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巧藝奪天工:發明創造卷》是2013年1月1日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尹百策。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中華文明歷史長卷:人間巧藝奪天工(發明創造卷)》內容簡介: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彌足發展壯大的內在精神動力。如果一個民族忽略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將意味著失去這個民族的根。中華文化既是中國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礎,也是歷史,現代和未來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本套叢書內容豐富全面,涉及發明創造,文化藝術,人文古蹟,自然遺產,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知識。
編輯推薦
《中華文明歷史長卷:人間巧藝奪天工(發明創造卷)》編輯推薦:傳承傳統文化,展現華夏文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為了向子孫後代傳承經久不衰的華夏文明、向世界呈現燦爛的九州文化,作者遴選了農業生產、天文曆法、醫藥衛生、傳統建築、礦產冶煉、軍事科技、手工機械、數學成就、哲學成就和文學藝術十個方面,向讀者介紹了中華古代的有影響力的99多項發明、創造,展示了炎黃子孫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成就和中國古人為世界文明所作出的貢獻。
目錄
農業生產
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當之無愧的里程碑——鐵犁
播種機的鼻祖——耬車
有著不朽生命力的灌溉機械——龍骨水車
先進的糧食加工機械——扇車、水碓和石磨
被全世界普遍採用的馬具——胸帶挽具
獨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兒井
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
加速秦統一天下的進程——鄭國渠
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靈渠
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
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養魚法
香飄前年的香茗——茶
我國最早的農書——《氾勝之書》
中國現存最完整的農書——《齊民要術》
元朝最具影響的農書——《王禎農書》
集歷代農業科學的大成之作——《農政全書》
天文曆法
中國對天象的最早認識——天象觀測與記載
天球儀的始祖——渾象
天文觀測儀器的先驅——渾儀
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天文儀器——簡儀
開啟自然災害預警先河——地動儀
天文鐘的祖先——水運儀象台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觀星台
使用最普遍的古代計時器——漏刻
直觀表達地形的手段——立體地圖
中國古代專門知識之一——曆法
世界天文學史上的光輝一頁——交食研究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
我國歷史上施行最久的曆法——《授時曆》
醫藥衛生
中國特有的“內病外治”醫術——針灸
中醫診病的基本方法——四診法
調心、調息、調身的實踐活動——氣功
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武術
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藥——麻沸散
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黃帝內經》
後世中醫者必讀的經典——《難經》
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典籍——《神農本草經》
臨床“醫方之祖”——《傷寒雜病論》
“東方醫藥巨典”——《本草綱目》
傳統建築
中國古人創造的世界奇蹟——萬里長城
中國宮殿建築藝術的傑作——北京紫禁城
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的珍貴遺產——頤和園
世界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北京天壇
中國最後一個王朝的帝王后妃陵墓群——清東陵
世界上壁畫最多的石窟群——莫高窟
世界木結構建築的代表——山西應縣木塔
中國古代縣城的傑出典範——平遙古城
最具代表性的北方民居——北京四合院
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吊腳樓
西雙版納地區的竹質結構建築——傣族竹樓
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住宅——客家土樓
古代最完整的建築技術專著——《營造法式》
礦產冶煉
中國古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先進的採礦技術
現代石油工業的基礎——中國古代深井鑽探技術
鼓風技術上的重大進步——雙動式活塞風箱
世界冶金史上的一個重大發明——鑄鐵術
推動鋼鐵發展的先進技術——生鐵煉鋼法
現代水法冶金的先驅——濕法煉銅
古代冶金科技的巔峰——青銅冶煉與青銅器鑄造
中國古代冶金的獨創成就——自銅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探礦理論——《管子·地數篇》
