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叉點上,從政治、哲學、文化等方面,研究士人孤獨意識形成的內外之因及其內涵特質,解析漢魏六朝士人的人格理想與心態的轉換。本題目在國內外尚屬首次,開闢了從士人心態入手的文化學研究新方法。
《人海孤舟》是1995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濟喜。
基本介紹
- 書名:人海孤舟
- 作者:袁濟喜
- ISBN:9787215034174
- 頁數:225頁
-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5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袁濟喜 教授 博士生導師/ 碩士生導師
一,1956年出生,上海人.1978年至1982年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本科.1982年年本科畢業後就讀於該系中國文學批評史碩士研究生專業,1985年研究生畢業後獲文學碩士學位.1985至1995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任教,任講師與副教授.1995年至2005年在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任教,從事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與教學.2005年至今在國學院任職.1997年起任教授,2001年起任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論與魏晉南北朝文學.
1994年被選為北京市第一批新世紀人文社科理論"百人工程"成員,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學術委員,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基地客座教授,西南大學特聘教授.
二,主講課程
本科生:1,中國文學理論史.2,魏晉南北朝文論選講.3,中國美學史.
研究生:1 ,中國古代文藝學.2,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論.3,中國現代美學研究.
三,科研立項
1,《傳統美育與當代人格》,主持,北京市跨世紀理論人材"百人工程"資助項目,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2,《中國古代文藝學》,國家社科基金九五頂目,主要參加者與撰寫者.
3,《中國古代文論精神價值的現代傳承》,主持,200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九五頂目,已結項出版.
4,《魏晉南北朝思想對話與文藝批評》,主持,200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十五項目.進行中.
四,獲獎情況
《六朝清音》(主撰),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
五,社會兼職
《文心雕龍》學會(一級學會)副會長,中華美學會理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北京市美學會常務理事,擔任北京市政協委員等.
六,主要論文
《論六朝文學精神的演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年第1 期,(收入《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1年第6期.
《興:魏晉六朝藝術生命的激活》,《文藝研究》,2001年第4期.
《論"興的審美意義》,《文學遺產》,2002年第2期.
《六朝文體論的人文蘊涵》,《江海學刊》,2004年第5期
《從"神感說"探討古代文論的"神思說"》,《廈門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王弼的經典闡釋與六朝文論》,《江海學刊》,2006年第1期.
《六朝佛教對文論精神的升華》,《學術月刊》,200年第9期.
《兩漢文學批評與心理體驗》,《文學評論》,2007年第2期.
七,主要著作
1,《六朝美學》(修訂版),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2,《人海孤舟:漢魏六朝士的孤獨意識》,獨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3,《興:藝術生命的激活》,獨著,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4,《六朝清音》 (主撰)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6,《傳統美育與當代人格》,獨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7,《古代文論的人文追尋》,獨著,中華書局,2002年.
8,《承續與超越---中國傳統美學與當代》,獨著,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9,《中國古代文論精神》,山西教育出版社,獨著,2005年.
10,《新編中國文學批評發展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內容簡介
孤獨是中國古代的士在社會人生逆境下產生的心理感受,是古代知識分子心態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漢魏六朝士的孤獨意識最為典型地反映了這一點。本書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叉點上,從政治、哲學、文化等方面,研究士人孤獨意識形成的內外之因及其內涵特質,解析漢魏六朝士人的人格理想與心態的轉換。本題目在國內外尚屬首次,開闢了從士人心態入手的文化學研究新方法。
本書16萬七千字,包括前言、餘論和十二章的主體內容。前四章《孤獨:人生的自我返照》、《英雄旋律中的不和諧音》、《覆巢之下》、《時空運轉與人生孤獨》本著歷史描述和理論探析像結合的原則,對先秦到漢魏六朝士人的孤獨心態作了歷史性梳理,指出在世界精神史上,中華民族的孤獨意識可以說是最為早熟的,先秦儒道和屈原的思想中已經可以鮮明地找到它們的蹤跡,;漢代士人的孤獨心態則追躡屈原,並下啟魏晉六朝士的個體意識;六朝的士則進行了新的人格理想與心態的轉換。第五章到第七章《塵世孤游》、《身世飄零》、《異域孤客》、《思心徘徊》則分別從最具代表性的士人人生遭際出發,分別辨析了其在具體社會歷史、身世經歷和哲學文化的背景下的孤獨意識的特質及其底蘊上的共同之處。第八章到第十二章《孤苦與逍遙》、《酒色中的宣洩》、《走進山水田園》、《審美與孤獨》則闡發了魏晉六朝士消解孤獨意識的方式。
本書採用文化學的研究方式,歷史梳理和個案分析、理論探討相結合,深刻指出在魏晉六朝人所謂最哲學、解放、自由的精神表像下的實質是深重的、無法超脫的悲劇意蘊。完整深刻地解析了魏晉六朝士人開放與孤獨、飛動與凝滯的特殊心理結構和深層的孤獨意識,並進一步揭示了這種孤獨意識不僅源自中國社會歷史孕育的獨特思維方式和哲學,還源自存在於階級社會中人與社會、自由與必然、感性與理性的必然矛盾,指出孤獨的本體依據。而魏晉人的逍遙遊放、怡情山水、酒色和審美等自我超逸和確證的方式,及其相對成熟封閉的心態結構極大的影響了封建社會中後期的文化心理和人生哲學。本書是首部從士人心態出發、用文化學方法進行研究的專著,為古代文學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和新的方法,具有前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