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向何處去?

人類向何處去?

人類向何處去一書旨在討論如何追尋世界本相,尋求人類良好的生存環境,探討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通過對古今東西方哲學思想的比較,肯定東方哲學尤其是以《老子》為首的中國古代哲學的大智慧,呼籲人類在維護動態平衡等的問題上重視東方哲學,以期東方哲學得到振興,並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基本介紹

  • 書名:人類向何處去
  • 作者陸壽筠
  • ISBN:9789881592972
  • 類別:哲學
  • 頁數:165
  • 定價:¥22.40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精彩書摘,

內容簡介

《人類向何處去》一書旨在討論如何追尋世界本相,尋求人類良好的生存環境,探討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通過對古今東西方哲學思想的比較,肯定東方哲學尤其是以《老子》為首的中國古代哲學的大智慧,呼籲人類在維護動態平衡等的問題上重視東方哲學,以期東方哲學得到振興,並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作者簡介

陸壽筠,1963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外語系英語言文學專業。後任教於華東師範大學外語系。1983年移居美國舊金山至今。工作謀生之餘獨立從事學術修習與研究。

目錄

自 序
引 言

第一部分 世界本相: 心物不二、無形無體
一、萬物流變, “萬法性空”
二、無體之本: 無限潛在可能性
三、“超驗混沌” 不可言說: 一個思想實驗
四、“人化世界”: 相對存在、有限可知
(一) “心物相對二分” 之濫觴
(二) 從相對存在到有限可知
五、心物之絕對二分: 西方宗教與科學主義
(一) 宗教與科學: 社會功能各異, “心物對立” 相同
(二) 中西創世神話: 兩種形上景觀
(三) 西方宗教內在對立兩重性: 心物對立之惡果

第二部分 人類社會: 動態平衡之多維整體
一、人類意識結構之特點
(一) 意識結構多重側面之分工互補
(二) 意識結構整體之層次遞進: 從單純直觀到多維綜合
二、人類社會之多維性、層次性
(一) 人類社會多維時空中的層次性
(二) 多層次、多維度的社群網路
(三) 天—地—人: 道—法—德
(四) 巨觀社會—微觀社會—個體人: 人類社會三個基本層次
(五) 文化—政治—經濟: 儒法中西“愛恨三角”
(六) 天理—人慾、道義—利益: 諸多層次的終極簡化
(七) 大自然恩賜—人類集體智慧—個體勞動: 物質產品價值的三大源泉
(八) 從單維視野到多維視野: 資本主義生產力“先進”嗎?
(九) 壟斷大資本—自由中小資本—廣大勞動階層: 世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三層次
(十) 東—西、南—北、國家—國家集團/ 文化圈、經濟—政治—文化: 多維交叉坐標中的北歐“社會民主主義”
(十一) 基層企事業—民族國家—人類共同體: 世界民主制度之三個關鍵層次
(十二) 從人類意識結構層次遞進性到“層級遞進式選舉制” 構想
三、多維整體之動態平衡
(一) 多維整體性之實質: 動態綜合平衡
(二) 對立之“內化” 與“外化”: 中西歷史之正反對比
(三) 對抗思維: “左” 與右的通病
(四) 求衡思維: 當代世界之七大關係
(五) “陰陽平衡” 與“對立統一” ( “一分為二” )
(六) “五行”: 陰陽平衡之基本模式
(七) “雌節” 與“雄節”
(八) “求衡” 與“無為”: “無為而治” 等於“自發秩序”放任主義?
(九) “求衡思維” 與“內聖外王”: 物質“無產” 與精神“無產”
(十) 相對“自我”, 執而不著: 減少對抗、增進平衡

第三部分 振興東方哲學 抵制話語霸權
一、“實在論” 之延伸與否定: 東方哲學之回歸
(一) 哲學範疇: “空間”、“時間”、“因果”: 從物質論回歸相對論
(二) 哲學認識論: 從唯物、唯心之對立回歸心物一元論
(三) 哲學認識論: 從科學主義回歸解構主義
(四) 哲學方法論: 從形式邏輯回歸模糊邏輯: 從彼“非矛盾律” 回歸此“非矛盾律”
(五) 哲學方法論: 從機械實體論回歸能動關係論
(六) 哲學方法論: 從量化萬能論回歸社會關係實質調節論
(七) 理論物理學: 從基本粒子論回歸波粒二象說
(八) 社會倫理學: 從原子—鐵板論個人主義/ 團隊精神回歸個人/ 群體兼利主義
(九) 政治經濟學: 從資本帝國主義霸道經濟學回歸天下主義全球政治經濟學。
(十) 醫學養生: 從零件修補術回歸身心和合論
二、人類文明之陰陽五行: 非線性歷史觀
(一) 百家爭鳴 互補短長
(二) 文明碰撞 陰陽迴旋