軍事科技
推進歷史發展進程的發明——火藥
計量航海時代的先驅——指南針
古代作戰重要的攻城用具——雲梯
經驗積累和智力創新的產物——弓箭
現代火炮的鼻祖——拋石機
古代戰爭中的主要裝備——戰車
航天事業的先驅——古代火箭
“世界兵學聖典”——《孫子兵法》
手工機械
人類文明史上傑出的創造——改進造紙術
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印刷術
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漆器
魯班的偉大發明——木工工具
現代遊標卡尺的濫觴——漢代銅卡尺
中國古代初級避雷裝置——避雷針
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銅鏡
與近代燃氣輪機原理如出一轍——走馬燈
利用昆蟲資源最成功的範例——養蠶繅絲
古代生產線或紗的主要設備——紡車
古代織造技術的最高成就——提花機
輕便的運物載人工具——獨輪車
世界上最早的重於空氣的飛行器——風箏
從空中安全落地的航空工具——降落傘
釀酒技術上的一項重要發明——酒麴造酒
古代綠色健康食品——豆腐
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
數學成就
中國古代籌算的基本規則一乘法口訣
“最妙的發明之一”——十進位值制記數法
我國古代獨有的計算方法之一——籌算
人類歷史上計算器的重大改革——算盤
一般方程式的雛形——天元術
中國古代數學的燦爛篇章——楊輝三角
中國古代數學成就的完美體現—一算經十書
哲學成就
樸素的唯物辯證思想一陰陽五行學說
“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易經》
中國哲學的歷史源頭一先秦哲學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兩漢經學
佛教的中國化——中國佛教哲學
時代的產物——宋明理學
文學藝術
開中國古代文明之先河——漢字
最典型的書寫工具——文房四寶
世界支學聖壇上最重要的領域——中國歷代文學
以漢孛為依託的視覺藝術——中國書法
東方藝術的主要形式——國畫
整個古代棋類中的鼻祖——圍棋
蘊含中華民族的道德修養——象棋
“稀世珍寶”——曾侯乙編鐘
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當之無愧的里程碑——鐵犁
播種機的鼻祖——耬車
有著不朽生命力的灌溉機械——龍骨水車
先進的糧食加工機械——扇車、水碓和石磨
被全世界普遍採用的馬具——胸帶挽具
獨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兒井
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
加速秦統一天下的進程——鄭國渠
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靈渠
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
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養魚法
香飄前年的香茗——茶
我國最早的農書——《氾勝之書》
中國現存最完整的農書——《齊民要術》
元朝最具影響的農書——《王禎農書》
集歷代農業科學的大成之作——《農政全書》
天文曆法
中國對天象的最早認識——天象觀測與記載
天球儀的始祖——渾象
天文觀測儀器的先驅——渾儀
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天文儀器——簡儀
開啟自然災害預警先河——地動儀
天文鐘的祖先——水運儀象台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觀星台
使用最普遍的古代計時器——漏刻
直觀表達地形的手段——立體地圖
中國古代專門知識之一——曆法
世界天文學史上的光輝一頁——交食研究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
我國歷史上施行最久的曆法——《授時曆》
醫藥衛生
中國特有的“內病外治”醫術——針灸
中醫診病的基本方法——四診法
調心、調息、調身的實踐活動——氣功
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武術
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藥——麻沸散
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黃帝內經》
後世中醫者必讀的經典——《難經》
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典籍——《神農本草經》
臨床“醫方之祖”——《傷寒雜病論》
“東方醫藥巨典”——《本草綱目》
傳統建築
中國古人創造的世界奇蹟——萬里長城
中國宮殿建築藝術的傑作——北京紫禁城
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的珍貴遺產——頤和園
世界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北京天壇
中國最後一個王朝的帝王后妃陵墓群——清東陵
世界上壁畫最多的石窟群——莫高窟
世界木結構建築的代表——山西應縣木塔
中國古代縣城的傑出典範——平遙古城
最具代表性的北方民居——北京四合院
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吊腳樓
西雙版納地區的竹質結構建築——傣族竹樓
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住宅——客家土樓
古代最完整的建築技術專著——《營造法式》
礦產冶煉
中國古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先進的採礦技術
現代石油工業的基礎——中國古代深井鑽探技術
