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旅遊干擾下太行山獼猴的社群特徵和繁殖生態研究》是依託鄭州大學,由路紀琪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類旅遊干擾下太行山獼猴的社群特徵和繁殖生態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路紀琪
- 依託單位:鄭州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獼猴華北亞種是中國所特有的一個獼猴亞種,目前僅分布於太行山南端地區-世界上野生獼猴分布最北的區域。獼猴對環境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其社會結構的多樣性及其變化是學者們長期關注的課題。人類的旅遊干擾不可避免地對非人靈長類動物產生多方面的影響。本項目擬在以往對野生太行山獼猴研究的基礎上,以旅遊景區長期半封閉管理模式下的獼猴種群為對象,採用野外調查、室內檢測分析等巨觀和微觀結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旅遊干擾條件下太行山獼猴的社群結構特徵、繁殖生物學特徵、遺傳多樣性現狀等,揭示人為干擾條件下獼猴在繁殖生態、社群結構、遺傳多樣性等方面的回響機制,回答靈長類社會形態進化中有關自然選擇與適應的理論問題,發展和完善獼猴社會生物學領域中社會組織和結構與環境關係理論;為今後進一步開展獼猴在中國的起源、適應與變異等研究奠定基礎;為其他類似旅遊區野生動物保護提供一較好的研究範式。
結題摘要
獼猴華北亞種(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為中國所特有,目前主要分布於太行山南端地區。本研究在濟源市五龍口風景區,基於野外調查和歷史數據,分析了獼猴的種群動態、繁殖生態;在個體識別的基礎上,採用目標動物法和全事件記錄法,分析了旅遊干擾下獼猴群內個體的優勢等級;調查了獼猴活躍度和殘疾狀況;基於糞便激素含量,分析了獼猴應激水平的季節變化、遊客數量和空間分布、個體社會等級對應激水平的影響;對比研究了不同人類干擾下獼猴的日活動節律和時間分配、個性化和行為序;觀察並記錄了的死嬰攜帶行為和雙胞胎誕生事件;研究了個體間面部相似性與親緣距離的關係;探討了社會和氣候因素對獼猴出生性比的影響;採用麥克考斯特氏計數法,分析了氣溫和遊客數量對獼猴腸道寄生感染的影響。結果表明:1、景區獼猴種群的增長模型為Nt = 71.637e0.082t,年均增長率8.92%;2、成年雌性的分娩時間從2月一直延續到8月,平均分娩日期為5月10日,為非季節性繁殖;3、在人類旅遊干擾下,獼猴的等級結構呈現出更加嚴格的線性等級關係;4、獼猴的活躍度與遊客人數的自然對數顯著線性相關;猴群內有較多的殘疾或發育異常個體(主要為雄性個體);5、成年雄性獼猴的糞便皮質醇激素呈單峰型,以6、7月份最低,1月前後最高;獼猴糞便皮質醇激素水平與溫度顯著負相關;6、糞便皮質醇激素水平與遊客-獼猴的互動度、遊客數量間均無顯著相關性;7、成年雄性的年齡與社會等級、糞便皮質醇激素水平及其變異係數間均無顯著的相關關係,而社會等級與激素水平及其變異係數均顯著相關;8、獼猴群有三個攝食高峰期,其中兩個高峰與遊客投食有關;遊客人數增加使獼猴的攝食比例減少,運動行為和休息行為的時間比例增加;9、冒失類和謹慎類獼猴的活動行為核心均為行走和獨坐,冒失類獼猴的行為序交織成較密的網狀,而謹慎類個體則呈線狀聯繫;10、死嬰攜帶行為為長期攜帶;11、雙胞胎嬰猴的發育比單生嬰猴慢,但18周齡時已基本無差異; 12、個體間親緣距離越近,面部相似度越高;13、在所有母系、高等級和中等級單元中,均無明顯出生性比偏倚。但見於低等級母系單元。前一年降水量與出生性比正相關,而群體大小與當年的冬季氣溫的互動作用對出生性比無影響;14、共檢出獼猴腸道寄生蟲7種,總感染率為97.95%;環境溫度、遊客數量對獼猴腸道主要寄生蟲的EPG值無明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