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人間瓷畫:當代中國繪畫名家與新磁州窯
- ISBN:9787302240112
- 頁數:191頁
- 定價:178.00元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11.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 條形碼:9787302240112
- 尺寸:29.6x25.2x1.6cm
內容簡介,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人間瓷畫:當代中國繪畫名家與新磁州窯》集中展現了杜大愷、劉巨德、鐘蜀珩、戴士和、劉臨、忻東旺六位在中國美術界貢獻突出、影響深遠的畫家、教授前往磁州窯創作的大量以鐵鏽花和紅綠彩為主要媒介的新磁州窯作品。本畫冊適用於從事陶瓷藝術研究的學者、陶瓷藝術愛好者,以及藝術院校陶瓷專業的師生學習和使用。
目錄
001 精神徜徉與生活實踐
——關於“人間瓷畫——當代中國繪畫名家與新磁州窯”展覽的一點言說 翁劍青
005 杜大愷
037 劉巨德
067 鐘蜀珩
089 戴士和
121 劉臨
151 忻東旺
182 黑白氤氳
——當代中國繪畫名家與新磁州窯
李鎮
185 作品索引
前言
精神徜徉與生活實踐——關於“人間瓷畫——當代中國繪畫名家與新磁州窯”展覽的一點言說我們知道,晚清以來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留下了一部影響頗大的文學批評著作《人間詞話》,在他經受了西洋美學之洗禮後,以時代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形式及觀念作出了新的評論。從表象上看,此著與中國曆久相襲的詞話類作品在體例形式及表述方式上並無十分明顯的差異,但卻在詞學的理論與批評實踐上具有了嶄新的論點和美學高度,為學界提供了新的參照和依據。而今我們舉辦一次美術展覽卻借用了此著名稱的諧音,雖事出偶然,卻在某些內涵和精神意味上存有一絲關聯。如在有關藝術的境界、方式以及對於自然性情的關注與強調方面也是如此。當然,“人間瓷畫——當代中國繪畫名家與新磁州窯”展覽的內涵和意義不僅如此。藝術並不去解決物理世界或權力世界的任何實際功效問題。它始於神靈信仰及祖先崇拜,漸服務於宗教儀式及器物的符號化裝飾,再後來成為世俗文化與審美的載體和對象,進而成為哲學精神及自我內省的寫照。進入歷史文本的藝術,或藝術成其為“藝術”以來,似乎一直是社會上層文化精英的專利。它超然的精神性、象徵性、文學性及專業性都使得遠離文字闡釋和圖像話語的普通民眾站在其門檻之外,或奉若神明,或人云亦云。藝術依附於神殿、陵園、宗祠、家廟或後來的專業博物館的社會效應,大抵如此。若言中國曾有一種藝術,自唐宋以來近千年中與社會及日常生活的相遇最為普遍和頻繁,即首推陶瓷藝術。它曾把通行於上下社會之中的生靈寄託、人倫道德、市井萬象和所謂好生、樂生的俗世理想與審美情感熔煉於陶瓷藝術之中,並使之傳播和運用於芸芸眾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陶瓷藝術無論在祭祀、喪葬、陳設、饋贈、日用或審美的把玩之中,均可起到傳遞社會人文歷史的內涵、意義、價值觀念及審美經驗的自然作用,也起到激勵社群的文化創造和增進社會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顯然,宋元前後的陶瓷藝術和文化對於俗世社會的日常交往、社會教育和審美文化的影響具有前所未有的歷史效應和史學地位。