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家鄉--地球/中國小自然科普叢書

人類的家鄉--地球/中國小自然科普叢書

《人類的家鄉--地球》由李鳳麟、馮鐘燕、厲大亮所著,《人類的家鄉--地球》是《中國小自然科普叢書》中的一冊,根據編寫分工介紹地球的一個重要部分,即固體地球,也就是地球外殼,平常人們稱之為地殼。它不包括地表的水圈和大氣圈。本書內容大部分局限於地殼(約5萬米厚),因為人們對地殼已經了解得相當深入了,而對地殼以下的深部狀況,則知道得還不夠多。

基本介紹

  • 書名:人類的家鄉--地球/中國小自然科普叢書
  • 出版社: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 頁數:181頁
  • 開本:16
  • 作者:李鳳麟 馮鐘燕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5370007X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人類的家鄉--地球》由李鳳麟、馮鐘燕、厲大亮所著,地殼經歷了幾十億年的演化發展,書中辟專章(第四章)論述。至於促成演化發展的地質動力或地質作用,大致可分為內力和外力兩種。內力在本書第三章內加以討論,其內容包括成礦作用(礦產資源的形成)、火山與岩漿作用、變質作用、地震、構造運動、板塊構造和造山活動等。外力是造成現代地表種種形態(即地貌)的成因。外力地質作用將在本叢書的另一冊(《人類生存的環境》)中作詳細介紹。
本書最後一部分概略地闡述了地質科學的現狀和前景,並著重討論了當前人們關注的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地球
第一節 無限宇宙中的一員——地球
第二節 地球的圈層一
第三節 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場
第二章 地殼的物質
第一節 地殼的元素
第二節 地殼的礦物
第三節 地殼的岩石
第三章 岩漿活動及地殼運動
第一節 地質作用
第二節 外力地質作用
第三節 內力地質作用
第四節 火山與岩漿作用
第五節 地震
第六節 構造運動
第七節 海洋地質
第八節 板塊構造與造山運動
第四章 地球的形成與地球歷史
第一節 地球的起源
第二節 地球年齡及地質年代表
第三節 地球早期歷史概述及生命的出現
第四節 化石——地球上生命進化史的唯一證據
第五節 顯生宙地球歷史及生物群
第五章 礦產資源
第一節 礦床和礦床學
第二節 礦產和礦床分類
第三節 內生礦床
第四節 外生礦床
第五節 變質礦床
第六節 礦床的次生變化和形狀
第七節 能源礦產
第八節 鐵礦資源和海洋礦產資源
第九節 礦產勘查
第六章 結束語——地質科學與人類的未來
第一節 地球科學與地質科學
第二節 人類與地球——令人迷惘的關係
第三節 柳暗花明又一村——地質資源的再思索
第四節 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必須保護環境

