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竹共生的環境與文明

人竹共生的環境與文明

《人竹共生的環境與文明》是王利華創作的環境史著作,首次出版於2013年3月。

該書圍繞人與自然的關係這個環境史學核心命題,藉助農林學、生態學、文化人類學和民俗學的知識和成果,從不同角度解讀相關史料,揭示竹子在中華民族生存、繁衍和傳統文化孕育、成長過程中曾經扮演過的重要角色,講述這類天地化育的自然物種,如何作為生民之資惠澤蒼生,深刻影響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如何通過“取象比類”等思維認知方式,逐漸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作者通過史實陳述和事象解析,揭示中國文明歷史進程中,人竹共生、水乳交融的生態文化機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人竹共生的環境與文明
  • 作者:王利華
  • 首版時間:2013年3月
  • 字數:340千字
  • 類別:環境史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分十章。第一章簡要介紹竹類植物的形態和生物學特徵,中國竹林資源的總體狀況,重點討論了竹林資源的古今變遷及其原因,以及竹林培育和養護的歷史情況;第二章對古代重慨朵霉芝要的三部竹林學著作進行了考證和評述,同時展示了中國傳統竹林學知識的歷史積累過程;第三至九章系統探討了中國先民與竹子之間的物質關係,包括竹子對飲食、器具、戰爭、水利、人居環境、交通運輸和文字書寫等多方面的影響,並專門討論了竹林聲響和竹管樂器,兼及竹林對古代休閒、娛樂、養生和環境審美的影響;第十章闡述了人與竹子之間的思想觀念與精神情感聯繫,分別從士人和民俗(民族、地方)兩個層面,考察竹子的精神象徵意義和理想人格化過程,以及廣泛存在料想捆於眾多民族中的竹子傳說和竹子神靈崇拜現象,揭示了自然物種與社會道德精神和生命意識之間交相闡釋的歷史關係。

作品目錄

第一章 中國竹林及其古今變遷
第二章 古代《竹譜》三種評介
第三章 中國飲食文化中的竹子
第四章 古代竹製兵器和植竹為城
一、竹子的形態和特性
二、當代竹林資源區劃
三、古今竹林變遷再探討
四、古代竹林培育和養護
一、戴凱之《竹譜》
二、釋贊寧《筍譜》
三、李衍《竹譜詳錄》
一、食筍風氣與竹筍採掘加工
二、竹實現象與饑荒中的竹米
三、竹葉在食物飲料中的妙用
四、竹筒飯、竹箸和鋸竹取火
一、竹弓弩和竹箭矢
二、竹矛、竹刀和竹槍
三、竹城:一種獨特防禦設施
第五章 竹筒利用與南方山區水利
第六章 竹子與南方人居環境變遷
第七章 古代交通史上的竹材利用
一、連筒與山區遠程引水
二、筒車與山區農田灌溉
一、比閶竹屋:一段被遺忘的居住史
二、城市、火災與竹屋之消逝
三、庭院種竹與文士雅居的營造
一、籃輿的源流
二、簰筏和竹船
三、竹索與浮橋
四、笮橋和溜索
第八章 竹林資源與書寫材料演變
第九章 竹之聲響:一項另類的環境史探索
第十章 人與自然的互動詮釋:竹的人化和神化
一、“刻竹記事”和“剖竹書簡
二、造紙原料變化與竹紙的起源
三、竹紙業的發展及其自然基礎
一、聽竹:文人雅趣和審美意象
二、竹樂器的源流、形制和功能
一、君子比德於竹
二、竹子與魏晉名士風流
三、全德君子形象之建構
四、竹為師友和身與竹化
五、竹靈信仰和圖騰崇拜
結語 青史悠悠——竹子王國的環境與文明

作品鑑賞

該書採用寬頻視野,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理論知識,對相關的歷史故事和現象進行了多維度、多層次的考察論述,提出了比戰籃較系統的學術新見解。如關於北方竹林減少的歷史原因,強調地表水資源減少的關鍵性影響;梳理了歷史上的食筍技術方法、竹製食具、竹米和竹葉利用、鋸竹取火等古老飲食現象,糾正了前人在食筍與養竹關係、粽子起源等問題上的一些錯誤觀點;以更加豐富的材料對古代竹製兵器及其廣泛運用、南方竹城的軍事防衛意義等作了更深入的考述;結合中國農業由北向南、由平原向山地拓展的巨觀背景,對連筒和竹筒車的建造、分布及其水利史、經濟史意義進行了探討,揭示了竹筒引水設施在山區自然環境下的獨特“生態適應宙協遙性”,取得了重要新發現;系統討論了竹照驗習市子對古代人居環境的影響,深入揭示了竹屋在秦嶺—淮河以南廣大區域普遍分布的歷史事實,並從人口—資源照雅訂—經濟—技術互動演變關係中,從中國歷史發展空間向南方不斷拓展的宏大歷史進程中,深入考察了南方竹民居建築逐漸消逝及其與火姜臭催災之間的關係;對古代文人棲居竹屋的風氣、竹林生態意象與宜居環境營造等開展了系統的原創性論述;基於“文化適應環境”的思想理念,對古代以竹子為材料製作、建造的籃輿、索橋、溜索等交通工具設施之起源、發展和環境適應性進行了深入考論;關於竹子對古代文化交流和傳承的重大貢獻,不僅以更豐富的文獻和考古資料考述了竹簡的歷史,而且從需求—技術—資源的關係變化中考察了竹紙起源的環境原因和竹紙業發展的文化—生態機制,糾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作者還把大自然的聲響納入環境史研究範圍,對竹林之聲及其環境審美意象進行了深入闡述;對竹子之於中國樂器起源和演變的影響亦進行了更系統的考索,提出了新的意見。
關於竹子對中國傳統精神文化的影響,作者結合中國文明進程和人與自然的關係演變揭示其逐漸融入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具體歷史過程,不僅具體考察了竹子融入精神世界、參與理想人格塑造的歷史階段及其社會文化背景,而且以竹子為案例,深入剖析了古人的“取象比類”思維方式和社會與自然交相闡釋這一重要的文化現象;利用大量歷史文獻資料,借鑑民族學、人類學成果,考察了竹子神靈信仰和圖騰崇拜現象,重點闡釋了其中所包含的自然精神和生命意識,揭示了由“萬物有靈”到“萬物有情”的思想升華,以及它所體現的深層生態倫理。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該書入選2012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人竹共生的環境與文明》
2013年3月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978-7-108-04399-3

作者簡介

王利華,1963年生,歷史學博士,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院教授,歷史學院副院長。為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唐史學會理事。
關於竹子對中國傳統精神文化的影響,作者結合中國文明進程和人與自然的關係演變揭示其逐漸融入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具體歷史過程,不僅具體考察了竹子融入精神世界、參與理想人格塑造的歷史階段及其社會文化背景,而且以竹子為案例,深入剖析了古人的“取象比類”思維方式和社會與自然交相闡釋這一重要的文化現象;利用大量歷史文獻資料,借鑑民族學、人類學成果,考察了竹子神靈信仰和圖騰崇拜現象,重點闡釋了其中所包含的自然精神和生命意識,揭示了由“萬物有靈”到“萬物有情”的思想升華,以及它所體現的深層生態倫理。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該書入選2012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人竹共生的環境與文明》
2013年3月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978-7-108-04399-3

作者簡介

王利華,1963年生,歷史學博士,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院教授,歷史學院副院長。為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唐史學會理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