鼓風技術上的重大進步——雙動式活塞風箱
世界冶金史上的一個重大發明——鑄鐵術
推動鋼鐵發展的先進技術——生鐵煉鋼法
現代水法冶金的先驅——濕法煉銅
古代冶金科技的巔峰——青銅冶煉與青銅器鑄造
中國古代冶金的獨創成就——自銅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探礦理論——《管子·地數篇》
軍事科技
推進歷史發展進程的發明——火藥
計量航海時代的先驅——指南針
古代作戰重要的攻城用具——雲梯
經驗積累和智力創新的產物——弓箭
現代火炮的鼻祖——拋石機
古代戰爭中的主要裝備——戰車
航天事業的先驅——古代火箭
“世界兵學聖典”——《孫子兵法》
手工機械
人類文明史上傑出的創造——改進造紙術
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印刷術
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漆器
魯班的偉大發明——木工工具
現代遊標卡尺的濫觴——漢代銅卡尺
中國古代初級避雷裝置——避雷針
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銅鏡
與近代燃氣輪機原理如出一轍——走馬燈
利用昆蟲資源最成功的範例——養蠶繅絲
古代生產線或紗的主要設備——紡車
古代織造技術的最高成就——提花機
輕便的運物載人工具——獨輪車
世界上最早的重於空氣的飛行器——風箏
從空中安全落地的航空工具——降落傘
釀酒技術上的一項重要發明——酒麴造酒
古代綠色健康食品——豆腐
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
數學成就
中國古代籌算的基本規則一乘法口訣
“最妙的發明之一”——十進位值制記數法
我國古代獨有的計算方法之一——籌算
人類歷史上計算器的重大改革——算盤
一般方程式的雛形——天元術
中國古代數學的燦爛篇章——楊輝三角
中國古代數學成就的完美體現—一算經十書
哲學成就
樸素的唯物辯證思想一陰陽五行學說
“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易經》
中國哲學的歷史源頭一先秦哲學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兩漢經學
佛教的中國化——中國佛教哲學
時代的產物——宋明理學
文學藝術
開中國古代文明之先河——漢字
最典型的書寫工具——文房四寶
世界支學聖壇上最重要的領域——中國歷代文學
以漢孛為依託的視覺藝術——中國書法
東方藝術的主要形式——國畫
整個古代棋類中的鼻祖——圍棋
蘊含中華民族的道德修養——象棋
“稀世珍寶”——曾侯乙編鐘
文摘
著作權頁:
(2)分水魚嘴的修建過程。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人寶瓶口,為了使岷江水能夠順利東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並充分發揮寶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開鑿完寶瓶口以後,又決定在岷江中修築分水堰,將江水分為兩支:一支順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人寶瓶口。由於分水堰前端的形狀好像一條魚的頭部,所以被稱為“魚嘴”。
魚嘴的建成將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為二:西邊稱為外江,它沿岷江河水順流而下;東邊稱為內江,它流人寶瓶口。由於內江窄而深,外江寬而淺,這樣枯水季節水位較低,則百分之六十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內江,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生產生活用水;而當洪水來臨,由於水位較高,於是大部分江水從江面較寬的外江排走,這種自動分配內外江水量的設計就是所謂的“四六分水”。
(3)飛沙堰的修建過程。為了進一步控制流人寶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防止灌溉區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穩定的情況,李冰又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靠著寶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人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Vl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飛沙堰採用竹籠裝卵石的辦法堆築,堰頂做到比較合適的高度,起一種調節水量的作用。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人外江,使得進入寶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內江灌溉區免遭水災;同時,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產生了漩渦,由於離心作用,泥沙甚至是巨石都會被拋過飛沙堰,因此還可以有效地減少泥沙在寶瓶口周圍的沉積。
飛沙堰的“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顯著功能,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2)分水魚嘴的修建過程。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人寶瓶口,為了使岷江水能夠順利東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並充分發揮寶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開鑿完寶瓶口以後,又決定在岷江中修築分水堰,將江水分為兩支:一支順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人寶瓶口。由於分水堰前端的形狀好像一條魚的頭部,所以被稱為“魚嘴”。
