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月圓·客垂虹

《人月圓·客垂虹》是元代散曲家張可久所作的一首小令。這是一首懷古詞。詞人憑弔古人之遺蹟,寓情於景,感情由淡轉濃,並引張翰、范蠡、陸龜蒙三人典故,用以自況。表現詞人淡泊名利、追求閒適退隱的高潔情操,同時抒發其仕途上不如意的深深愁苦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人月圓·客垂虹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出處:《全元散曲
  • 文學體裁:散曲
  • 作者:張可久
  • 宮調:黃鐘
  • 曲牌:人月圓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作品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黃鐘〕人月圓·客垂虹
三高祠下天如鏡,山色浸空濛。
羹張翰,漁舟范蠡,茶灶龜蒙
故人何在,前程那裡,心事誰同?
黃花庭院,青燈夜雨,白髮秋風。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人月圓:詞牌名,亦為曲牌名,始於王詵。垂虹:橋名,在吳江(今屬江蘇省)東,一名長橋。橋上有垂虹亭。
②三高祠:吳江人於宋代所建,以紀念范蠡張翰陸龜蒙三位鄉賢。祠在垂虹橋東。
③蓴(chún):一種圓葉的水生植物。
④張翰:西晉文學家,字季鷹。因見秋風起而思念吳中的蓴羹、鱸魚,於是辭官回鄉。
⑤范蠡(lí):春秋越國大夫,曾輔佐越王勾踐興越滅吳。相傳他功成後即以一舟載上西施,同泛於太湖之中。
⑥龜蒙:陸龜蒙,字魯望,晚唐文學家。隱居不仕,以茶酒自娛。
⑦黃花庭院:滿植菊花的庭院。
⑧青燈:指光線青熒的油燈。

作品譯文

三高祠下水面如鏡,倒映出上方的天空。
那清空朦朧的山影,也同樣浸在水中。
到了這裡,令人懷想起祠中三賢的高風:
張翰因為思念家鄉的蓴羹,辭官回到吳中;
范蠡功成身退,駕一葉扁舟遨遊太湖,自在從容;
陸龜蒙整日伴著煮茶的灶爐,甘做江湖上的隱翁。
聯想自己,故人不知何處,前途不堪想像,更無人理解心中的苦衷。
庭院裡菊花又開了幾叢,我在昏暗的燈下守聽著夜雨,任秋風把新添的白髮吹動。

創作背景

此詞是張可久客次吳江(今屬江蘇省)利往橋垂虹亭時所作。據宋人龔明之《中吳紀聞》卷三所言,詞人客於垂虹,與橋北隔水的三高祠相對,所以,油然而生對三位先賢的景慕,而作此篇。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散曲以兩句景語領起,以下接連用了三組鼎足對,整飭凝練、氣象蒼古。詞人擅長以詞法入曲的風格,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詠嘆了詞人功名仕途不得志的鬱郁情感。
《人月圓·客垂虹》圖景《人月圓·客垂虹》圖景
上片詞人描寫垂虹橋一帶景象並憑弔古人遺蹟。開篇寫湛藍如鏡的天空映襯著三高祠,山色朦朧,景物怡人,風光如畫,令人嚮慕。接著引用張翰、范蠡、龜蒙三個典故,與首句“三高祠”相呼應。這三個人均是識時務、退隱於世的高人,詞人顯然是用這三位高人自況,表現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遠離塵世的傲然高潔的情懷。他想到以前還有三位退隱的高人在這裡以蓴菜為食,泛舟湖上為樂,以小爐烹茶過著閒適平淡的生活,而如今人都已不在了,不免傷感,“蓴羹”、“漁舟”、“茶灶”這三件具有特徵性的、且與垂虹亭下吳淞江水有關聯的事物,具體的概括出三位前修的高風。
下片則由對先賢的懷念引出對身世前途的感慨。“故人何在,前程那裡,心事誰同?”連用三個設問句,將知交零落、前途渺茫、滿腹心事無人可與訴說的愁怨盡皆傾吐而出。而這三設問又暗與上片末三句關合,季鷹歸來古人當在,范蠡攻成遨遊五湖,龜蒙心事皮子可同,前賢如是,己則否也。這環環相生的感觸,形成了作者之“思古”與“傷今”間的緊密聯繫。“黃花庭院,青燈夜雨,白髮秋風。”結尾這三句,以客居的無聊與孤獨作為約束。滿園黃花堆積,秋風秋雨中,只有一盞青燈照我白髮,這景象無比的淒涼,對照三位先賢的高蹤,自不免悲從中來了。句句之間互相呼應,情景交融。
這首小曲在藝術上特點即對仗精工而不露痕跡。如“蓴羹”、“漁舟”、“茶灶”中“蓴”、“漁(借作“魚”)”、“茶”都屬飲食門,“黃花”、“青燈”、“白髮”中“黃”、“青”、“白”都為顏色。鼎足對較詩詞的偶對要多出一句對仗,散曲作者是不放過這種逞才機會的。

名家點評

清代學者張宗橚《詞林紀事》:“孰謂張小山不如晏小山(晏幾道)耶?”

作者簡介

張可久(約1270-約1348),字小山,一作名伯遠,號小山,慶元路(路治今浙江省寧波市)人。以路吏轉首領官,又為桐廬典史,仕途上不得志。曾漫遊江南,晚年居杭州。專力寫散曲,現存小令855首,為元人中最多者。其作多描繪自然風光,描寫頹放生活,也有不少寫閨情及應酬之作。風格典雅清麗。與喬吉唱和,並稱為元散曲兩大家,有《小山樂府》傳世。
張可久像張可久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