其基本原因在於,彼時的陶瓷藝術已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中垂手可觸的器具以及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審美對象。陶瓷藝術的套用與傳播也培育和不斷滋養著社會大眾及個體的精神文化與審美經驗,並成為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之社會文化的典型象徵和共同的“記憶庫”。它同時為文化精英和普通大眾的物質、精神生產——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礎性支持。這可算得上藝術介入社會日常生活的偉大歷史和巨大意義。而今的藝術,一方面從近0餘年來的反傳統、反精英、反主流的道路走來,卻又走向新的精英(權威)主義、拜金主義或爭先恐後地爭奪主流話語權及“山頭”利益的道路,可謂熱鬧非凡。而以較為尋常而平靜的姿態,關乎日常生活中的審美體驗與交流方式的藝術,似乎變得稀疏了、冷落了;另一方面,從曾經注重藝術的意識形態宣傳、藝術表現的宏大敘事以及強調藝術的個人表現和風格至上的傾向,逐步走向關注藝術家及社會個體的生存體驗以及藝術與共同社會的交流和普世性價值取向的探討。無論如何,在相當大的範圍內,那種把藝術與日常生活經驗予以割裂或使之凌駕於生活實踐之上的傾向已經受到了人們的質疑。這表面上似乎有礙於藝術飛行的高度及其形而上的表述,而實際上這恰是藝術進入現代社會和民主社會的必然情形,即藝術既呈現藝術家個人的精神生活、審美意向及價值觀念,也自覺地擔當社會個體與社會共同體之間的交流與對話。其間,人生與人文形態的寬容及其開放性的社會文化建構將通過藝術的實踐與交流活動得以有限的實現。這不能不說是當代藝術的一大任務與收穫。此次參與“人間瓷畫——當代中國繪畫名家與新磁州窯”展覽的諸位藝術家的作品及其透出的現實意味,恰是在一定的層面上使得藝術在個人精神的自由徜徉中,成就一種日常生活化的實踐與創造,並使之與曾經熟悉其傳統形式和意蘊的公眾進行質樸而熱切的交流。我們知道,此次參展藝術家劉巨德、鐘蜀珩、杜大愷、戴士和、劉臨、忻東旺等人的藝術成就與聲望,主要來自於“架上”藝術及“純藝術”領域,而今他們卻以陶瓷繪畫的方式體驗其藝術的創造並與觀眾分享。觀眾也可以在似曾了解的傳統形式的陶瓷載體上欣賞屬於藝術家個人的藝術才情與技藝,觀賞具有現代氣息的藝術意蘊和審美意趣。這就把中國傳統的陶瓷文化經驗和情結與當代藝術家另樣的藝術理解及個人意趣予以新的結合,並進入了交流的行為過程之中。這些畫家出於對陶瓷藝術的崇仰與眷戀,並懷著現代人的美學與詩意,散淡而任情地投入到陶瓷繪畫的體驗之中。可想可見他們的作品必然是那些從自己的心性中信手拈來卻抒情達意的形象及內涵。這次愜意而盡興的藝術遊戲,也成就了藝術家日常生活與古典藝術對話的一次實踐。他們這種在磁州窯傳統瓷器的器形、釉色及工藝基礎上所作的個人化的藝術嘗試與實踐,或許是在窯址現作坊畫工的質疑、古陶瓷學者的困惑以及一般觀者的不解和好奇中,展現了一種古今中外以及個體與社會的藝術關聯和對話的過程。如若可以作些有趣的構想的話,那么當現今以仿古為要旨的作坊畫工見到來自學院的藝術家的此番瓷畫會如何認識其行為及價值意義?若當古人能夠看到今人在其締造和熟悉的陶瓷上所作的此番繪畫會有何感慨?而當代鼓吹藝術一往無前及不斷革命的先鋒派藝術家會對此番作品有何判斷?再則,當對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僅知其一二的普通大眾以及非漢文化圈的外國觀眾見到此番作品又會有何認識?還有,倘若問詢參與此番創作的藝術家,在其投入此番創作過程之中時,是否比以往所經歷的“嚴肅藝術”(或重大題材)以及任務性創作時更加體味到藝術與日常生活及自我生命意識的密切關係?這些看似不是問題的問題,卻曾經多次掠過我的思緒。