魚嘴的建成將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為二:西邊稱為外江,它沿岷江河水順流而下;東邊稱為內江,它流人寶瓶口。由於內江窄而深,外江寬而淺,這樣枯水季節水位較低,則百分之六十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內江,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生產生活用水;而當洪水來臨,由於水位較高,於是大部分江水從江面較寬的外江排走,這種自動分配內外江水量的設計就是所謂的“四六分水”。
(3)飛沙堰的修建過程。為了進一步控制流人寶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防止灌溉區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穩定的情況,李冰又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靠著寶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人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Vl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飛沙堰採用竹籠裝卵石的辦法堆築,堰頂做到比較合適的高度,起一種調節水量的作用。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人外江,使得進入寶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內江灌溉區免遭水災;同時,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產生了漩渦,由於離心作用,泥沙甚至是巨石都會被拋過飛沙堰,因此還可以有效地減少泥沙在寶瓶口周圍的沉積。
飛沙堰的“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顯著功能,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序言
在世界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明作為最浩浩蕩蕩的一條支脈,曾為世界注入過滾滾洪流。至少三千年以前,中華文明就已經開始對周邊地區產生主導性的影響,帶動周邊廣大地區逐漸走上高等文明之路。馬克思關於“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進程影響的論述,仍然是可以成立的:“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在這個文明中,讀書寫字被上升到審美的高度,於是漢字擁有了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頭銜——書法藝術。在這個文明中,家不僅是安身立命的居所,也是寄情抒懷的天地,於是胸中丘壑化為園林樓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在這個文明中,人們從艱難到從容地活在每一方水土之上,於是點土成金,向世界奉獻了瓷器這朵絢爛的花……無數事實證明,中華文明在諸古代文明中堪稱絕無僅有。
正因如此,我們精心編寫了這套“中華文明歷史長卷”叢書,它包括:《人間巧藝奪天工——發明創造卷》、《揮毫落紙如雲煙——書法卷》、《淡墨揮毫暗生香——繪畫卷》、《巧剜明月染春水——陶瓷卷》、《書卷多情似故人——經典名著卷》、《人間有味是清歡——飲食卷》、《今朝放歌須縱酒——酒文化卷》、《至精至好且不奢——手工藝卷》、《多少樓台煙雨中——古蹟卷》、《一塵一剎一樓台——寺廟卷》、《自是林泉多蘊藉——園林卷》、《淡妝濃抹總相宜——山水卷》、《宮闕並隨煙霧散——墓葬卷》共十三卷。這些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讓我們如數家珍,每個領域的每一項成就,如同人類文明天空中的璀璨明星,透射出中華民族耀眼奪目的卓越華魂。
作為炎黃子孫,了解、傳承並發揚這些文明成果,是我們光榮而神聖的歷史使命。雖然有那一百年的備受欺凌,但我們用今天嶄新的面貌告訴世界:我們的文明沒有中斷,智慧仍在傳承,這個持續了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依然具有強盛的生命力!
正因如此,我們精心編寫了這套“中華文明歷史長卷”叢書,它包括:《人間巧藝奪天工——發明創造卷》、《揮毫落紙如雲煙——書法卷》、《淡墨揮毫暗生香——繪畫卷》、《巧剜明月染春水——陶瓷卷》、《書卷多情似故人——經典名著卷》、《人間有味是清歡——飲食卷》、《今朝放歌須縱酒——酒文化卷》、《至精至好且不奢——手工藝卷》、《多少樓台煙雨中——古蹟卷》、《一塵一剎一樓台——寺廟卷》、《自是林泉多蘊藉——園林卷》、《淡妝濃抹總相宜——山水卷》、《宮闕並隨煙霧散——墓葬卷》共十三卷。這些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讓我們如數家珍,每個領域的每一項成就,如同人類文明天空中的璀璨明星,透射出中華民族耀眼奪目的卓越華魂。
作為炎黃子孫,了解、傳承並發揚這些文明成果,是我們光榮而神聖的歷史使命。雖然有那一百年的備受欺凌,但我們用今天嶄新的面貌告訴世界:我們的文明沒有中斷,智慧仍在傳承,這個持續了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依然具有強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