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

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

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文藝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
  • 類別:文藝理論
藝術對於人民的需要,也有著豐富的含義。
其一,人民是文藝表現的主體,文藝的一切創新,都直接或者間接地來自人民。無論是歐仁·鮑狄埃創作《國際歌》,還是高爾基創作《童年》三部曲,也無論是光未然、冼星海創作《黃河大合唱》,還是陳忠實創作《白鹿原》、李存葆創作《高山下的花環》等,無不都來自於人民民眾進行革命鬥爭的火熱生活或革命戰爭的殘酷現實。其二,人民是文藝審美的鑑賞家和評判者。馬克思從生產和消費的角度分析藝術作品,認為單純的“藝術對象”只是一種可能性的藝術,只有待它“創造出懂得藝術和具有審美能力的大眾”之時,它才轉化和上升為現實性的藝術。實踐證明,真正經得住歷史檢驗的優秀作品,都是同人民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的作品。人們欣賞它們的時候,溫潤了心靈、啟迪了心智,豐富了精神生活,產生了審美愉悅。與之相反,那些一味強調藝術獨立性、一頭扎進一己悲歡的作品,必然因遠離大眾審美、需求而無法成為真正的藝術。
藝術與人民從來都密不可分,它決定了藝術工作者必須從自身擔負的歷史使命的高度來認識藝術的價值作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服務人民、服務社會作為神聖使命。
2014年10月,習主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高度肯定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藝創作的繁榮發展,同時也深刻指出,當前文藝創作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甚至存在調侃崇高、扭曲經典、顛覆歷史,醜化人民民眾和英雄人物等問題。強調,“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麼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這一論斷,既指出了當前藝術創作的嚴重不足,需要退思補過,也為今後藝術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必須始終弘揚主旋律,釋放正能量,沿著馬克思主義文藝創作道路奮勇向前,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鑑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神聖職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