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雙方的人際關係以及所處情境決定著相互間自我空間的範圍。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劃分了四種區域或距離,各種距離都與對方的關係相稱。人們的個體空間需求大體上可分為四種距離:公共距離、社交距離、個人距離、親密距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際交往距離
- 外文名:Interpersonal distance
公眾距離,社交距離,個人距離,親密距離,安全距離的原理,小結,
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間,它就像一個無形的"氣泡"一樣為自己"割據"了一定的"領域"。而當這個自我空間被人觸犯就會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惱怒起來。
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剛剛開門的大閱覽室里,當裡面只有一位讀者時,心理學家就進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邊。試驗進行了整整80個人次。結果證明,在一個只有兩位讀者的空曠的閱覽室里,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就一般而言,交往雙方的人際關係以及所處情境決定著相互間自我空間的範圍。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劃分了四種區域或距離,各種距離都與對方的關係相稱。
公眾距離
公眾距離(Public Distance),其近範圍為12~25英尺(約3.7~7.6米),遠範圍在25英尺之外,一般適用於演講者與聽眾、彼此極為生硬的交談及非正式的場合。在商務活動中,根據其活動的對象和目的,選擇和保持合適的距離是極為重要的。這是一個幾乎能容納一切人的"門戶開放"的空間,人們完全可以對處於空間的其他人,"視而不見",不予交往,因為相互之間未必發生一定聯繫。因此,這個空間的交往,大多是當眾演講之類,當演講者試圖與一個特定的聽眾談話時,他必須走下講台,使兩個人的距離縮短為個人距離或社交距離,才能夠實現有效溝通。
社交距離
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大概是120~370cm,就像隔一張辦公桌那樣。一般工作場合人們多採用這種距離交談,在小型招待會上,與沒有過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採用此距離,是體現出一種社交性或禮節上的較正式關係。其近範圍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環境和社交聚會上,人們都保持這種程度的距離。一次,一個外交會談座位的安排出現了疏忽,在兩個並列的單人沙發中間沒有放增加距離的茶几。結果,客人自始至終都儘量靠到沙發外側扶手上,且身體也不得不常常後仰。可見,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關係需要有不同的人際距離。距離與情境和關係不相對應,會明顯導致人出現心理不適感。 社交距離的遠範圍為7~12英尺(2.1~3.7米),表現為一種更加正式的交往關係。公司的經理們常用一個大而寬闊的辦公桌,並將來訪者的座位放在離桌子一段距離的地方,這樣與來訪者談話時就能保持一定的距離。如企業或國家領導人之間的談判,工作招聘時的面談,教授和大學生的論文答辯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張桌子或保持一定距離,這樣就增加了一種莊重的氣氛。 在社交距離範圍內,已經沒有直接的身體接觸,說話時,也要適當提高聲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觸。如果談話者得不到對方目光的支持,他(或她)會有強烈的被忽視、被拒絕的感受。這時,相互間的目光接觸已是交談中不可缺免的感情交流形式了。
個人距離
個人距離(Personal Distance),大概從45cm~120cm,就像伸手碰到對方那樣,雖然認識,但是沒有特別的關係。這是在進行非正式的個人交談時最經常保持的距離。和人談話時,不可站得太近,一般保持在50cm以外為宜。這是人際間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離,已較少直接的身體接觸。個人距離的近範圍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間,正好能相互親切握手,友好交談。這是與熟人交往的空間。陌生人進入這個距離會構成對別人的侵犯。個人距離的遠範圍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入這個空間,不過,在通常情況下,較為融洽的熟人之間交往時保持的距離更靠近遠範圍的近距離(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間談話則更靠近遠範圍的遠距離(4英尺)端。
親密距離
親密距離(Intimate Distance)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間隔或幾無間隔,即我們常說的"親密無間",其近範圍在6英寸(約15厘米)之內,彼此間可能肌膚相觸,耳鬢廝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和氣息。其遠範圍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間,身體上的接觸可能表現為挽臂執手,或促膝談心,仍體現出親密友好的人際關係。一般是親人、很熟的朋友、情侶和夫妻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就交往情境而言,親密距離屬於私下情境,只限於在情感上聯繫高度密切的人之間使用,在社交場合,大庭廣眾之前,兩個人(尤其是異性)如此貼近,就不太雅觀。在同性別的人之間,往往只限於貼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識而隨和,可以不拘小節,無話不談。在異性之間,只限於夫妻和戀人之間。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一個不屬於這個親密距離圈子內的人隨意闖入這一空間,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禮貌的,會引起對方的反感,也會自討沒趣。當無權進入親密距離的人闖入這個範圍時,會令人不安。在擁擠的公共汽車、捷運和電梯上,由於人員的擁擠,親密距離常常遭到侵犯。於是,人們儘可能地在心理上保護自己的空間距離。在西方,當你在電梯或者公共運輸工具里碰到擁擠的局面時,有一些不成文的規則是必須遵守的:你不能同任何人說話,即使是你認識的人;你的眼神必須始終避免同他人眼神的接觸;面部不能有任何表情;人越擁擠,你的身體越不能隨意動彈;在電梯裡,你必須看著頭上的樓層號碼等。
安全距離的原理
野生動物有辦法標示自己的領地,人類在進化過程中,也繼承了這個意識。
"What Every Body is Saying"中 Joe對於空間需求的論述如下:
Foot and leg behavior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observe when you first meet people. It reveals a lot about how they feel about you. Personally, when I first meet someone, I typically lean in, give the person a hearty handshake (depending on the appropriate cultural norms in the situation), make good eye contact, and then take a step back and see what happens next. One of three responses is likely to take place: (a) the person will remain in place, which lets me know he or she is comfortable at that distance; (b) the individual will take a step back or turn slightly away, which lets me know he or she needs more space or wants to be elsewhere; or (c) the person will actually take a step closer to me, which means he or she feels comfortable and/or favorable toward me. I take no offense to the individual's behavior because I am simply using this opportunity to see how he or she really feels about me.
