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作者簡介,主要觀點,評價,
簡介
本書由六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人——是狼還是羊?”,作者分析了“人是狼”、“人是羊”兩種觀點的論據後。指出我們關於狼和羊的假定是站不住腳的,認為人有行善和作惡兩種潛能,每個人都在自己選定的方向上發展。第二部分“不同的暴力形式”,弗洛姆按病理程度輕重,依次論述了遊戲性暴力、反應性暴力、報復性暴力、補償性暴力、原始的“喋血渴望”,作者認為前三種暴力形式都是由於對生活的損害或對生活的失望所引起的,因此有助於生活;後二種暴力形式的病理性極強,前者表明生活的殘缺和空虛,並通過破壞生活來超越生活,後者則有一種殺人的激情,把殺人作為一種超越生活的方式。不同的暴力形式之間的區別在於它們各自的無意識促動因素的不同。第三部分“愛死與愛生”,指小人具有愛死和愛生的定向,並分別闡述了愛死、愛生各自的含義。第四部分“個體自戀與社會自戀”,指出人具有自戀定向,並分別就自戀的概念、類型及其特點進行了闡述。第五部分“亂倫固結”,指出入具有亂倫固戀的定向,介紹了亂倫固戀的含義及三個發展層次。弗洛姆認為,戀屍、自戀和對母親的共生固戀是惡的本質,它們構成了嚴重的精神病患的核心。第六部分“自由、決定論、選擇論”,作者從分析人性觀點入手,提出了關於人的自由的問題。
作者簡介
弗洛姆1900年3月23日出生於德國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的一個篤信猶太教的家庭。作為獨生子,弗洛姆從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並先後在法蘭克福大學、海德堡大學和慕尼黑大學攻讀心理學、社會學和哲學。在大學期間,他對弗洛伊德和馬克思的學說就極感興趣。1922年,弗洛姆獲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其後在慕尼黑大學和柏林接受系統的精神分析訓練。直至1931年。起初,弗洛姆是弗洛伊德的追隨者,但不久即與弗洛伊德發生分歧,他不滿意弗洛伊德過分強調個人的無意識驅動力的作用,忽視社會因素對人類心理的意義。受W·賴希影響,企圖以人道主義的精神調和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學說,將二者綜合為一種“受辯證法和人道主義指導的精神分析”。他批判資本主義是病態的、不合理的社會,但卻從超階級的人道主義立場出發,提出藉助“社會治療法”以建立和諧的“健康社會”的方案。
弗洛姆是一位不限於心理學領域的多產作家,其著作已被譯成20多種文字出版,有些印數達數千萬冊。其中比較著名的有: (1941年)、《自為的人》 (1947年)、 (1951年)、《健全的社會》(1955年)、《愛的藝術》(1956年)、《人心》(1964年)、 (1970年)、 (1973年)、《占有還是存在?》(1976年)。
弗洛姆對人類的前途和命運極為關注,故有“人類的夢想家”之稱。
主要觀點
(一)人性理論
弗洛姆人性理論的出發點是反對把人界定為一種特定的實體,一種單一和同質的存在。在西方傳統的神學和哲學思想中,人基本上被定義為惡的、墮落的,或者善的、可完善的。弗洛姆認為,這是一種抽象的人性論。因為善與惡是一種實體性的概念,在這種人性論的闡釋下,人的本性就是永恆不變的,意味著自人類誕生伊始,人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觀點很難同人類不斷變化的事實相一致。而且,在弗洛姆看來,如果一個人相信人的善是唯一的潛在性,人便會在理想的幻滅中度其一生;如果一個人相信人的惡是唯一的潛在性,就會象玩世不恭的人那樣了卻一生。“正確的見解應是把兩種可能性都視為真實的潛在性。並且研究它們兩者出現的條件”。此外,在人的本性問題上,弗洛姆也反對把人定義為“政治動物”(亞里士多德),“能夠允諾的動物”(尼采),以及諾如從社會學、生物學、生理學角度對人的界說。他認為“這些定義只表達了人的主要屬性,但是,它們沒有涉及人的本質”。
(二)人的替惡天性
