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講義稿

人類學講義稿

《人類學講義稿》是2011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銘銘。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主要講述了人類學的理論和取得的成就。

基本介紹

  • 書名:人類學講義稿
  • 作者王銘銘 
  • ISBN:978-7-5100-3530-2/C·152
  • 頁數:646 
  • 定價:88.00元 
  •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 出版時間:2011-9 
  • 裝幀:平裝 
  • 開本:787×1092毫米  1/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編輯推薦,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為王銘銘教授多年來教學經驗的精華,可稱得上是專為國內學習人類學的學生量身打造的本土教材。
上篇系統分析了西方人類學的類別和發展路徑;
中篇集王銘銘教授多年研究體會,針對西方人類學,提出其局限,並探究解決這些局限的出路之所在。
其中,必須強調的是,於內容上講,三篇雖無輕重,可是就篇幅上看,
下篇約占全書三分之二的篇幅,講述了中國人類學的發展路徑,細縷中國人類學在先輩們的努力下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同時,又看到了中國人類學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終,為中國人類學指出了一條自身特色與世界抱負相結合的道路。

作者簡介

王銘銘, 人類學家, 倫敦大學人類學博士, 現為北京大學教授、 中央民族大學特聘教授。
王銘銘作品宏富, 其代表作包括田野志《溪村家族》,探討了古代中國的世界觀及其現代命運的《逝去的繁榮》 《走在鄉土上》 《西方作為他者》 ,學術隨筆《漂泊的洞察》 《無處非中》 《心與物游》 , 以及人類學導引作品《人類學是什麼》(2003年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 ,
同時主編有人類學專業期刊 《中國人類學評論》。

編輯推薦

·突破傳統,漫溢自我思想  本書打破了只是簡單的羅列概念和事例的傳統教材模式,在系統介紹人類學基本理論的同時,為學生提供的是一種治學與研究的方法,啟發讀者思考。書中各篇均為王銘銘教授教學體會之表達,以其對人類學的認識實踐,讓學生和愛好者感知學科的內在力量。
·獨特視角,重構人類學  作者概括性地敘述了西式人類學諸種類型的特徵和內涵,人類學在分類與社會、親屬制度等方面研究的主要成就,集中反映了作者所理解的人類學面貌,進一步指出西式人類學的一般局限,並思考克服這一局限的“出路”。作者以“文明”作為關鍵字來重構人類學,在“他者觀”和“文明論”這一綜合體的人類學形式下,辯證地審視西方中心主義,抱持天下觀,實現各文明之間的對話。
·連貫百年,反思地繼承  作者立足於中國人類學研究的“自身特色”,用將近三分之二的篇幅,講述了中國人類學的發展路徑,細縷中國人類學在先輩們的努力下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並藉助對20世紀前期中國論述的回歸,反觀20世紀後期以來學科建制之亂的成因,並基於此,對人類學提出一種綜合性的論述。

