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眾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現象:是社會性動物,人們在面對不確定的情況時,第一反應是從其他人的表現中尋找線索,再推論自己應該怎么做。典型的故事便是皇帝的新衣,所有人都以為自己是唯一一個看不見衣服的人,而其他人都正常。大家因為懼怕自己是那個“唯一的傻子”,而不敢把內心真實的想法表露出來。這樣,每個人都抱著同樣的想法,卻錯誤地以為別人和自己不一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眾無知
- 外文名:pluralistic ignorance
- 心理學:社會心理學
原因,套用,
原因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其他人都會“表現得無所謂”,難道不能從他們的日常行為中看出他們的觀念嗎?為什麼我們就一定認為他人的行為真實反映了他們的態度呢?這裡要介紹另一個概念,就是“被洞悉錯覺”(illusion of transparency)(Miller & McFarland, 1991)。人們有一個傾向,就是高估自己傳遞自身情感和意見的能力。我們會覺得,我們的言行舉止中有那么多的小細節小線索可以推斷我們的態度,既然我們能意識到,別人肯定也能意識到。但事實是,人們反而很不擅長察覺別人行為中的小細節小線索。我們以為自己“被洞悉”了,其實在別人眼裡,我們的行為很正常,一點也沒有什麼可洞悉的。正因為Illusion of transparency,才會有人眾無知的效應。
為什麼人們都不願意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呢?心理學家總結出幾個原因。第一,人們面對自己不確定的情景時(比如一個新生進入學校,不確定大家的開放程度),通常會裝冷靜,觀察別人的表現。社會規範(social norm)告訴我們大家遇事應該淡定,咋咋呼呼是不好的。第二,人們普遍尋求社會認同。在一個團體中,持異議者(deviant)通常會被團體排斥和懲罰。如果大家看一些美國法庭上審理案件的過程,如果陪審團里有一個人和其他人唱反調,就會發現其他人是多么努力地試圖改變那個人的觀點,即使投票的時候一個反對票不會改變判決結果。在工廠里上班的工人,產品產出率(productivity)都會驚人地一致,儘管他們各自的熟練程度可能不一樣。這是因為“槍打出頭鳥”,幹得太多太快的人,還有效率不如大家的人,都不受歡迎,所以大家自然形成了一個約定的產出率。比如社會上對於女博士的態度那么苛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們不符合社會主流的女性規範。所以,為了避免被所在的群體孤立和排斥,人們通常會禁止自己內心的異議,而服從(想像中的)群體意見。
套用
普林的學生都在email里收到過一些關於喝酒的問卷調查(也是那個National College Health Assessment搞的),其中有幾個問題是這樣的:“你對於校園中喝酒的風氣有多適應(how comfortable do you feel with the alcohol drinking habits of students at Princeton?)”還有:“你覺得其他人對於喝酒的風氣有多適應?(how comfortable does the average Princeton student feel with the alcohol drinking habits of students at Princeton?)”一個問自己的態度,一個問你心中別人的態度。然後叫學生打分,1是最不適應,10是最適應。我的一個教授研究這個問卷,結果很明顯,大家對於自己的“適應性”的平均分是5.3,而估計的別人的“適應性”則是7.0。大家都高估了別人對於喝酒的容忍度(Prentice & Miller, 1993)。
於是就造成了這樣的現象:大家都覺得別人喜歡喝酒,自己是異類,所以隱藏自己的真實意見,而表現出喜歡喝酒的樣子。人眾無知,所有人都認為別人比自己更能喝酒。隨後的一項調查還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們對於喝酒的適應性上升了。也就是說,我們會慢慢調整自己的態度,向(自己認為的)大多數靠攏。這個過程叫做內在化(internalization)。這就是美國大學校園裡酒精泛濫的真正原因。
有趣的是,其他相似的調查還發現,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內在化”。剛入學的男生如果覺得自己喝酒不如別人,就會慢慢調整自己的態度,向其他人靠攏。一段時間以後再調查,他對於喝酒的“適應性”變強了。而女生的態度基本上不會隨著時間變化。換言之,女性如果屈服於群體意見,是有意識的,她能意識到她是在迎合群體,而私下裡保持自己的意見。而男性表面上比女性更不容易屈服,但是他會慢慢把群體的標準內在化,從而無意識地迎合群體。和女性相比,男性的服從行為是發自內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