1、戀屍和戀生的定向。弗洛姆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不論是心理上的區別,還是道德上的區別,最為基本的乃是愛死的人與愛生的人之間的區別,戀屍的人與戀生的人之間的區別”。戀屍表示一種傷感的情緒,殺人的願望,對暴力的崇拜,對死屍和虐待的興趣。戀屍者憎恨生活,希望回到無知和動物的原始生活中去,並把人的價值視為物的價值。具有戀生定向的人則與此相反,它表示生存的一種總體定向和完整方式,保持生命,抵抗死亡是戀生定向的最基本方式。愛生的人是健全的人,對他來說,歡樂是德性,人生的目的是獻身於所有富有生氣的東西。安全、公正、自由的社會環境有助於人的戀生定向。
2、自戀定向。自戀是一種比性慾和求生欲更為強烈的情緒,其特點是對外部世界缺乏真正的興趣,以自己的人格代替現實。依自戀的對象可分為個體自戀和群體自戀。依自戀的病理程度可分為良性自戀、病理性自戀和惡性自戀三種。良性自戀的人專注於自己的活動和成就,因而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功能;病理性自戀與理性和愛相衝突,使人不能正確評價事物和他人,通常高估自己和自己的東西,低估外界的任何一件事物,當其遭到批評時,情緒就會激怒或沮喪,因而限制和歪曲理性判斷;惡性自戀的對象是他擁有的東西,如他的身體、相貌、健康、財富等,它使人成為虛偽的自我中心主義者,使人的行動相悖於群體的生存原則。當個體自戀轉向群體自戀,群體自戀進一步轉向整個人類及其成就時,就有助於消除民族和思想上的自戀的危險,進入完全人性的狀態。當基本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條件發生改變時,教育對實現人道主義具有決定性意義。
3、亂倫固戀定向。弗洛姆認為,對母親的固戀不像弗洛伊德所理解的“戀母情結”那樣,只表示男孩對母親的性的亂倫渴望。在他看來,男孩和女孩對母親都具有亂倫聯繫,但這種聯繫不是性本能的聯繫。亂倫固戀不僅極為經常地包含著渴望母親的愛和保護,而且還包含著對她的恐懼,從而導致人缺乏獨立、自由和責任。良性的母親固戀只表現為需要母親似的人物的安慰、愛戀、稱讚、供養和照顧。當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將產生焦慮和沮喪情緒。惡性的母親固戀稱為亂倫共生,共生依戀指沒有這個人他就不能生存,當然這種聯繫主要是一種情感和幻想的聯繫。亂倫共生表現為希望永遠象嬰兒那樣被愛,有一種返回子宮的欲望。曲解理性、缺少愛的能力、喪失獨立性和完整性是亂倫固戀的三個病理特徵。
評價
貢獻:(1)弗洛姆強調入的本性不是某種特殊的實體,而是一種尋求解決矛盾並創造新矛盾的過程。這種觀點較之以往的人性理論來說不僅新穎,而且更少片面性。(2)弗洛姆強調人具有自由選擇善惡的能力,欣賞以發展的方式解除人固有的矛盾,這對發展人們的能力和人道性具有積極意義。(3)弗洛姆在論述其人性理論時,非常注意每種心理定向的發展層次,使其理論觀點顯得較完整,成熟。(4)弗洛姆有關善惡潛能的心理分析較弗洛伊德的有關觀點更趨於合理,如他反對弗洛伊德過分強調利比多理論的作用,強調入的主動選擇,不懈努力。
不足:(1)弗洛姆有關人的惡潛能的論述雖超越了弗洛伊德的觀點,但構成惡本質的三個核心概念——戀屍、自戀、亂倫固結,均源於弗洛伊德。這些概念是精神分析臨床經驗的總結,能否全面、合適地反映人的惡潛能,值得進一步多方面的研究。(2)弗洛姆人性理論中有些觀點還相當偏激,顯示出他一定的社會心理學化思想,如過分誇大了希特勒的心理特點對其發動戰爭的作用,不能運用歷史的觀點,正確看待和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弗洛姆的人性論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為其方法論基礎的人性論,雖然新穎、耐人尋味,富於啟發性,在西方特別是美國產生了強烈的反響,但弗洛姆希望通過人的心理革命,通過改變個人心理的價值定向,進而健全和改造社會的人道主義理想,則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烏托邦幻想。