文摘

茫茫宇宙無邊無際,人們難以想像。人們親身體驗到的眾多事物都是有限的,而宇宙卻是無限的。宇宙中有著大大小小的不同規模和不同狀態的天體,小到宇宙塵埃,大到半徑比太陽大1800餘倍的恆星。所有天體在宇宙中的分布,絕非雜亂無章,而是組成大小、形狀、數目都差異極大的星系。現在能觀測到的星系大約有2000萬個,如果觀測精度能再提高,則其數目還會增加,估計可能在10億個以上。我們人類就生活在一個叫做銀河系的星系中的一顆體積不太大的行星——地球上面。宇宙距離我們的生活既遙遠又親近。親近指的是我們所在的地球正是宇宙中極渺小的一部分,遙遠指的是宇宙太大了,除了地球之外,我們人類距離宇宙中的各種大小星體又都是那么遙遠。
還應該補充一點的是,宇宙可能是無始無終的。它的歷史到底有多么久遠,至今也沒有定論。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大約起源於100億到200億年前。但宇宙是永遠膨脹下去,還是停止膨脹或者再逐漸收縮,卻沒有人提出更詳盡的說明。反正宇宙對我們來說太遙遠了,宇宙中的一員——地球卻是我們人類的存身之地。讓我們把視線從遙遠的宇宙逐漸收回到我們的身邊吧!
夏夜晴空一條銀河縱貫夜空,它就是由1000多億顆恆星組成的銀河系。中國民間有“七月七牛郎會織女”的神話傳說,傳說中的銀河正是古人用肉眼所看到的銀河系。“牛郎”和“織女”是銀河兩岸的兩顆比較亮的星。說來你也許不信,織女星(西方叫天琴α)距地球27光年(光線一年走過的距離為9.4605萬億千米,一般天體之間距離極大,均以光年為單位),體積是太陽的10倍,溫度比太陽高4000℃,發出的光是太陽的50倍,是天空中最亮的恆星之一。牛郎星比織女星略小,距地球也有16光年。牛郎星與織女星之間的距離約為14光年。這樣的距離,乘時速100千米的火車,不停息地賓士,也要1.5億年才能到達。
天空中閃亮的星並不都是銀河系中的恆星,有一些是銀河系以外的大小不等的星系,由於距離遙遠,望去好似恆星般的光點,這些統稱為河外星系。而另外一些則是太陽系中本身不發光的行星,如金星等。
銀河系中的恆星和銀河星雲在平面上的分布呈旋渦狀,從中心向四周散開。這些恆星的分布相對集中於一個中間高凸的鐵餅狀空間範圍中,從側面看去非常明顯。太陽系恰巧在這個餅狀物中,因此,人們看到的銀河系才成為條帶狀(圖1.1)。
太陽作為銀河系的一員,位於距銀河中心約3.3萬光年處,從圖1.1(下)中可以大體看出它的位置。太陽及圍繞著它旋轉的行星、小行星、彗星和行星的衛星組成太陽系。行星不能發光,只能反射太陽光。地球就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地球與水星、金星、火星的共同特點是距太陽近、體積小、密度大、衛星少,而且其表層是固體的,含重元素較多。這些行星統稱類地行星。絕大多數小行星呈環帶狀分布於火星軌道與木星軌道之間。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遠離太陽,體積大,密度小,衛星多,其表面不是固體的,含輕元素,尤其是氣體元素較多。它們被稱為類木行星。冥王星的特徵與類地行星近似,但距太陽最遠,被視為例外。彗星以長橢圓形或拋物線形軌道繞日而行,其組成也迥異於行星。行星多具有衛星,已知地球有l顆衛星,火星2顆,木星13顆,土星10顆,天王星5顆,海王星2顆,冥王星1顆。尚未發現金星和水星有衛星。
宇宙中至今尚有極多,甚至大部分秘密尚未揭曉。太陽系中也充滿了秘密,人們甚至對許多行星的情況也不十分清楚。相對來說,人們對地球了解較多。
地球是一顆美麗的行星,被它反射出的太陽光呈蔚藍色,還被一條條雲帶所盤繞,粗粗看去是個很圓的球體。這是從人造地球衛星上看到的地球的形狀,與古人所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
查一下不同的工具書對地球形狀的描述,就能發現其說法不一。《辭海》稱它為扁球體,《地質辭典》稱它為橢球體,《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中稱它為扁球體或旋轉梨狀體,此外還有旋轉橢球體、三軸橢球體之說。這些描述要比球形精確多了,因為這是差不多從近代科學發展以來,用多種方法反覆測量而得出的。即使是這樣的描述,仍與地球的形狀相去甚遠。至於說地球表面凹凸不平像個橘子,雖然是形象化的比喻,也頗有新意,但卻依然不準確。
確切地說,地球是個表面凹凸不平,南北兩半球不對稱,南極略凹人,北極略凸出,赤道面略呈橢圓形,其長短半徑相差不多,赤道半徑大於兩極半徑的梨狀體。但是由於地球對於人來說實在是太大了,在人類的眼中和不精確的間接測量中,它的幾個半徑長度差異和南北極不對稱的差異被誇大了,而地球本身卻被縮小了,所以才造成了上面的說法各不相同。
P2-5

序言

地球科學,簡稱地學。顧名思義,它是研究地球和包圍著它的水圈和大氣圈的形成、組分、結構、構造及其運動規律的學問。地球科學包括三大分支:研究地殼和地球內部的地質科學;研究地球所有水體的水文科學;研究大氣圈的物理、化學性質和大氣及其運動的大氣科學。此外,還包括研究地球的表層、水和大氣及其與人類和生物關係的地理科學。面對範圍如此廣泛的研究對象,人們不得不把它們分割開來進行研究。因此,各大分支又劃分為許多學科和亞學科。地球科學中已經命名的學科不下100個。例如,地質科學又分為:研究地殼的礦物學、岩石學和礦床學等;研究地球構造的大地構造學和構造地質學等;研究地球形成約46億年以來發展史的地史學等;研究沉積地層及其化石的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等;以及研究地形的地貌學等等。水文科學又分為:水文學、海洋學、湖沼學、冰川學和水文地質學等。大氣科學又分為:氣象學、大氣物理學、天氣學、氣候學和海洋氣象學等。地理科學又分為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等。
地球科學與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息息相關,為人類生活和生產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例如,地質學教會人們怎樣找到各種礦產並確定其儲量;我們已經發現並開發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今後還將繼續發現和開發。鋼鐵工業急需的鐵礦和錳礦等原料仍感不足,要依靠地質工作者的不斷努力去尋找。金礦是貴重金屬金的原料,亟須大力發現和開發,以增加國家財富。各種有色金屬,如銅、鉛、鋅和鎢等礦的不斷發現和開發,都直接為相關工礦企業服務,推動著生產力的發展。水文學指導著水利工程的壩址選擇和勘探、民用農用工業用地下水的尋找和溶洞水的利用。對水(地面水和地下驗,使它逐步壯大和完善。更希望通過多種途徑擴大這一基金,以支持更多的優秀科技著作的出版。
這次獲得江蘇省金陵科技著作出版基金補助出版的科技著作的順利問世,還得到參加評審工作的教授、專家的大力支持,特此表示衷心感謝!
江蘇省金陵科技著作出版基金管理委員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