難道這些設問以及可能帶來的回答,不正是構成藝術家們此次陶瓷繪畫和展覽的饒有意味的內涵嗎?從藝術及其創作的本位來看,參展的作品、藝術家的個人志趣及美學追求均有差異。其中,劉巨德的瓷畫作品,呈現出他在中西繪畫美學修養和技法特點上的兼收並蓄,自成一格。可以說,其作品在造型、用筆、圖式、空間的處理上,顯現出他對中國水墨寫意畫、木版畫(黑白畫)、民間繪畫(包括陶瓷繪畫)以及當代西方繪畫及圖像藝術的深切而嫻熟的把握與表現能力,在筆走龍蛇的散淡之中見出其藝術的嚴謹和灑脫,並可見他在沿用傳統的陶瓷單色繪畫樣式中顯現出絕然有別於傳統瓷畫的美學意趣和獨到的藝術風韻。無論其繪畫的動物、人物或植物形象均能給人以獨有的生命感動和藝術的享受。難能的是這種能力和表現卻是如此的隨心所欲、自然不拘。鐘蜀珩的瓷畫意境以小見大、形意相隨,無論用色用筆的收放還是空間疏密的運籌,均顯現出一位非同凡響的女性藝術家的氣度與才情,藝術美的韻致躍然瓷面。杜大愷的瓷畫呈現出強烈的形式感及設計感,善於運用瓷畫形式及材料肌理的抽象化、時代感與傳統藝術的時空體驗及人文韻致的巧妙結合,在凝練與機巧中闡發其藝術的禪意。戴士和的陶瓷繪畫主要採用動物(如恐龍)題材和簡約、粗獷、率性的繪畫形式語言,在樸拙、率真和靈動中呈現出他的瓷畫風貌,從一定的視角可見其瓷畫與其油畫風格的內在關聯,講究意味,童心不泯。劉臨的瓷畫則顯現出較為詼諧而幹練的傳統筆墨及造型的意趣,尤其是其用筆的方式、韻味和力道傳遞出雅拙同在的品味。忻東旺的瓷畫題材多以動物為主,在形態、黑白、肌理及筆意上均顯得踏實、縝密而具有張力,似乎在某種古拙中顯出當代的畫趣,令人思量和玩味。幾位藝術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均有把自然生靈作為審美與關切對象的情形,反映出藝術家在生活實踐中對於自然生命世界的關注,透射出對於自身及社會生存環境的注視,同時,也蘊含了對於自然魅力與哲學啟示的理解。這裡僅是筆者隨性的一些感受,而這些感受卻可能印證和交換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對於藝術的理解。也許,這比專門坐在美學的講堂里聆聽學究或大師的純粹理論的教誨來得更為平實和生動。我以為,當代藝術除了在本體意義上尋求自身的創造與發展之外,如何使得以往至今存在的藝術經驗及多樣的藝術意義,為更多的社會公眾所接觸、理解和參與——當是一個在本時代極為重要的問題和任務。應該說,在當代藝術領域,注重藝術及藝術家個體的自由、自主的探索,與注重藝術及藝術家與社會公眾在日常生活中的對話及協作性實踐,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而當下,對於後者的關注及其實踐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相信,衡量一個時代的藝術價值及其文化意義,並不在於少數精英或“圈子”內的相互賞識抑或拍賣行的價位標示,而在於社會公眾獲得何等審美文化的認知能力以及公共參與之狀態,尤其是藝術在介入當代社會日常生活實踐中的作用和效應。實際上,若缺乏基礎性、廣泛性的藝術和美育實踐,就難以在我們的社會中建立起更高層次和普遍意義上的審美文化與人文景觀。此次把以上幾位著名藝術家個人的率性之作奉獻給廣大觀眾共享的做法,便是這種理念的一種嘗試。“人間瓷畫——中國當代繪畫名家與新磁州窯”展覽,意在增進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審美文化建設與公眾交流,希望藉此把藝術的感受和意義播撒在現世人間。 翁劍青010年6月0日於燕北園杜大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