺陷交合
第十三課時
人類素質演化的基本原理(上)
素質演化的實踐性
素質演化的適位與錯位
素質演化的價值規律 潛在價值向顯性價值轉一換
素質演化的價值規律
利益驅動律
期望價值與現實價值
素質演化的價值肯定與價值否定
第十四課時
人類素質演化的基本原理(下)
(用圖演示)素質演化的多重性原理
素質演化的個體一整體原理
人類素質演化了什麼? 演化了一部人類發展史
演化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經濟
演化人類文化與科學
演化了物質品和精神產品
第十五課時
素質原形與演化效能
超常型素質原形及演化效能
最佳化型素質原形及演化效能
一般型素質原形及演化效能
缺陷型素質原形及演化效能
其他類型素質原型及演化效能
素質原形的動態與靜態
素質演化的條件與環境
五個方面的社會環境與條件
社會條件與環境
國家條件一環境
集體條件與環境
家庭條件與環境
自然條件與環境
第十六課時
素質演化障礙
社會的六個方面障礙
政治、政策、法律的障礙
單位和家庭的障礙
個人的障礙
自然環境的障礙
素質演化在三元循環中的作用素質演化障礙對素質的消極作用
第十七課時
教育內化與素質提高原理
(附示意圖演示)
教育內化範疇
胎育與嬰幼兒啟蒙教育內化
學校教育內化
職業教育內化
親職教育內化
社會教育內化
終身教育內化
自學內化
直接教育與間接教育
全民教育
其他教育
第十八課時
關於提高身體素質
健康的身體素質是整體素質的載體
體育教育與全民健身
體育運動對增強體質的作用 對運動系統的作用
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對循環系統的作用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對神經系統的作用
對力量和速度的作用
對耐力、靈敏、柔韌的作用
對自然環境的適應
第十九課時
關於提高人的社會素質
打牢基礎文化
豐富知識結構
注重培養實踐能力
善於吸收傳統的、現代的、外來的知識
要善於開發思維閾
關於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異與同
素質教育的一般方法
素質教育要研究社會和經濟發展對人力資源的需求
第二十課時
人類素質三元循環關係(附圖演示)人類素質結構元的循環關係
人類素質演化元的循環關係
教育內化元的循環關係
三元循環運動發展的動力因素
教育改革須遵循人類素質三元循環規律
國民的素質教育須遵循人類素質三元循環規律
第二十一課時
(以下是操作與方法探討)
提高人的素質基本方法
確定提高素質的範圍和對象
掌握提高素質對象的現有素質狀態
確立提高素質的目標、教材、及方法
提高素質應具備的條件
時間計畫與考核標準
第二十二課時
提高身體素質的一般方法
先天和後天身體健康是可以提高的人的健康意識與健身方法
心靈健康與身體健康的和諧
現代生活與亞健康之弊病的消除
第二十三課時
研究和提高人的社會素質一般方法
明確人的類屬性,根據人的類屬性素質缺陷為研究對象和提高目標
研究和提高人性共同遵循應俱備的素質內容
研究人類發展新知識內化方法
關於素質結構指標系統的研究
明確現時代和未來對人的素質結構的需求
在明確以上需求情況下,研究各行業各類考試測評標準系統
研究符合時代要求的行為調控系統
第二十四課時
關於人類素質學的巨觀研究方法
關於人類素質學的徽觀研究方法
關於人的素質比較研究方法
第二十五課時
關於民族素質研究與提高(主要是少數民族)
主要研究少數民族之民族特性對素質的制約或障礙
關於職業素質研究與提高
一方面是職業技能的
一方面是職業道德的
關於個體素質研究與提高
第二十六課時
提高與研究國素質相關問題探討
培養全民的素質意識
學與用
教人做人
關於受苦教育
第二十七課時
科普與素質教育
領導者的素質研究與培養
要注重提高婦女素質
特殊人才素質研究
第二十八課時
研究和提高人的行為調控系統
創造利於提高國民素質的社會環境
完善社會教育體系
人類素質學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