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紋羊角鈕銅鐘

人面紋羊角鈕銅鐘

人面紋羊角鈕銅鐘,西漢時期青銅器,國家一級乙等文物,1976年出土於中國廣西今貴港市羅泊灣一號漢墓,現藏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人面紋羊角鈕銅鐘呈半截橄欖形,上小下大,頂有羊角形鈕,上端開長方形孔。身部正面鑄人面紋,眼、鼻、口隱約可見。羊角鈕銅鐘流行於戰國晚期至西漢初,已知最早的羊角鈕鐘出土於雲南楚雄萬家壩的春秋晚期墓,但以嶺南發現最多,在廣西花山崖畫上也有此型鐘的圖像。廣西甌駱地區應是這類銅鐘的主要產地。

人面紋羊角鈕銅鐘,作為古代西南地區的代表性樂器,見證了戰國晚期至西漢初的歷史時期。它不僅在祭祀活動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還展現了銅鼓的演奏風格和特點。這種樂器的高超鑄造技術充分展示了廣西地區的文化傳承和藝術創新。同時,它也為研究古代西南地區的禮樂文化提供了寶貴的線索和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面紋羊角鈕銅鐘
  • 外文名:Human face patterned sheep horn button copper bell
  • 館藏地點: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 出土時間:1976年
  • 所屬年代:西漢
  • 類別:金屬器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文物價值,出土環境,

文物歷史

在1976年6月的廣西貴縣,一家化肥廠在擴建過程中無意間揭示了一座西漢初期的古墓——羅泊灣一號墓。這座墓地規模宏大,結構複雜,但保存狀況相當完好。封土之下,我們可以看到墓室、墓道以及陪葬坑等結構。而在墓室撐板之下,還發現了殉葬坑和器物坑。在清理工作的最後階段,令人驚喜的發現是在頭箱的槨板底下,有一處被木板條遮蓋的器物坑,而其中便有此件人面紋羊角鈕銅鐘。
人面紋羊角鈕銅鐘
人面紋羊角鈕銅鐘

文物特徵

人面紋羊角鈕銅鐘通高19厘米,縱徑8.1厘米, 橫徑4厘米,底寬14厘米
人面紋羊角鈕銅鐘呈半截橄欖形,上小下大,頂有羊角形扳鈕,上端開長方形孔。鼓部正面鑄有浮雕式的人面紋:人面呈桃子形,臉龐輪廓及眼、鼻、口突起,清晰顯現;頭頂一對倒八字形外撇的彎角,形若羊角;人面的兩眼平視、雙唇閉合,神態威嚴肅穆。合模鑄成。
人面紋羊角鈕銅鐘
人面紋羊角鈕銅鐘

文物價值

人面紋羊角鈕銅鐘和銅鼓同時代誕生,二者都屬於南方民族特有的打擊樂器,常相伴出現和使用,關係極為密切。銅鼓發音渾厚、低沉,羊角鈕銅鐘發音圓潤、清朗,兩種青銅打擊樂器組合在一起,可奏出完美和諧的二聲部樂曲
羊角鈕銅鐘起源於戰國至西漢初期,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老樂器,到東漢時期逐漸消失。在廣西貴港市化肥廠擴建過程中,無意間發現了一座西漢初期的墓葬,其中出土了人面紋羊角鈕銅鐘等珍貴文物。這些文物與半環鈕鐘、銅鼓、銅鑼以及殉葬人棺內的竹笛一同被發現,它們以竹笛為主、銅鼓銅鐘等為輔進行合奏,體現了秦末漢初嶺南地區音樂發展的高峰。這些極具代表性的禮樂器物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秦末漢初嶺南地區音樂發展的高峰,對於我們深入解讀古代西南地區的禮樂文化、音樂及藝術等領域,具有無可估量的價值。同時,也反映了嶺南地區少數民族對中原制度的模仿和崇尚。

出土環境

1976年出土於廣西貴縣(今貴港市)羅泊灣1號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