精彩書摘

一、萬物流變,“萬法性空”
曾有一篇網文這樣地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一說作辯護:“萬事萬物(包括人)堅持自我是一切秩序的基礎”。這裡不問其他,只需探究:萬物的“自我”存在嗎?筆者的回答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怎么說?
你(或我)意識中所意識到的萬事萬物(包括他人和“自我”),相對於你(或我),相對於作為意識主體的、當下的你(或我),是存在的;但對於別人、對於別的意識主體、或對於別一時刻的你(或我),它們就不存在。有人會說,這是唯心主義。理由是:即使你當下意識不到,但是只要有別的人意識到了,或你剛才曾經意識到(如天空中剛飛過的一架飛機),那就能證明它的存在。但且慢。問題是:即使我也看到過天空中的那“同一架”飛機,但我剛才所看到的該飛機與你現在所看到的,雖然似乎是“同一架”,但並不是完全相同的一架。這是因為:
(一)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此句可以這樣理解:河水永遠在流動,所以當某人第二次踏進去的時候,那裡已經是另一批水,因此實際已不是“同一條河流”。其實,不僅河水在變,人也無時不刻地在變動之中。因此,也可以說:同一個人不能兩次踏進一條河流。總之,一切事物(河流、人、飛機等)總是處在永遠的變動之中,即與周圍環境永續不斷的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之中。
(二)作為意識主體的人(或屬於其他物種的意識主體)本身的意識器官、意識結構(包括自然生理結構,和人們賴以認識社會事物的社會意識結構)也像流水一樣總是處在永遠的變動之中,處在與周圍環境永續不斷的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之中。所以即使看起來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刻並不具有絕對相同的意識結構和認知結果(任何同一性都是相對的)。只是我們對於在不同時刻“看”到的世界圖像的某些細微差別往往忽略不計,只要不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就行。
(三)沒有兩樣事物具有絕對的同一性,因此沒有兩個人具有絕對相同的意識結構和認知結果,更不必說人與其他動物、或其他可能存在而人類尚未知道的意識主體的意識結構和認知結果是多么的不相同了。我們可以列舉色盲者的世界與不色盲者的世界、蝙蝠的純粹聽覺世界與人的視聽世界、狗的強嗅覺世界與人的弱嗅覺世界、常人的世界與患有痴呆症或智障者的世界、量子在一種觀測裝置面前呈現的粒狀與其在另一種觀測裝置面前呈現的波狀,通過這些廣為人知、只憑直覺即可想像的例子,就可以說明:不同的意識主體/結構、或同一個意識主體/結構在不同的時空點上,所感知的世界,包括世界“秩序”本身,永遠是各不相同的。
這就是說,說到底,人們“眼”中的萬事萬物,與其他物類“眼”中的萬事萬物一樣,它們的存在都是相對的。某一感知者在某一時刻所意識到的一切事物,即當下被感知的每個事物的那個特定形相,只是相對於當下的那個感知者而存在。對於別的意識主體、或別一時刻的該意識主體則是不存在的。佛學經典中將這種“相對性”稱為“空性”(意為無可執著),並常常以“水月鏡花”、“夢幻泡影”等直觀形象作比喻來說明“萬法性空”(這兒的“法”字近乎“事物”之意)。總之,無論是意識者,還是被意識者,是“心”還是“物”,一切的一切,永遠都是變動不居、並無一個絕對地固定不變的“自我”。
前言/序言
自序
近八年來,筆者發表了相當數量的博文,其中《當代全球危機呼喚東方智慧———“動態平衡多維整體”世界觀探討》和《讓社會科學理論回歸東方哲學之道》兩篇曾被紙質刊物所採用,更多篇章為不少其他網站所轉帖。雖然這些文字是因應社會現實和輿論情勢日常提出的實際問題隨機而發,但它們的背後都由一個自覺而明確的、通貫而統一的哲學世界觀、社會觀、歷史觀所統轄。因此,從去年開始,筆者將其中關於一些基本理論問題的論述聚集起來予以串通,推出了這個貫通形上形下、中西古今,著重剖析當代中國和世界現實問題的獨特論著。這一串通讓筆者的思想觀點更深入、更系統化,因而表達也更明朗化了。