Remember, the feet are the most honest part of the body. If a person needs extra space, I give it. If he or she is comfortable, I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dealing with a proximity issue. If someone takes a step toward me, I know they feel more comfortable near me. This is useful information in any social setting, but also remember you should set limits as to what makes you comfortable when it comes to space.
譯文如下:
如果你是第一次遇到某些人,那么,對腿部和腳部行為的觀察就變得尤其重要。這些動作能告訴你對方對你的感覺。當我第一次見到什麼人時,我一般會真心誠意地 上前與對方握手,並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觸,然後後退一步,等待對方的反應。通常會有以下三種結果:(a)這個人待在原地不動,這時我就會知道對方對這樣的距離感到滿意;(b)這個人會後退一步或稍稍移開一些,於是我便知道,對方需要更大的空間,或不想再待在這兒;(c)這個人會上前一步,離我更近一些,這說 明對方喜歡與我相處或喜歡與我交談。我不會幹涉對方的行為,因為我正好可以趁機觀察一下他(她)對我的感覺。【譯者註:然後在此基礎上,選擇和決定進行交流的方式,以期達到較好的效果。】
記住,雙腳是我們身體中最誠實的部分。如果一個人需要更多的空間,我們應該滿足對方的需求。如果對方感到很舒適,我們可以不必考慮距離問題。但是,如果對 方上前一步,我便知道他們願意離我再近一些。在社交場合中,這是一種非常有用的信息。但是,記住,你應該根據自己對空間的舒適感設定一個距離底線。
Foot and leg behavior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observe when you first meet people. It reveals a lot about how they feel about you. Personally, when I first meet someone, I typically lean in, give the person a hearty handshake (depending on the appropriate cultural norms in the situation), make good eye contact, and then take a step back and see what happens next. One of three responses is likely to take place: (a) the person will remain in place, which lets me know he or she is comfortable at that distance; (b) the individual will take a step back or turn slightly away, which lets me know he or she needs more space or wants to be elsewhere; or (c) the person will actually take a step closer to me, which means he or she feels comfortable and/or favorable toward me. I take no offense to the individual's behavior because I am simply using this opportunity to see how he or she really feels about me.
Remember, the feet are the most honest part of the body. If a person needs extra space, I give it. If he or she is comfortable, I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dealing with a proximity issue. If someone takes a step toward me, I know they feel more comfortable near me. This is useful information in any social setting, but also remember you should set limits as to what makes you comfortable when it comes to space.
譯文如下:
如果你是第一次遇到某些人,那么,對腿部和腳部行為的觀察就變得尤其重要。這些動作能告訴你對方對你的感覺。當我第一次見到什麼人時,我一般會真心誠意地 上前與對方握手,並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觸,然後後退一步,等待對方的反應。通常會有以下三種結果:(a)這個人待在原地不動,這時我就會知道對方對這樣的距離感到滿意;(b)這個人會後退一步或稍稍移開一些,於是我便知道,對方需要更大的空間,或不想再待在這兒;(c)這個人會上前一步,離我更近一些,這說 明對方喜歡與我相處或喜歡與我交談。我不會幹涉對方的行為,因為我正好可以趁機觀察一下他(她)對我的感覺。【譯者註:然後在此基礎上,選擇和決定進行交流的方式,以期達到較好的效果。】
記住,雙腳是我們身體中最誠實的部分。如果一個人需要更多的空間,我們應該滿足對方的需求。如果對方感到很舒適,我們可以不必考慮距離問題。但是,如果對 方上前一步,我便知道他們願意離我再近一些。在社交場合中,這是一種非常有用的信息。但是,記住,你應該根據自己對空間的舒適感設定一個距離底線。
小結
人際交往的空間距離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縮性,這依賴於具體情境、交談雙方的關係、社會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徵、心境等。人際交往中,親密距離與個人距離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場合則使用社交距離。社會地位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間距離也有差異。一般說來,有權力有地位的人對於個人空間的需求相應會大一些。此外,人們對自我空間需要也會隨具體情境的變化而變化。例如,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人們無法考慮自我空間。若在較為空曠的公共場合,人們的空間距離就會擴大,如公園休息亭和較空的餐館,別人毫無理由挨著自己坐下,就會引起懷疑和不自然的感覺。我們了解了交往中人們所需的自我空間及適當的交往距離,就能有意識地選擇與人交往的最佳距離,而且,通過空間距離的信息,還可以很好地了解一個人的實際社會地位、性格以及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更好地進行人際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