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千年唐詩緣(唐詩在日本)
- 作者:宋再新
- ISBN:7227030202
- 頁數:216頁
- 出版社:寧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05年1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叢書名:人文日本新書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書摘,
內容簡介
唐詩到底魅力何在,能使日本人對唐詩如痴如醉,一千多年來傳誦唐詩綿綿不絕,古代日本文學作品裡唐詩影響隨處可見,但是日本古人對吟詠花鳥風月的唐詩佳句的偏愛卻又與中國人的欣賞習慣有所不同。本書在介紹唐詩在日本的傳播史的同時,通過考察日本人對唐詩的理解和鑑賞經過,介紹了各個時代的日本人接受唐詩影響的文化背景及其文學心理特徵。本書後附有《千載佳句》全文,從中不僅可以窺知古代日本人欣賞唐濤的態度,亦可想見基於和歌傳統的日本文學之特色。
本書是《人文日本新書》系列中的一本,該系列是一套具有豐富文化內涵與深刻人文精神的新型文化學術類圖書,每冊突出一個人文主題,小題精作。其體現了學術前沿、專家功力;體現了中國學者透視日本文化的獨到見解。語言規範而不板滯,平易流暢,理、趣相得益彰,體例設定靈活生動,圖文並茂,親近閱讀。對增進國人對異質文化的認識與了解,擴大視野,提升跨文化平等對話的能力,促進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溝通與理解,具有深遠而悠長的意義。
作者簡介
宋再新,1952年3月生,吉林省長春市。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日文系教授。1985年畢業於四川外語學院日語系,文學碩士。1995年作為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特約研究員到日本國學院大學研究一年。發表有《遊仙窟與萬葉集》(讀書雜誌)、《雪月花時最憶君》(讀書雜誌)等文,著有《和漢朗詠集文化論》(山東文藝出版社)、《日本文學百家》(共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譯有井伏鱒二的小說《黑雨》(四川人民出版社)和《芥川龍之介全集》(山東文藝出版社)之一部著。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唐詩遠播扶桑時
第一節 島國早巳識漢籍
第二節 遣唐使求唐詩文
第三節 唐詩贈與使唐人
第二章 大和遍吟唐土詩
第一節 唐風傾倒平安朝
第二節 唐詩句意化和歌
第三節 和風選定唐佳旬
第四節 朗詠唐詩久不衰
第五節 名作處處見唐詩
第三章 《白氏文集》享獨尊
第一節 君臣齊敬白居易
第二節 尊白卻不喜諷喻
第四章 日本人也崇李杜
第一節 五山僧傳《三體詩》
第二節 江戶流行《唐詩選》
第三節 李杜詩名勝樂天
結語 唐詩魅力今猶在
附錄:《千載佳句》原文
參考書目
出版者的話
書摘
(P12-13)第二節
遣唐使求唐詩文
中國與日本之間的距離常常被形容為一衣帶水,意思是兩國之間的間隔僅僅像一條衣帶一樣窄。但是相對於古代人的航海技術來說,這個形容並不十分貼切。中國與日本之間雖然不能說是遠隔重洋,但是大海的狂濤巨浪讓現代人也不敢小覷,更遑論一兩千年前的古人了。不過,大海並沒有阻斷中國和日本之間的交往。如果說秦始皇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到日本的傳說難以考證的話,那么《漢書》和《三國志》里記載的倭人到漢、魏獻見、朝獻則證明了遠在漢魏時代,日本使者已經多次到達中國,至於民間的往來當更早更多。
在《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和《宋書》里關於日本(倭)的記載里,除了獻見、朝獻的記述之外,關於日本的情況大都是記錄的傳聞。不過看起來,當時倭的使者到中國來的主要目的似乎是想和鄰近的大國保持友好關係從而能在與朝鮮半島各國交往中處於有利地位,也就是說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而看不出有主動吸收中國先進文化的活動,也沒有派留學生的記載。這大概可以理解為雖然中國文化或直接或經朝鮮半島早已傳到日本,但是日本的統治者還沒有大規模、有組織地輸入中國的典章制度和文化的迫切需求。
到了中國的隋代,在隋朝延續的三十七年間,根據《隋書》的記載共有三次遣隋使來訪中國,但根據日本史書《日本書紀》的記載,推古天皇二十二年(614)曰本還派出了第四次遣隋使,並於第二年回國復命。從中國的歷史上來看,隋、唐交替是歷史性的大事件,而恰恰日本在隋、唐交替這段時期里也處於一個歷史的轉折點。在這個時期,日本出現了一位有傳奇色彩的政治家聖德太子,他的政治活動為後來在645年被稱為“大化改新”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礎。作為當時的天皇推古天皇的攝政,這位聖德太子603年仿中國官僚制度,在日本推行官位十二階制度。604年聖德太子制定了被稱為“憲法十七條”的日本首部行政成文法。這部法律以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為指導思想,主張以和為貴,規範官僚的行為,試圖建成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聖德太子還主張積極引進佛教、中國文化和政治制度,並派出了正式使節出使隋朝,這些使節就是遣隋使。聖德太子提倡佛教,試圖用佛教來統一日本國內的思想,借尊崇佛教以鎮護國家,所以遣隋使帶了很多和尚到中國。《隋書·東夷傳》有這樣的記載:大業三年(607),其王(指倭王)多利思比孤遣使朝貢。使者日:“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1)這應該是中國史書對日本人來中國留學的最早記錄,當時從日本來中國留學的是和尚,目的是學習佛法。不過從隨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國學習後回到日本的和尚在日本政治、文化發展上所起的作用來看,到中國留學的和尚的任務並不只是學習佛法,他們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參與文化交流方面都是非常積極的。
618年,大唐帝國取代隋王朝而崛起。一些跟隨遣隋使來到中國的日本留學生、留學僧經歷了中國改朝換代之後,回到了日本。據《日本書紀》(推古天皇)卅一年(623)記載:秋七月……是時,大唐學問者僧惠齊、惠光及醫惠日、福因等並從智洗等來之。於是,惠日等共奏間曰:“留於唐國學者,皆學以成業,應喚。且其大唐國者,法式備定之珍國也,常須達。”(2)看來這些回到日本的留學僧、留學生對大唐的政治文化有了深刻的印象,認為大唐是法律完備的已開發國家,故向朝廷進言應該召回在唐已學成人員,並應經常派遣人員到大唐去學習。果然,630年,日本就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直至894年,日本共正式任命了十三次遣唐使,實際成行十二次。另外還派出一次專門迎接遣唐使回國的“迎入唐使”,三次陪唐朝赴日使節回國的“送唐客使”。……P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