拙著所包含的思想雖然首次呈現於近八年,但實際上是筆者一生艱苦思想探索的結果。本人成長於上海郊區農村的一個貧苦家庭,得益於新中國普及文化教育、實行扶貧助學的政策,才得以順利完成高等學業。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在蘇州高級中學就讀時,因有感於當時所看到的農村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曾寫過一篇題為《聽毛主席話,跟共產黨走》,描寫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短篇小說,在學校文學徵文競賽中獲三等獎。並且,雖然數學曾是筆者最大的愛好和優勢,但出於用文字來反映和歌頌新中國、新氣象的強烈願望,考大學時最終還是選擇了文科。
從復旦大學外文系英文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在華東師範大學外語系任教。三年後的“文化大革命”成了促使筆者畢生進行思想探索的起點,直接促發因素是:因先後反對“資產階級反動路線”和極“左”路線對知識分子進行的人身和思想迫害,最終被打成“反革命小集團壞頭頭”(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得到平反)。後因人事關係複雜,也為了對方外世界看個究竟,於是帶著“中國人勤勞智慧,但為什麼長期貧窮落後”這個問題,於1986年來到美國舊金山,開始了思想探索的新曆程。
在來美以前,由於常年接觸西方文學作品,知道西方自由知識分子對於其社會的不滿,所以也並不認為西方一切都好。同時,在離國前夕,剛巧讀到一本大開眼界的思想性著作:《現代物理學之道與東方神秘主義》(美籍物理學家卡普拉的兩本著作《物理學之道》和《轉折點》的中文壓縮合編譯本),讓作者看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在美國這些年,作者沒有像多數移民那樣追求“美國夢”,而是一面打工謀生、只求溫飽,一面觀察體驗、讀書思考。初時,曾在當地大學修讀過一些社會科學方面的課程。曾有兩次進修碩士學位的機會,因感到思想束縛太大而先後放棄,改而輟學自修。但其間一位教授推薦的托馬斯·庫恩所著《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大大打開了作者的思路,開啟了日後思想“範式”轉變的契機。不過當時的思想基本上還是兩頭無著:無論是關於形上哲學根本問題的認識,還是對現實社會的理解,都還沒有新的頭緒。
關於現實,筆者最初對美國的社會、企業、學術、教育的印象除了正面的“繁榮舒適”、“輿論自由”、“民主選舉”、“公共場所文明禮貌”之外,也有若干負面的:1)基層工作單位內根本無民主。相比之下,中國在改革開放前,除了政治運動之外,在業務上提倡民眾路線,比美國的企業單位民主得多。2)學術、教育分工過細,支離破碎。3)充斥媒體的大眾文化低級淺薄。但對於這些正反現象究竟應該怎么看,在最初幾年,雖廣泛涉獵各種英文書籍,卻找不到可以貫通一切的思考線索,並曾因此而彷徨、苦悶過一段時間。
所幸的是,作者在1996年接觸到佛經,有豁然開朗之感。
以佛學空觀重新認識人生,蕩滌了鬱積於胸的怨瞋之氣,對長久以來自身存在的個人英雄主義、名利思想等進行了自我清理和批判,接受了南懷謹先生所提倡的“以出世之胸襟,辦入世之事業”的信念,作為今後人生的指導思想。
接著,又經過若干年的思考,從佛、道兩家思想中逐步悟到了心物一元這一根本哲理,找到了西方一切社會問題、包括思想學術和社會生活的支離破碎其根子就在於心物二元分立、得不到統一;繼而通過對美國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進一步觀察體驗,透過其“繁榮”、“自由”、“民主”的表象,看到種種深層的、根本性的矛盾。美國的國際霸權主義、伊拉克戰爭、富人的冷酷霸道等等,根子還在於資本主義制度。因此,終於在2004年以中國傳統的人天一體、人類一體哲學世界觀作出了商品價值來自三個源泉這一新發現、並由此推出了關於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新結論。筆者曾將此論文投寄給上海一所著名大學的學報,得到編輯的正面評價,肯定其有一定的理論深度。於是筆者將這一成果於2005年年底發表在個人博文中,並從此開始了將思想探索進一步細緻化、實際化、全面化、文字化的過程。這本小書就是這一過程至今的一個小結式記錄。
拙著雖然出於筆者個人之手,但它之得以形成、並以今天這個形式公之於眾,真正的貢獻者卻是不計其數,應該感謝的人實在是太多了,難以不掛一漏萬地一一列舉。作為炎黃子孫,也是世界公民,只能將無數他人和社會的恩德時刻銘記於心,以此不斷地鞭策自己,謙虛謹慎地多多努力回報社會。
2010年11月28日初草
2012年7月27日修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