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人論)

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

人論一般指本詞條

《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是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創作的人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44年。

在該書中,卡西爾從人的符號性存在入手,把人看成是“符號的動物”,並以其為出發點,勾勒了人性發展及人類文化的所有創造物——語言、歷史、藝術、宗教、神話的整體構架。該書中認為:人只有在創造文化的活動中,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人的本質是永遠處於製作之中的;人性並非是一種實體性的存在,而是自我塑造的一種過程。因而,“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文化,可以被稱作為不斷解放自身的歷程”。

該書的理論是西方人學理論的一次創新與突破。它標誌著在探索人性的問題上,人學理論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無論是在人的哲學、文化哲學或歷史哲學上,都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
  • 外文名稱:An Essay on Man: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
  • 作者:【德】恩斯特·卡西爾
  • 類別:哲學
  • 首版時間:1944年
  • 字數:222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這本書分為上下兩篇,共12章。上篇(前5章)回答的是“人是什麼”的問題。第一章回顧了兩千多年來西方思想史關於人的問題的各種哲學主張。卡西爾認為在各種意見不一的關於人的主張背後,隱藏的是人類自我認識的危機;第二章卡西爾提出了他自己關於“人是符號的動物”的功能性定義;第三章論述了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第四章從空間和時間兩個最基本範疇人手,指出了人的符號力量就在於超越他有限存在的時空。第五章為上篇小結,指出人不像動物那樣,只能被動接受直接給予的“事實”,而是生活在一種超越“事實”的“理想”世界之中。下篇(後7章)回答的是“人與文化”關係問題,即運用符號形式展開對人類世界各方面的考察。第六章為下篇的導引篇,卡西爾的“人是符號的動物”之定義表明的也是“人是文化的動物”。卡西爾認為,正因為對人和文化關係的這種理解,人們就能洞察人類活動各自的基本結構,並把這些活動理解為一個有機整體。第七章到第十一章,卡西爾從人類文化的各種現象——神話與宗教、語言、藝術、歷史、科學等方面來論證了人的符號化活動的“產品”。第十二章為下篇的總結與結論。

作品目錄

作者序
上篇 人是什麼?下篇 人與文化
第一章人類自我認識的危機
第六章以人類文化為依據的人的定義
第二章符號:人的本性之提示
第七章神話與宗教
第三章從動物的反應到人的應對
第八章語言
第四章人類的空間與時間世界
第九章藝術
第五章事實與理想
第十章歷史
第十一章科學
第十二章總結與結論

創作背景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卡西爾毅然辭去漢堡大學校長職務,流亡英國、瑞典、美國等國,先後任教於牛津大學全靈學院、瑞典哥德堡大學及美國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正是在任教期間英美哲學人士敦促下,卡西爾用英文撰寫了《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以之為《符號形式哲學》的提要,並於1944年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品思想

卡西爾認為,人並沒有與生俱來的抽象本質,也不具有亘古不變的永恆人性,其本質只存在於人不斷創造文化產品的辛勤的工作過程之中。因此,人只有在不斷創造文化產品的過程中才能變成真正意義上的人,才能獲得嚴格意義上的自由。所以,對人進行研究必須從研究人類文化入手,而人的哲學也就相應地是一種文化哲學。這種哲學既要闡明“人是什麼”,同時也要闡明人類不斷進行的文化創造活動,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問題。在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馬可·奧勒留,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帕斯卡爾、笛卡爾、布魯諾、伽利略、萊布尼茨、斯賓諾莎、狄德羅、達爾文,丹納、尼采、馬克思、弗羅伊德、舍勒等古往今來大思想家考察人的諸方面所採取的角度、方式等所得出的結論的基礎上,卡西爾指出,人的問題並未由於這些理論而得到解決;到了現代,雖然研究事實已經極為豐富,研究手段已經大大改善,分析能力也非常敏銳深刻,但人的問題卻處於一團迷霧之中,因而陷入真正的危機。只有找出引導我們走出迷霧的捐路明燈,這種危機方能徹底解決。而這樣做,首先就需要把人界定為符號的動物,以取代“人是理性動物”的定義,開闢通向文化研究之路,這樣,人就成了利用符號進行文化創造的動物。
關於人與動物的區別,卡西爾指出,這種區別是信號與符號的區別:在動物行為中存在相當複雜的信號系統,但後者只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與人類符號化思想的基本特徵相反;符號則是人類意義世界的一部分,具有普遍適用性和靈活多變性。動物只對信號作出條件反射,只有人才能通過其文化創造活動將信號轉化成為有意義的符號。就人和動物所生活的這個世界而言,它雖然是同一個物理世界,但是,由於人類思維的符號化活動和符號對人類生活的決定作用,人獲得了抽象的時空觀念, 因而既開闢了新的求知道路,也使人的生活世界成為完全不同於動物的自然世界的世界。另一方面,符號與信號的區別,人的世界與動物世界的區別,實際上是“理想”與“事實”、“可能性”與“現實性”的區別:人總是生活在其理想世界之中,不停地向著可能性的領域邁進;動物則只能被動地接受直接給定的事實,永遠無法超越現實的規定性。而這又是圃為人能夠通過創造符號,創造出自己需要的理想世界;動物卻只能根據物理世界現有的信號作出反應,永遠不了解可能和理想是什麼。
卡西爾指出,上述區別是由人運用各種符號創造不同文化造成的:“人的突出的特徵,人的與眾不同的標誌,既不是他的形上學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工作。正是這種工作,正是這種人類活動的系統,規定並劃定了人性的圓周。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歷史,都是這個圓的組成部分和各個扇面。因此,一種,‘人的哲學’——定是這樣一種哲學:它能使我們洞察這些人類活動各自的基本結構,同時也能使我們把這些活動理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他看來,人的創造性工作怎樣,人的本質,本性也就怎樣;雖然人類所從事的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等諸活動趨向不同的方向並遵循不同的原則,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不一致、不調和,相反,它們都向著“創造人自己的歷史,創造一個文化世界”這個共同的目標邁進。這也就是說,人們在從事創造歷史的活動過程中雖然其具體目標、過程、結果各不相同,但是他們所從事的都是能動自覺地創造各種“符號形式”的活動,都是走向把人本身塑造成“文化的人”這個總的根本目標的活動。因此,哲學所要研究的不是抽象的活動和抽象的人,而是這種具體能動的創造活動從及通過這種活動逐漸生成為“文化的人”的人。因此,人的哲學同時也就是科學的哲學、藝術的哲學,神話的哲學、語言的哲學,宗教的哲學和歷史的哲學,亦即它們綜合成為一個有機統一體的人類文化哲學,也可以說是哲學人類學。只有這樣,哲學才能充分揭示人性的深度和廣度,成為展示人類精神文化成長演化過程的史詩,而人的哲學、符號形式的哲學以及文化哲學也就是同一種哲學。

作品影響

《人論》一書是卡西爾人類文化哲學體系思想的代表作,對蘇珊·桑塔格用符號學原理解釋藝術和審美現象有著直接影響。

作者簡介

恩斯特·卡西爾(1874—1945), 猶太人,德國哲學家,20世紀新康德主義馬堡學派的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符號論美學的奠基人,主要著作有《符號形式的哲學》和《人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