目錄

說明1
致謝14
上篇1
第一章人類學作為人文科學3
一、人類學5
二、文明與文化:人類學與歐洲的“民族自覺”9
三、民族學、社會人類學與文化人類學10
四、作為人文科學的人類學16
五、情景化的人類學19
六、遭遇“寫文化”22
第二章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分類研究27
第三章親屬制度:縱式、橫式與觀念35
一、縱式:繼嗣理論39
二、橫式:聯姻理論43
三、作為觀念的親屬制度44
四、“家”的不同含義47
第四章《論禮物》:“物的社會生命”及其限度49
第五章經濟嵌入“非經濟領域”的方式61
一、“經濟”的文化土壤65
二、實質主義70
三、物、不平等與威望74
四、從生態到世界體系75
第六章從“沒有統治者的部落”到“劇場國家”85
一、“沒有統治者的部落”88
二、權威、權力與比較政治學的終結91
三、“劇場國家”95
第七章從“禮治秩序”看法律人類學及其問題101
一、禮治秩序103
二、與法律人類學相關的思考109
第八章一篇講稿透露出的人類學宗教觀119
一、宗教人類學121
二、埃文思?普里查德對人類學宗教觀的反思與預見128
第九章神話學與人類學139
一、維柯、盧梭與赫爾德145
二、繆勒146
三、弗雷澤的《金枝》147
四、涂爾幹、莫斯的《原始分類》與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148
五、列維?史特勞斯150
六、韋爾南154
七、伊利亞德與巴赫金157
第十章符號人類學與“象”的理論163
第十一章文字的魔力:關於書寫的人類學171
一、無文字主義173
二、巫術作為文字的源頭176
三、占卜與文字的通神明、類萬物作用179
四、書寫文字的“拜物教”與“理性”185
第十二章藝術人類學:藝術與藝術家的魅惑191
第十三章文化會消失嗎?201
中篇213
第十四章“自我與普遍同情之間的平衡”215
一、“貴氣十足的蒙昧人”217
二、野蠻與“失落的文明”223
第十五章說“文明”229
第十六章從《癲狂與文明》看通常的人類學觀235
第十七章從“當地知識”到“世界思想”——對民族志知識的反思241
一、認識姿態245
二、英國人類學249
三、格爾茲與美國人類學255
四、面對混合的世界259
五、歷史與思想265
第十八章我所了解的歷史人類學269
一、無歷史的人類學270
二、有歷史的人類學273
三、對“新鮮事物拜物教”的省思276
四、歷史意識問題278
五、三種社會形態281
六、幾種“歷史感”282
附: 文化史——從梁啓超那裡“再出發”286
第十九章超社會體系——文明人類學289
一、“超級微觀的世界界限”293
二、國族與世界體系296
三、“並接結構”中的“超社會體系”302
四、社會學年鑑派民族學:文明作為“超社會體系”308
五、文明史、技術學與“超社會的社會”314
六、文明:“融合”同時是歷史與價值321
下篇329
第二十章文字這把“雙刃劍”——從一個“反例”看331
第二十一章鄉村與文明:過程與觀念的想像345
一、村莊研究347
二、村莊研究的批評:“漢學人類學”350
三、村莊研究:恢復與創新352
四、村莊的歷史想像(1):文明進程中的“地方”356
五、村莊的歷史想像(2):觀念形態360
六、再思村莊362
第二十二章口述史、口承傳統與人生史367
一、口述史368
二、作為口述史的人類學369
三、口述史與口承傳統371
四、人生史374
第二十三章民族志與“四對關係”377
一、民族志在人類學中的位置378
二、現代民族志及對它的批判379
三、民族志中的“四對關係”381
第二十四章從“朝聖”看作為“歷史中的文化翻譯”的人類學385
一、翻譯與歷史388
二、封禪的研究390
三、與“郊祀”的可能關係392
四、等級制的宇宙觀396
五、香會與刈火398
六、香火的縱向性402
七、人類學與“上下關係”404
第二十五章儀式研究與社會理論的“混合觀”409
一、儀式研究410
二、從“混合論”看社會理論的局限413
第二十六章葛蘭言何故少有追隨者?417
第二十七章從禮儀看中國式社會理論427
一、拉德克利夫?布朗之後431
二、司馬遷逝世之前:有別於宗教的禮儀435
三、葛蘭言、“封建”與禮儀438
四、交錯的歷史、現代性與被壓迫的傳統442
五、埃利亞斯、“civilité”與“禮”446
第二十八章“中間圈”——民族的人類學研究與文明史451
一、學科名稱之力量消長454
二、人類學民族研究定位何在?457
三、從核心圈到中間圈459
四、民族研究、社會科學與文明史467
第二十九章中國——民族體還是文明體?473
一、強國主義民族學474
二、強國主義民族學的新面相476
三、從文明體向民族體的轉變477
第三十章從中國看“超社會的社會”:錢穆啟發481
第三十一章民族學與社會學之戰485
一、缺乏整體觀的民族志或社會學490
二、史祿國與另一種民族志494
三、民族學與民族史496
四、北與南:兄弟鬩牆501
五、“前事不忘後事之師”505
第三十二章吳文藻、費孝通的“中華民族”理論511
一、吳文藻先生與他的“民族與國家”512
二、費孝通與他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523
第三十三章費孝通的雞足山與林耀華的涼山539
第三十四章從潘光旦的土家研究看“民族識別”545
第三十五章民族地區人類學研究的方法與課題585
一、民族志研究588
二、文獻、學術史與形象史590
三、政治經濟學在民族關係分析中的運用592
四、從族群性到“由不同文化構成的文化”593
五、比較宗教—政治學、城鎮史、人物史595
六、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597
參考文獻601
索引63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